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節菱孢黴菌

鎖定
節菱孢黴菌是在自然界中不常見的一類黴菌,它是分佈世界各地的一種植物腐生菌。節菱孢黴菌在甘蔗產區(廣東、廣西)和變質甘庶中毒發病區(主要是北方地區)的甘蔗樣品中均有分佈。在實驗條件下,以麥芽汁-酵母膏產毒培養基,20℃培養21天,pH值4. 5時產毒量最高,可作為節菱孢黴菌在實驗室的最佳產毒條件。
中文名
節菱孢黴菌
外文名
Arthrinium phaeospermum
代謝產物
3—硝基丙酸(3-NPA)
症    狀
噁心、嘔吐、腹痛、腹瀉
作    物
甘蔗

節菱孢黴菌節菱孢黴菌

節菱孢黴菌是在自然界中不常見的一類黴菌,它是分佈世界各地的一種植物腐生菌,我國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其進行了研究。

節菱孢黴菌節菱孢黴菌在我國部分地區的分佈

1987年羅雪雲等對節菱孢黴菌在我國部分地區的分佈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節菱孢黴菌在甘蔗產區(廣東、廣西)和變質甘庶中毒發病區(主要是北方地區)的甘蔗樣品中均有分佈。在甘蔗產區的110份土壤樣品中均未分離出節菱孢黴菌,在中毒發病區的74份土壤樣品中,有3份樣品檢出節菱孢黴菌佔4.0%,這也説明,變質甘庶中毒主要是由於發病區貯存不當造成黴壞變質所致。

節菱孢黴菌節菱孢黴菌的產毒培養

從麥芽汁、馬鈴薯汁、蛋白腖、酵母膏和蔗糖等成分組成的培養基中,篩選出了麥芽汁-蛋白脈、麥芽汁-酵母膏和馬鈴薯-酵母膏-蔗糖三種節菱孢黴菌產毒培養基。節菱孢黴菌產毒株的三種培養物對小鼠的LD50分別為54.0lml/kg,55.0lml/kg和52.0ml/kg。採用正交試驗設計對影響產毒節菱孢黴菌產毒的因素進行研究表明,實驗室中影響產毒因素的程度大小排列順序為菌株>温度>時間>培養基>pH值。在實驗條件下,以麥芽汁-酵母膏產毒培養基,20℃培養21天,pH值4.5時產毒量最高,可作為節菱孢黴菌在實驗室的最佳產毒條件。通過研究還發現,產毒培養物在9個月的放置過程中,其3-NPA的含量未發生變化。

節菱孢黴菌外界因素對節菱孢黴菌的影響

對此研究成果較少。通過甘蔗產區與中毒發病區中毒季節氣温的對比研究發現,外界環境氣温對甘蔗中毒的發生影響不大,間接説明了温度對節菱孢黴菌的影響不大,與實驗室的研究結果不一致,需做進一步的研究。對甘蔗黴變環節進行調查研究證明,不同銷售方式、甘蔗貯存條件及貯存期的長短是影響黴變的重要因素。提示今後應進一步加強對影響節菱孢黴菌繁殖產毒因素的研究,為預防中毒提供依據 [1] 

節菱孢黴菌節菱孢黴菌的分類鑑定

節菱孢屬自1817年命名,該屬已分為20個種,很多學者從變質甘蔗和中毒甘蔗中分離到了產毒節菱孢黴。但使甘蔗變質而引起中毒的節菱孢黴菌究竟屬何種,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劉興階等對163株從中毒甘庶和變質甘蔗樣品中分離的產毒節菱孢黴菌進行了分類鑑定,其中98株為甘蔗節菱孢,佔60.1%;43株為蔗生節菱孢,佔26.4%;22株為暗孢節菱孢,佔13.5%。甘蔗節菱孢和蔗生節菱孢在我國未曾報道過,屬於國內新紀錄。通過對來自河北、河南、內蒙、遼寧、廣東和廣西的甘蔗分離出的菌株研究發現,自南方和北方採集的甘蔗中皆分離出甘蔗節菱泡和暗孢節菱孢,而蔗生節菱孢皆自北方樣品中分離出。由於甘蔗產地是廣東和廣西,北方採集的樣品中分離出的菌株是來自南方抑或運至北方後才污染的,尚需進一步研究。

節菱孢黴菌3-NPA

3-NPA除是某些黴菌的代謝產物外,也是幾種高等植物中的有毒成分,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節菱孢黴菌3-NPA的檢測方法

檢測方法的建立,不僅可為實驗研究提供方便,而且對日常甘蔗監測也提供了依據。胡文娟等建立了薄層色譜3-NPA測定法,按該方法測定甘蔗及甘蔗樣品中3-NPA的最低檢出量為2ppm,其回收率範圍為80.0%-106.0%。劉勇等建立了血漿中3-NPA的氣相色譜-熱能檢定器測定方法、,該方法靈敏度為2ng,回收率為99.23%士6.38%。

節菱孢黴菌3-NPA的毒性

用剛斷乳小鼠按Horn法測定一次節菱孢毒素的LD50,毒素用水配製,每隻小鼠灌胃0.5ml。一次毒素灌胃的LD5o,雄性小鼠為100mg/kg,雌性小鼠為68.1mg/kg、。劉興階等採用Horn劑量遞增法測定剛斷乳小鼠的LD50為65、-121mg/kg。同時發現,小鼠、大鼠、貓和狗為該毒性物質的敏感動物,能引起急性神經中毒和死亡。根據對引起中毒的樣品檢測,推算出人類對3-NPA的中毒劑量為12.5mg/kg。由此可見,3-NPA對人類的毒性屬劇毒級,人類較齧類動物的敏感性高約5倍。

節菱孢黴菌3-NPA在甘蔗中的分佈

通過對病區河南、河北以及非病區廣東、廣西和福建的399份市售甘蔗樣品進行3-NPA的檢測證明,北方和南方各省樣品中3-NPA的陽性率無多大差別,然而在3-NPA的含量方面其差別顯著,南方無病例報告。由此可見,在剛收割不久的甘蔗中有約10%已被節菱孢污染,但毒素的含量則是隨貯存時間的延長增加,因此控制甘蔗的貯存期是預防中毒的關鍵。有學者報道了甘蔗外觀與其含毒素的關係,外觀正常的甘蔗3-NPA陽性率明顯低於外觀嚴重變質的甘蔗,平均含3-NPA的量也有明顯的差別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