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篦,漢語二級字 [2]  ,讀作篦(bì),一種密齒梳,亦稱篦櫛、篦子篦梳。篦是古時一種篦污去癢的理髮工具。
相傳制篦的祖師爺是春秋時期陳七子,因罪入獄。在獄中,陳七子頭上生了蝨子。陳七子將用刑用的竹板製成最初的篦,用來清除頭上的發垢和蝨子
明代對理髮師傅的稱呼為“篦頭師傅”,篦也可當作髮飾插於髮髻上。
中文名
外文名
a double-edged fine-toothed comb
讀    音
部    首
總筆畫
16
五    筆
ttlx
四角號碼
88712
鄭    碼
mnRR
篦的異體字,笓始於神農,物原神農作笓,《壹是紀始》清 魏崧,第673頁。

目錄

釋義

篦 bì,
篦
部首: 竹 部首筆畫: 6 總筆畫: 16五筆拆分:竹字頭,撇,大口框,最後一個匕:ttlx
bì【名】
齒密的梳頭工具。發短不勝篦。——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羣公
又如:篦箕(篦梳);篦梳(櫛發用具);篦頭鋪(理髮店);篦頭待詔(梳頭師傅)。
篦 bì 【動】
篦子梳髮。賊如梳,軍如篦。——《明史·洪鐘傳》
又如:篦頭
同“篦”。用子製成的梳頭用具,中間有梁兒,兩側有密齒。
以篦子梳:篦頭。
篦子 bìzi
一種齒比梳子密的梳頭用具,稱“篦子”。

康熙字典

《廣韻》邊兮切《集韻》《韻會》《正韻》邊迷切,音蓖。釵篦。又竹器。
又《説文》導也。今俗謂之篦。《廣韻》眉篦。
又《集韻》頻脂切。同笓,取鰕具也。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上】【竹字部】 篦;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895第04(點擊查看原圖)
廣韻】邊兮切【集韻】【韻會】【正韻】邊迷切,𠀤音蓖。釵篦。又竹器。 又【説文】導也。今俗謂之篦。【廣韻】眉篦。 又【集韻】頻脂切。同笓,取鰕具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