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箭筈嶺

鎖定
箭筈嶺是地名,以古箭筈關而名,俗稱南山或千陽嶺,源於隴山的吳山,西入陝西省千陽縣境,呈西南走向,止於寶雞縣賈村原。全長35公里,海拔1000~1502.1米。
中文名
箭筈嶺
得名原因
古箭筈關
俗    稱
南山或千陽嶺
海    拔
1000~1502.1米

目錄

箭筈嶺簡介

箭筈嶺,其南麓屬寶雞縣,北麓坡面2~7公里,總面積157平方公里,含紅峯、柿溝、水溝3鄉。
山體為中、下奧陶紀石灰岩、碎屑岩和硅質灰巖。岩石裸露,基岩頂部覆蓋不足5米黃土,坡度15°~35°。山勢低,山脊起伏平緩,由錐狀山峯、豬背狀山脊及“V”形谷、峽谷、斷裂谷組成。山頂多渾圓狀。植被稀疏,切割較強,切割深度200~500米。
箭筈嶺遍佈溝壑,溝溪多南北向,以5°~10°的坡度北匯千河。境內山體有主溝28條,總長128.4公里,其中1~5公里支溝27條。較大溝谷有:三泉澗溝、水溝、鄧家溝、田家溝、柿溝、老虎溝、西溝、紙坊溝、下王家溝、冉家溝、洞子溝、惠家溝、劉家溝、富家溝。

箭筈嶺峯丘

箭筈嶺的峯丘眾多,茲順走向列舉其要:
梁武城。城西南28公里,海拔1343米,有石洞約裏,傳為南齊梁武帝棲真故地,故名梁武城。
仰天池。城西南26公里,海拔1330米,有一窪地約數畝。
鍋廓廊。城西南24公里,海拔1381米,有一窪地,形似鍋灶腔,人集居其緣,故名。
雙天井。城西南22公里,海拔1381米,有並排的兩個口徑約50米、愈深愈小、深度莫測的天然井,靠東台地隆起,稱“亮光台”。
廟嶺山。城西南18公里,海拔1010米,北麓多林木,蒼翠茂密,頗具景觀。
雷擊石樑。城西南20公里,海拔1380米,懸崖峭壁,岩石裸露,支離破碎,相傳唐初為雷電所擊,故名。
大王殿(古稱雙柏樹山)。城西南18公里,海拔1290米,昔有大王殿,有碑載曰“千之西有山曰雙柏樹,鎮山大王也,烈風之災能止之,妖雨之患克禁之”。純屬迷信。然該山側一風口,夏季陣雨,卻常從此入。
清涼山(漢稱青石山,後以夏無酷暑而更名“清涼山”,或名金頂山)。城西南13公里,海拔1342米,峯高氣爽,四周開闊,泉出山頂,有古“玄武洞”。
箭筈關。城南11公里,海拔1502.1米,形勢險要,為宋金戰爭中雙方爭奪之關隘。
龜山(又名龜兒山)。城南2公里,海拔960米,形似烏龜,與城北長蛇嶺對峙,為縣城屏障。
馬脊山。城東南20公里,海拔1130米,以山形象馬背而名,南麓歸寶雞縣,北麓屬縣。山下有馬跡泉、秦王洞遺址。 [1] 
箭筈關。縣南山顛為箭筈嶺,又稱大山樑,關在嶺中,寶平公路南北通過,距寶雞市31公里,距縣城11公里,嶺高坡陡,形勢險峻,扼南北通途。後梁末帝貞明六年(920)十二月,蜀將陳彥威出兵散關,破岐王李茂貞1.5萬兵於此。宋紹興元年(1131),金將沒立郎君自鳳翔攻箭筈關,被宋將吳玠遣將擊退。民國時,箭筈關設碉堡2,常駐防隊。 [2] 
參考資料
  • 1.    千陽縣志編纂委員會 .千陽縣志 :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二 地質地貌 5 地貌 【山】 .
  • 2.    千陽縣志編纂委員會 .千陽縣志 :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十三 軍事 73 軍事地理 【關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