箧笥

[qiè sì]
藏物的竹器,多指箱和笼
收藏
0有用+1
0
箧笥(拼音:qiè sì)是汉语词汇,指古代用于收藏文书、衣物的竹制容器。其结构可分为方形密实的'箧'与圆形稀疏的'笥',分别存放书籍和衣物 [3]。该词最早见于《礼记·内则》,班婕妤《怨歌行》"弃捐箧笥中"的典故使其成为表达恩情断绝的文学意象 [2]。隋唐以后逐渐被"箱笼"替代,但仍作为古代书箱的统称保留在典籍中 [3]。该词材质以竹编为主,也存在藤编与木制变体,音韵演变与拉丁语"capsa"存在关联。
拼    音
qiè sì
释    义
藏物竹器
结    构
箧小笥方
材    质
竹编为主
相关词汇
箱箧、箧衍
典籍例证
《礼记》《文选》

释义与结构

播报
编辑
箧笥由'箧''笥'组合构成:箧为小容量箱具,笥为方形竹筐 [1] [3]。根据清代《说文解字注》考据,箧笥作为古代学子收纳学习生活用品的器具 [3]。与同类器具相比,箧小于箱(大容为箱),笥异于箪(圆者为箪)。

历史演变

播报
编辑
先秦时期主要使用竹编箧笥,汉代出现藤编及木制改良型。南北朝时期木制箧笥开始流行,但其字形仍保留'竹'字部首。隋唐时期随着纸质书籍普及,箧笥逐渐被容量更大的箱笼替代,但作为文学意象延续使用至明清 [3]

古籍用例

播报
编辑
该词在典籍中呈现三重功能:
  • 《礼记·内则》记载贵族用箧笥存放冠带 [2]
  • 《晋书·温峤传》以"藏之箧笥"强调文书珍藏
  • 杜甫《留别公安太易沙门》用"箧笥岚霏润"暗喻佛经保存 [2]
班婕妤《怨歌行》"弃捐箧笥中"的表述,使该词成为古典文学中象征情感变迁的典型意象 [2]

相关词汇

播报
编辑
  • 箧衍:特指祭祀用方形竹箱
  • 箱箧:同义复词,强调收纳功能 [1]
  • 负笈:源自东汉李固"负笈追师"的游学典故 [3]
  • 盈帙满笥:形容藏书丰富 [2]

文化影响

播报
编辑
箧笥作为古代知识载体,衍生出"秘笈"(箧藏秘籍)等词汇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以"藏诸箧笥"喻学术传承 [2]。在音韵学领域,其古音kiasi与拉丁语capsa(盒子)的相似性引发跨语言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