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古樂器)

鎖定
築,是中國古代漢族擊絃樂器,形似,先秦時為5弦,後來發展為13弦,下有柱,演奏時,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弦發音。起源於楚地,其聲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時廣為流傳。
中文名
類    別
擊絃樂器
流傳時期
先秦
聲音特點
悲亢而激越

背景介紹

自宋代以後失傳,千百年來,只見記載,未有實物。但1993年,考古學家在長沙河西西漢古墳垸王室墓中發現了實物,學術界也稱這漁陽築為“天下第一築”。

代表人物

高漸離(公元前275年—前221年),戰國末年燕國人,是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擊築能手。(築:絃樂,用竹擊打發聲。) 高漸離與友人荊軻一擊一唱,十分和諧要好。公元前227年,荊軻奉燕太子丹之命到秦國去刺殺秦王,高漸離與太子丹送荊軻於易水河畔,高漸離為荊軻擊築送行,荊軻和築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感動。
荊軻與當時燕的另一位勇士秦舞陽為使者,向秦王奉上原秦將樊於期的頭並獻出燕國地圖,以討好秦王,而地圖之中藏有利匕,其上有劇毒,準備待秦王未加註意之時,用匕首將他刺死。荊軻在易水之濱拜別了太子丹及諸位友人,臨行之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先為“變徵之聲”(變徵,古籍也稱「中」相當於簡譜中♯4,為相對應高,非絕對音高,當以主音定調而言,具體為正聲音階或下徵音節不可考)。變徵調即以變徵音為主音,其所造成效果由其調式結構特徵使然,文中並未提到黃鐘律高,跟♯F調完全沒有關係,更不會是F調,完全是兩套不相關的音樂理論體系。此調悲涼、悽婉,宜放悲聲。
後“復為羽聲”(羽相當於簡譜中6,亦為相對音高,為均、調中一音,羽調式以羽為主音構成音階,或加偏音構成六聲或七聲音階,其產生的效果也完全由調式結構造成,文中並未提及音高,也有可能單隻某均、調中羽音。具體分析可參考研究其主、上主、下中、下屬、屬、上中、導音之間音程關係。並非西方音樂理論體系中的A調式),音調高亢,聲音慷慨激昂,荊軻是抱定了必死的決心赴秦的。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來表示慷慨悲歌之舉。北朝庾信的《思歸銘》裏就有這個典故:“壯士一去,燕南有擊築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