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範圍不經濟

鎖定
所謂範圍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ope),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一個單一的企業生產聯產品比多個不同的企業分別生產這些聯產品中每一個單一產品的產出水平要低的生產過程。
中文名
範圍不經濟
外文名
Diseconomies of Scope
結    果
產出水平要低的生產過程
原    因
超過某個臨界範圍

範圍不經濟原因

與規模經濟類似,範圍經濟也存在一定的限制。企業的產品種類也不是越多越好,超過某個臨界範圍,就會變成範圍不經濟。一般地,造成規模不經濟的某些因素往往也是造成範圍不經濟的原因。譬如,隨着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展,企業內部的組織管理將愈來愈複雜,信息的交流和對企業僱員的激勵也就變得十分困難。而且,現代企業大多進行多種產品的生產,這樣,規模的過度擴張在產生規模不經濟的同時,也會產生範圍不經濟。

範圍不經濟動態

概括地説,企業的產品種類確定在哪個範圍並沒有現存的規定。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的不同時期,以及同一產業的不同產品週期,企業的範圍經濟都可能存在差別。此外,政府的產業政策、金融服務政策、宏觀經濟環境、法律法規等多種因素,往往也會影響到企業生產經營的產品種類。從這個角度而言,範圍經濟或範圍不經濟都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現實世界並沒有持久的範圍經濟或範圍不經濟。

範圍不經濟管理約束

經濟學家認為,廠商規模不經濟來源於廠商管理能力既定時管理規模增大所導致的管理效率下降。管理規模隨生產規模(用產量q表示)擴張而增大,當管理規模超過一定限度後,管理效率又會隨管理規模增大而下降,最終使產品的長期平均成本c(以下簡稱平均成本)隨管理效率下降而上升。廠商規模不經濟的一般理論表達式為:
當廠商同時生產多種產品時,如果任意一種產品的平均成本高於(或低於)單獨生產這種產品的平均成本,就稱廠商存在範圍不經濟(或範圍經濟),兩者相等時就稱為範圍經濟不變。廠商範圍不經濟不但在概念上類似於廠商規模不經濟,而且兩者的產生都基於管理約束這個共同的基礎。當廠商原來各種產品的產量qi保持不變且繼續增加新的產品種類時,廠商的管理規模必然擴張,相應地管理效率就有可能下降。當管理能力既定且產品種類數增加較多時,廠商管理規模同其產品種類數m會呈同向變化關係,產品種類數越多,管理規模越大,管理難度越高,從而管理效率越低,最終導致各種產品的平均成本Ci上升。由此,上式可擴展為:
(2)式中,如果廠商單個產品的平均成本c。隨產品種類數m的增加而上升,則表明廠商產品種類數的增加導致了範圍不經濟。如果廠商因產品種類數較多而導致總產量規模過大,必然會產生範圍不經濟。
以上分析表明,廠商的產品種類數與不同產品的產量都會影響產品的平均成本。據此定義,當管理能力既定而生產規模過大以至產生規模不經濟或範圍不經濟時,就稱廠商存在管理約束。管理約束是筆者在研究規模不經濟與範圍不經濟的基礎上提出的新概念,它是廠商管理能力與規模之間相互匹配的結果,其一般理論形式為(2)式,其簡單形式可表達為:
其中,fi為範圍經濟系數,fi大於、等於和小於零分別表示範圍不經濟、範圍經濟不變和範圍經濟,fi(m − 1)為範圍經濟效應,其他符號的含義同(1)式。

範圍不經濟數據研究

大多數規模較小的中型廠商存在範圍經濟,大多數規模較大的中型廠商範圍經濟不變,大多數大型廠商存在範圍不經濟。範圍(不)經濟是企業管理能力及其規模之間匹配的結果,而小企業的這種匹配結果具有很大差異,大樣本數據的經驗研究表明,小企業的範圍(不)經濟表現缺乏顯著的統計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