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範·克萊本

鎖定
範·克萊本(Van Cliburn,1934年7月12日—2013年2月27日),出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美國鋼琴演奏者。
他4歲登台演出,13歲在德克薩斯州的鋼琴比賽上獲獎後受聘於休斯敦交響樂團,15歲進入紐約茱莉亞學院師從Rosina Lhevinne學琴。1958年,參加原蘇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獲一等獎。1978年,宣佈退出樂壇。1987年,才應里根總統之邀,在白宮為戈爾巴喬夫的到來重登樂壇。1989年曾重返蘇聯,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演出。2003年,獲總統自由勳章。
2013年2月27日,在得克薩斯州病逝,享年78歲。
本    名
範·克萊本
外文名
Van·Cliburn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
出生日期
1934年07月12日
逝世日期
2013年02月27日
畢業院校
茱莉亞學院
星    座
巨蟹座
代表作品
柴科夫斯基第1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第2鋼琴協奏曲
主要成就
1958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一等獎
2003年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2011年獲美國國家藝術獎章
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創始人
職    業
鋼琴演奏者、音樂教育家

範·克萊本人物經歷

範·克萊本(1934.07.12~2013.02.27),美國鋼琴家,二十世紀世界著名鋼琴家之一。
範·克萊本 範·克萊本
克萊本一生充滿了傳奇式的浪漫色彩,1934年出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的士裏波特,十七歲前都由母親教授鋼琴——克萊本的母親是位鋼琴教師,曾經跟隨阿圖·弗利德海姆(李斯特的學生)學琴。
克萊本十二歲在美國國家鋼琴大賽青少年組獲獎,三年後進入紐約茱麗亞學院師從名師羅西娜·列文涅,1954年以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密特羅普羅斯指揮)首度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
1958年參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榮獲一等獎,蜚聲國際樂壇;因為他是在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後第一個美國人在蘇聯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因而成為美國的寵兒,在他回到紐約時,像凱旋歸來的英雄一樣受到市民的夾道歡迎和總統接見。
克萊本在青年時期就掌握了紮實的演奏技巧,具有簡樸熱情的演奏風格,在他演奏的黃金時期,有着高妙無瑕的技術、如訴如歌的音色和出神入化的音樂表現力,擅長演奏浪漫派的作品。
1962年,在德克薩斯州沃恩堡創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而遺憾的是,到60年代中期他的演奏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失去了新鮮感,往往單憑直覺而又矯揉造作,聲音也變得粗糙,以至他的本人的演奏,似乎只是曇花一現已成了歷史陳跡。
範·克萊本在柴科夫斯基鋼琴比賽中 範·克萊本在柴科夫斯基鋼琴比賽中
70年代中期,克萊本忽然從音樂會舞台上引退,1987年在白宮歡迎戈爾巴喬夫的場合上演出後,克萊本成功的在莫斯科與列寧格勒舉辦音樂會,1994年開始中斷長達十八年之久的巡迴演出。
2013年2月27日早晨,範·克萊本因骨癌在美國沃恩堡的家中去世,享年78歲,這也是古典音樂界一週之內失去的第三位巨匠。
範·克萊本終身未婚。

範·克萊本早年生涯

如果要回顧克萊本早年的丰采與成就,一定得提到他在1994年逝世的母親瑞爾蒂亞。她是克萊本第一位鋼琴老師,克萊本總是稱呼母親是“激勵我演奏的人”。
瑞爾蒂亞曾經跟隨阿圖·弗利德海姆(李斯特的學生)學琴,也是她決定讓克萊本進入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師從資深鋼琴名師羅西娜·列文涅。
克萊本1934年7月12日出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的士裏波特,四歲第一次登台演出,克萊本表示:“母親希望我能傳承俄羅斯演奏傳統。記得嗎?弗利德海姆第一位鋼琴老師就是安東·魯賓斯坦。他同時受到魯斯坦與李斯特兩系的薰陶。母親聽聞列文涅夫人與她的先生約瑟夫大名已久,她十分欽佩列文涅夫人,她愛她,她覺得只有列文涅夫人才有資格當我的老師。”是列文涅伕力勸克萊本到莫斯科參賽,“我覺得他們會喜歡你的演出。”她告訴他。

