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

鎖定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日本海軍官方名稱“築摩型防護巡洋艦”)是日本海軍一級防護巡洋艦。
此級艦是舊日本海軍自行設計、建造的最後一級防護巡洋艦。本級主要的防護手段依然是裝甲甲板,屬於防護巡洋艦;不過相比起之前的防護巡洋艦,防護水平得到了提升,屬於從防護巡洋艦到更先進的輕巡洋艦的過渡型號,因此也有出版物分類為輕巡。本級採用了大量實驗性的設計,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海軍首次在巡洋艦上試驗搭載了汽輪機。同時本級的2、3號艦也是日本海軍第一次委託民間造船廠進行生產建造的大型軍艦。
本級各艦建成後都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執行各種巡邏和護航的任務。20-30年代,本級3艦均在中國沿海執行任務,保護日本在華利益。由於本級為現代化軍艦服役之前的過渡設計,3艦均較早地退居二線,並提早退役。
中文名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
前型/級
利根級防護巡洋艦
次型/級
天龍型輕巡洋艦
數    量
3艘
類    型
類型防護巡洋艦
建    造
佐世保海軍工廠
所屬國家
日本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發展沿革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建造緣由

1906年(明治39年)9月28日,時任海軍大臣齋藤實向總理大臣西園寺公望提出閣議,稱日俄戰爭以來日軍各主力艦艇陸續老化,在未來難以繼續保持優勢;而列強吸取了日俄戰爭的經驗教訓,加上科技飛速發展,新式艦艇設計日新月異,有必要重新添置新的軍艦。此外,在遠東地區有利益存在的列強都在大力發展海軍,日本為了維持在該地區的地位,必須進一步加強自己的海軍。為此,海軍希望新建造2萬噸級戰列艦3艘,1萬8000噸級裝甲巡洋艦4艘,4500噸級二等巡洋艦3艘,900噸級大型驅逐艦6艘,400噸級驅逐艦24艘,潛艇6艘。由於日本財政所限,這項造艦計劃在提交給12月開會的第23屆帝國議會審議時,還是遭到了大規模的壓縮,不過3艘二等巡洋艦的設想沒變,得以保留。
1909年(明治42年)7月15日,艦政本部進行提案,預定進行建造的10、11、12號巡洋艦(三艦其後用“伊呂波”作為內部代號)的基本設計打算繼續在現有艦艇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同時希望能借這個機會,對動力部分採用日本國產的汽輪機進行試驗、比較。經費方面,伊號巡洋艦預定使用明治1910-1911年的艦艇補充經費,而呂號則預定使用明治1911-1912年的經費。至於第三艘波號,則決定沿用伊號的設計,所需經費在1912年度支出。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建造列表

本級艦共3艘,分別是築摩、矢矧、平户。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時間表

築摩
1910年5月23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次年4月1日下水,1912年5月17日竣工。
竣工19年後1931年4月1日除籍,此後成為炮艦射擊訓練靶艦。
矢矧
1910年6月20日在三菱長崎造船廠動工,次年10月3日下水,1912年7月27日竣工。當年7月31日明治天皇駕崩,大正天皇即位,所以此艦為明治時期最後完成的艦艇。
1940年4月1日除籍,其艦齡達35年,除籍後改稱廢艦第十二號,繫留在江田島作為訓練艦。太平洋戰爭期間,矢矧號被拖至廣島縣大竹的海軍潛水學校,在此迎接戰爭結束並在戰後解體。
平户
1910年8月10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廠動工,1911年6月29日下水,1912年6月17日竣工。
1940年4月1日,平户號除籍,成為廢艦第十一號,繫留於吳港。太平洋戰爭期間1943年的12月,供給巖國海軍陸戰隊使用拖曳至該地,並在此等到戰爭結束。戰後因浸水觸底,1947年1月至4月解體,船體用於巖國港防波提。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技術特點

