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節税效應

鎖定
節税效應是指原企業通過兼併虧損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税收上的虧損抵扣和遞延政策。
中文名
節税效應
外文名
tax savings

目錄

節税效應財務費用

按《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用於生產經營的借款利淺析利息的節税效應息是一項財務費用。另外,為購建固定資產而發生的專門借款,在所購建的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後所發生的借款利息,也是一項財務費用。外幣專門借款每一會計期間所產生的匯兑差額,即當期外幣專門借款本金及利息所發生的匯兑差額,也等同處理。因此,作為財務費用中的借款利息和匯兑差額是可以在當期全部取得節税效應的。

節税效應資本化

為購建固定資產而發生的專門借款的利息及外幣專門借款每一期間所產生的匯兑差額,只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並在所購建的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發生的,就應當予以資本化。這三個條件是:資產支出已經發生;借款費用已經發生;為使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所必要的購建活動已經開始。資本化是指利息和匯兑差額先記入“在建工程”賬户,待在建工程完工並辦理竣工結算手續後再轉入“固定資產”賬户。也就是説,此時的利息和匯兑差額是要記人所購建的固定資產價值中的,作為固定資產原始價值的一部分。另外,籌建期間發生的借款利息、匯兑差額作為長期待攤費用。固定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中的借款利息和匯兑差額不會轉化為財務費用。固定資產使用後每年要計提折舊,計提的折舊費用裏有一部分就是借款的利息和匯兑差額,反映為製造費用或管理費用,而不是財務費用。同樣,作為長期待攤費用的利息和匯兑差額在攤銷時,反映為製造費用、營業費用或管理費用,而不是財務費用:營業費用和管理費用在期末直接衝減税前利潤,而製造費用並非如此。如果產品製造當年尚未完工,製造費用是在產品成本(存貨成本);若當年已完工但產品尚未售出是產成品成本(也是存貨成本);若產品已售出則是產品銷售成本,所以,資本化了的利息是不會在日後轉化為財務費用的。
記入固定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中的借款利息和匯兑差額(即資本化了的利息),不能夠在1年內全部取得節税效應。首先,由於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一般都很長,因而每年計提的折舊裏只包含了小部分的利息和匯兑差額,沒有計提的部分要在以後的年限內才能轉化為管理費用和製造費用。長期待攤費用中的利息和匯兑差額也至少要幾年時間才能轉化為製造費用、營業費用或管理費用。所以節税效應不可能在一年內就全部取得。其次,雖然反映在管理費用和營業費用裏的那部分利息和匯兑差額是可以在當年取得節税效應,但是反映在製造費用裏的那部分利息和匯兑差額卻難以做到。何時取得節税效應要看製造的產品是否已完工並售出。若已完工並售出,則通過轉為產品銷售成本而在當期取得節税效應。若產品已完工但尚未售出,或尚未完工,則根本不可能在當期取得節税效應。若生產出來的產品長期賣不出去,則長期內不能取汕頭大學李正明理財研究得節税效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