範·克萊本蜚聲國際

雖然克萊本在1954年贏得列文屈特大賽後立刻與美國最大的經紀公司簽約,他的傳奇故事卻是從俄羅斯開始。
1958年,二十四歲的克萊本到莫斯科參加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帶着金牌回到美國時,克萊本立刻受到美國人民英雄式歡迎。自從林白1927年首度完成單人橫渡大西洋不着陸飛行,或是麥克阿瑟杜魯門解職後,美國人的情緒已經好久沒有那麼激動了。
贏得比賽後,克萊本不再只是個單純的鋼琴家,他成了美國在冷戰時期超越蘇聯的象徵之一。就在克萊本獲獎前一個月,蘇聯發射全球第一顆人造衞星“史普尼克”。
當然,克萊本的獲獎不只有政治意義,他是個優秀的鋼琴家,除了技巧紮實、詮釋富有想象力,“彈琴”對他而言並不是老套的例行公事。克萊本早期的音樂傾向浪漫温文,有如在音樂中飄蕩着一股清新的微風。獲勝歸國後,克萊本成為舉世聞名的鋼琴家,從美國堪薩斯首府託皮卡到日本東京,他舉辦上百場音樂會,而他錄製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也是首張銷售突破上百萬張的古典專輯。
從俄羅斯(原蘇聯)凱旋勝利回到美國後,克萊本錄下他最拿手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與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指揮都是孔德拉辛。孔德拉辛不但是克萊本在莫斯科參賽時最後一輪協奏曲的指揮,回到美國後,他在卡內基音樂舉辦的音樂會也是由孔德拉辛指揮。“拉赫曼尼諾夫的協奏曲是音樂會實況錄音,”克萊本説:“而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是幾天後某個下午在四十二街一棟很大、曾經是舞廳的房子裏錄音。不過,錄音並不順利,所以我説:‘我們到卡內基吧!’卡內基只有當晚有空,而孔德拉辛和我都是夜貓子,因此我們從半夜一直錄到凌晨四點。這段時間正適合(我們)工作。”
當克萊本在1960年再次回到原蘇聯演奏時,他的音樂藝術已經相當成熟。他在俄國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這首作品完成於1913年,由於結構複雜,它被稱為是一首“沒有樂團的協奏曲”。拉赫曼尼諾夫對這部作品並不滿意,同年又把它修改比較沒有那複雜的新版本。然而,克萊本在這裏卻大部分採用原始版本,只有少部分變更為他認為更貼近拉赫曼尼諾夫原意的第二版。兩版合併的結果,全曲更加洋溢着克萊本式的浪漫。
約在70年代早期,克萊本在位於紐約的RCA錄音室錄下多首柴可夫斯基與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他挑選八首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一首《圖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九)。除此之外,他還從柴可夫斯基迷人的鋼琴小品《季節》中選出兩首。這些錄音仍然充滿克萊式的熱情,而在拉赫曼尼夫著名的升C小調前奏曲(選自作品三)中,克萊本的演出有如莫斯科的鐘聲,色彩十分豐富。

範·克萊本退出樂壇

克萊本在1978年忽然退出樂壇,主要的理由是他想充分休息並享受生活。在這之前,他已經不間斷地演出二十年了!克萊本一退隱就是十年,“我知道遲早有一天,我得為自己休息一下。”

範·克萊本壯心不已

1987年,美國總統里根為了在白宮接待戈爾巴喬夫,特地邀請克萊本到白宮演出這時,克萊本覺得他已經可以隨時再度步上舞台。
範·克萊本在薩爾茨堡(CD封面) 範·克萊本在薩爾茨堡(CD封面)
第二天,克萊本為戈爾巴喬夫演奏的錄像帶立刻傳遍全球各地,但偍他仍然沒有立刻全心投入音樂會演出。1989年,戈爾巴喬夫夫人邀請克萊本到俄國為她支持的慈善機關演出。克萊本欣然同意並於1989年夏天到俄國與費城管絃團合作柴可夫斯基與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
克萊本的生涯再度達到高峯,他的風格比以前更大膽、自信而且華麗。
克萊本1989年回到莫斯科與彼得堡演出後,克萊本並沒有再度退隱,在他的晚年,每年至少會舉辦十二場以上的音樂會,演出地點從美國廣至日本。對克萊本而言,生活似乎變得愉快多了;除了再振聲名,他終於在德州佛特沃斯定居下來,而這裏也正是每四年舉辦一次的範·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大本營。

範·克萊本人物評價

1962年,以範·克萊本命名的國際鋼琴比賽啓動,每4年在得克薩斯州的沃思堡舉行一次。
範·克萊本基金會的公關主任瑪吉·埃斯蒂斯對外發表聲明:我們懷着巨大的悲痛告之,偉大的鋼琴家範·克萊本先生因患骨癌在他家鄉得克薩斯州沃思堡平靜去世,告別了他所愛和愛他的人。
瑪吉埃斯蒂斯(生前摯友):“範·克萊本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裏都是享譽世界的傳奇,他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和耀眼的音樂才華將成為照亮後人的明燈。”
範·克萊本的傳奇是冷戰時代的產物;回顧歷史,他贏得1958年首屆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頭獎,既證明藝術成就可以視為綜合國力的一部分,也確認優秀的藝術家能夠超越國與國的隔閡迷倒所有人;坊間流傳着當時的蘇聯領導人,那個用皮鞋敲打聯合國講壇的赫魯曉夫,是如何同意給他頭獎的經過。
在留下的貝多芬第5“皇帝”鋼琴協奏曲錄像中,終場時我們能看到赫魯曉夫如何為克萊本的演奏喝彩與鼓掌,他在包廂裏的表現和現場那些熱情的觀眾如出一轍。
克萊本留下的大部分錄音是他在獲獎之後回國錄製的,錄像則以莫斯科的現場為主。最讓人感動的,是克萊本與康德拉申指揮的莫斯科愛樂樂團合作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第三鋼琴協奏曲。這兩首協奏曲因其旋律優美,情感磅礴宣泄而得到演奏家和聽眾的喜愛。尤其是第三鋼琴協奏曲,因為技巧上的艱難和對演奏者體力的苛刻要求,成為鋼琴家演奏水準的試金石之一。
克萊本與樂團的競奏在氣勢上旗鼓相當;在樂團全奏的樂段,他的鋼琴獨奏聲部猶如點燃這杯烈酒的一根火柴,使得音樂廳裏的氣氛猶如烈火熊熊。然而,這並不影響他所擅長的歌唱性、抒情性表達。

範·克萊本人物紀念

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是由範·克萊本基金會主辦的世界最頂尖的國際比賽之一,與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英國利茲鋼琴比賽及柴可夫斯基鋼琴比賽並列為國際鋼琴四大比賽。該比賽每四年一屆,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沃思堡市的貝斯音樂廳舉行,是1962年為了紀念美國鋼琴家範·克萊本於1958年獲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而創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