本級積極運用了各種新技術,除了繼續增大速度,同時也加強了原本相對不看重的防護能力。
本級全長144.8米、寬14.2米、吃水5.1米。基本設計繼續在現有艦艇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同時借這個機會,對日本國產的汽輪機進行試驗、比較。出於這個考慮,伊號(築摩)和波號(平户)巡洋艦採用柯蒂斯式衡動型直連汽輪機,均由神户川崎造船所生產;而呂號(矢矧)則採用了帕森斯式汽輪機,由1座反推式高速汽輪機和1座低速汽輪機為1組,兩組4軸推進,由長崎三菱造船所生產。本級的設計動力為22,500匹馬力(16,800千瓦特),比起前級利根增大了一半,而重量僅增加約1000噸,使得每噸動力從14.2馬力提升到了19.2馬力。本級的鍋爐一開始設計的時候計劃安裝的是宮原式鍋爐,但在建造過程中更換成了16座艦本式伊號煤油混燒水管鍋爐。這16座鍋爐在艦體內部以4座鍋爐為一組進行配置,分成4個鍋爐艙;為了加強散熱而設置了4根煙囱,這也是本級在外觀上顯著區別於以往日本海軍艦艇的地方。此外伊號(築摩)也是日本海軍第一次在艦用鍋爐上試驗安裝過熱器(英語:Superheater),以提高燃燒效率。本級設計航速26節(48千米每小時),海試時築摩錄得26.83節(49.69千米每小時)、平户26.87節(49.76千米每小時)的空前成績。這速度和英國同時代的城級巡洋艦雅茅斯號(英語:HMS Yarmouth (1911))高了1節;而比起日本海軍最後一艘搭載往復式蒸汽機的巡洋艦利根的23節(43千米每小時)是一個巨大的飛躍。至於矢矧則更是一舉突破27節,達到了27.14節(50.26千米每小時)的紀錄。
燃料配置方面,伊號(築摩)還在設計階段時,日本海軍就通過外交渠道獲取了英國最新式的布里斯托爾級巡洋艦(Town-class cruiser (1910))的載煤量數據(燃煤1261噸、燃油270噸),認為伊號的載煤能力不足,於是臨時修改設計增設一個煤艙。伊號(築摩)最終裝載燃煤1128噸、重油300噸,而後續艦也基本相同,呂號(矢矧)裝載燃煤1122噸、重油378噸,波號(平户)裝載燃煤1198噸、重油311噸。
本級武器配置以英國城級為範本,與雅茅斯號相同。主炮為8門45倍徑單裝6英寸(152毫米)速射炮,艏艉各一門,另外在每側各佈置3門,均安裝在舷側耳台。這種舷側火力與主炮口徑相同的設計在當時也非常罕見。所有6英寸炮都安裝在旋轉炮架上,仰角18度、俯角5度,左右旋轉幅度300度,最大仰角下射程最大可達1萬4800米。炮架的旋轉、俯仰、火炮裝填均需人力,最大發射速度每分鐘5發。輕型武器包括4門76毫米12磅炮,以及兩挺機槍。魚雷武器方面,艦上共安裝了3具18英寸(457毫米)魚雷發射管,舷側旋轉發射架兩具,艉部固定發射架一具。1919年以後,有關方面拆除了各艦若干76毫米炮,改為在第2、3煙囱的位置安裝了兩門40倍徑三年式80毫米高射炮。
防護方面,本級的建造合同要求為舷側3英寸(76.2毫米),司令塔3~3.5英寸(76.2~88.9毫米)。實際建成後的裝甲甲板為22.2毫米厚的鎳鋼,而傾斜部分則以相同材質的35毫米厚鋼板補強,使得總厚度達到57.2毫米。裝甲甲板和中部甲板之間,環繞輪機艙佈置了煤艙。艦艉魚雷艙處克虜伯滲碳裝甲達到89毫米(相比之下利根只有12.7毫米)。司令塔則是102毫米厚的克虜伯裝甲。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
5000噸
尺寸
全長 垂線長:134.1米
全寬 14.2米
吃水 5.1米
動力
築摩、平户:柯蒂斯式汽輪機2座
2軸推進
矢矧:帕森斯式汽輪機2座
4軸推進
功率 22,500匹馬力(16,800千瓦特)
航速
26節
主火力
45倍徑單裝6英寸(152毫米)炮8門
副火力
40倍徑單裝76毫米速射炮4門
馬克沁機槍2挺
魚雷發射管
18英寸(457毫米)魚雷發射管3具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服役事件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築摩

1912年5月17日在佐世保港進行竣工交接儀式的築摩號 1912年5月17日在佐世保港進行竣工交接儀式的築摩號
1910年5月23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次年4月1日下水,1912年5月17日竣工。
在5500噸級巡洋艦出現之前,築摩級通常3艘一組編隊,成為大正初期日本輕巡洋艦的代表艦。尤其是築摩號,在1912年11月12日舉行的第七屆閲艦儀式中被徵用為御用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築摩與伊吹共同出任特別南遣支隊奔赴印度洋一帶,之後又出任第三特務艦隊旗艦,與僚艦平户號一同被派遣至澳大利亞一帶。
大正末期編入第四預備艦,長期繫泊於橫須賀海兵團所在的岸壁,並在竣工19年後1931年4月1日除籍,此後成為炮艦射擊訓練靶艦。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矢矧

1912年5月25日在長崎港外三重海域全速試航的矢矧 1912年5月25日在長崎港外三重海域全速試航的矢矧
1910年6月20日在三菱長崎造船廠動工,次年10月3日下水,1912年7月27日竣工。當年7月31日明治天皇駕崩,大正天皇即位,所以此艦為明治時期最後完成的艦艇。
在球磨級服役之前的10餘年間,築摩級被視為主力偵查艦而受到重用,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派往各地,編入第一特務艦隊的矢矧,須磨,新高,對馬和第二驅逐隊一同前往印度洋一帶執行任務。
此後,築摩級任務被5500噸級輕巡洋艦取代並退出一線,但其仍然出任潛水戰隊旗艦並前往中國大陸擔任警戒任務。
1940年4月1日除籍,其艦齡達35年,除籍後改稱廢艦第十二號,繫留在江田島作為訓練艦。太平洋戰爭期間,矢矧號被拖至廣島縣大竹的海軍潛水學校,在此迎接戰爭結束並在戰後解體。

築摩級防護巡洋艦平户

平户於奧克蘭,可以清楚看到明顯的飛箭船式艦艏和修長的艦體 平户於奧克蘭,可以清楚看到明顯的飛箭船式艦艏和修長的艦體
1910年8月10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廠動工,1911年6月29日下水,1912年6月17日竣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其最初隸屬於第二南遣支隊,與矢矧號同赴澳洲一帶執行任務。其後改屬第三特務艦隊,和築摩號一同出勤於澳洲,新西蘭等地。
1940年4月1日,平户號除籍,成為廢艦第十一號,繫留於吳港。太平洋戰爭期間1943年的12月,供給巖國海軍陸戰隊使用拖曳至該地,並在此等到戰爭結束。戰後因浸水觸底,1947年1月至4月解體,船體用於巖國港防波提。 [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