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範壽康

鎖定
範壽康(1894—1983),現代學者。字允臧。浙江上虞人。1913年赴日本留學於東京帝國大學,獲碩士學位。1923年回國,任上海商務編譯所哲學教育編輯,任中山大學教授兼秘書長、上虞春暉中學校長、安徽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授、文學院教育哲學系主任等教職。抗戰勝利後,赴台灣任長官公署教育處處長,後任台灣大學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1982年回大陸定居,同年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美學思想上,受日本學者阿部次郎影響,認為美的對象是由感覺材料所構成的主觀上的形象。因此,反對將藝術作品作為單純美的對象,強調藝術作品實在不過是構成美的對象的根據,只有理解藝術品的人才能真正把握其真正的價值。同時,以裏普斯"移情説"為出發點,提出"所謂美,是積極的感情移入"、"所謂美的態度實在不外將自我的生命移入對象,而所謂生命在意識中可以説是不外乎感情;因此,我們可以説美的態度實在不外感情移入的態度罷了"(《美學概論》)。美的實在存在於美的觀照中,這種觀照可以將一切現實功利隔離開來,從而由情感帶入到一種"美的深",這種對主體生命情感美學的強調與呂澂、宗白華實有相似之處。著有《中國哲學史通論》、《朱子及其哲學》、《教育哲學大綱》、《美學概論》等。 [1] 
中文名
範壽康
別    名
允藏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83年
畢業院校
東京帝國大學
職    業
教育家、哲學家。
出生地
浙江省上虞縣
代表作品
主編《教育大詞典》。

範壽康人物生平

範壽康(1896~1983)。中國教育家、哲學史家。浙江上虞人,1913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後改攻教育學與哲學。在留日期間還閲讀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1920年投稿《東方雜誌》,發表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1922年回國,從事編輯和教學工作。抗日戰爭暴發,國共第二次合作,範壽康應郭沫若之邀出任軍事委員會第三廳副廳長兼第七處處長。抗戰勝利後,應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之邀赴台參加接收工作,任長官公署教育處處長。全國解放,未來得及遷回大陸,被留在台灣繼續從事教學工作。1981年離開台灣,假道美國於翌年回大陸定居。範壽康熱愛祖國,終生從事進步的文化教育事業。在教育、哲學、中西哲學史方面都有研究,撰寫了多部著作。美學方面著有《美學概論》、《藝術之本質》等。 [2] 

範壽康人物思想

在美學方面,範壽康接受的是立普斯的影響,信奉“移情説”。他的《美學概論》和《藝術之本質》,都是以立普斯"移情説"的模式寫成的。他認為,美或美的本質,既不在客觀對象本身,也不在主觀思想、意志,而在於主客觀的關係之中。當一個對象被稱為"美"時,是因為移入了我們的感情,使對象有了和我們同樣的生命活動和人格精神。因此要認識美的本質,掌握美的特殊性,必須從"美的經驗"入手。所謂的"美的經驗"是由"美的對象"和"美的態度"兩個方面構成。客觀對象要符合形式美的諸原理如"多樣的統一"、"通相的分化"、"君主從屬"等,主體要超越利害關係而靜照直觀對象,使物我化一,這時就產生了美即"美的經驗"。許多人常常把藝術作品和自然事物本身當作美的對象,範壽康認為這是一種誤解。他認為,藝術作品、自然事物只是構成美的一種材料,而不是美本身;美或藝術只是一種表現,一種直覺活動,關鍵是主體能否具有美的態度。
範壽康是較早從事美學教學的一個人,他撰寫的《美學概論》也是出版較早內容較詳細的一本。這本《美學概論》對美的範疇有較充分的論述,特別是把"醜"作為美學範疇進行論述,並與美對立統一起來,具有較深刻的辯證思想。 [2] 
參考資料
  • 1.    朱立元主編;邱明正,陳超南,王振復副主編.美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 2.    李澤厚,汝信名譽主編.美學百科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