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鼻蝠

鎖定
管鼻蝠是一種脊索動物哺乳類動物的蝙蝠。管鼻蝠(學名:Murina huttoni)為蝙蝠科管鼻蝠屬的動物。分佈於印度、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哺乳綱
翼手目
蝙蝠科
中文學名
管鼻蝠
二名法
Murina leucogasterMilne-Edwards

管鼻蝠簡介

中管鼻蝠(學名:Murina huttoni)為蝙蝠科管鼻蝠屬的動物。分佈於印度, 老撾, 馬來西亞, 緬甸, 尼泊爾, 巴基斯坦, 泰國,越南,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福建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是2009年發表的新種,其體型較小,外形與金管鼻蝠極其相似,本文以廣東採集的艾氏管鼻蝠線粒體部分COI序列片段為分子標記,對其種羣遺傳結構進行了初步分析,並與金管鼻蝠形態進行比較,對2個種的外形特徵及分類地位進行了探討。 [1] 

管鼻蝠生活習性

以昆蟲為食的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聲定位系統,因此有“活雷達”之稱。藉助這一系統,它們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飛行和捕捉食物,在大量干擾下運用回聲定位,發出波信號而不影響正常的呼吸。它們頭部的口鼻部上長着被稱作“鼻狀葉”的結構,在周圍還有很複雜的特殊皮膚皺褶,這是一種奇特的生物波裝置,具有發射波的功能,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高頻率生物波。如果碰到障礙物或飛舞的昆蟲時,這些生物波就能反射回來,然後由它們超凡的大耳廓所接收,使反饋的訊息在它們微細的大腦中進行分析。這種生物波探測靈敏度和分辯力極高,使它們根據回聲不僅能判別方向,為自身飛行路線定位,還能辨別不同的昆蟲或障礙物,進行有效的迴避或追捕。蝙蝠就是靠着準確的回聲定位和無比柔軟的皮膜,在空中盤旋自如,甚至還能運用靈巧的曲線飛行,不斷變化發出波的方向,以防止昆蟲干擾它的信息系統,乘機逃脱的企圖。

管鼻蝠生長繁殖

整個蝙蝠羣的性週期是同步的,因此大部分交配活動發生於數週之內。妊娠期從6、7周到5、6月。許多種類的雌體妊娠後遷到一個特別的哺育棲息地點。蝙蝠通常每窩產1至4仔。幼仔初生時無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時間內不能視不能聽。幼仔由親體照顧5周至5個月,按不同種類決定。
幾乎所有蝙蝠均於白天憩息,夜出覓食。這種習性便於它們侵襲入睡的獵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動物或高温光線的傷害。蝙蝠通常喜歡棲息於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縫隙、地洞或建築物內,也有棲於樹上、岩石上的。它們總是倒掛着休息。它們一般聚成羣體,從幾十只到幾十萬只。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能產生短促而頻率高的聲脈衝,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蝙蝠聽到反射回來的回聲,能夠確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這種本領要求高度靈敏的耳和發聲中樞與聽覺中樞的緊密結合。蝙蝠個體之間也可能用聲脈衝的方式交流。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覺和視覺找尋食物。有嘴發出超聲波,足足有20 000赫,遇到物體會反射進耳朵裏,神經以300多千米一秒的時速傳給大腦,作出判斷。
儘管它們有翅膀,看上去很像鳥類。但它們沒有羽毛,也不生蛋。他們有哺乳動物的特徵:雌性產下幼仔,用乳汁哺育。

管鼻蝠藥用價值

它可用作一種中藥,用於久咳,瘧疾,淋病,目翳等。它的糞便也是一種中藥,叫夜明砂,用於目疾。
抱朴子》説:“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乾末服之,令人壽萬歲”,《吳氏本草》也説蝙蝠“立夏後陰乾,治目冥,令人夜視有光”,《水經》更説蝙蝠“得而服之使人神仙”。
在河南省西峽縣雙龍鎮罐溝村黃家溝的山坡上發現了一個溶洞。洞內有具有藥用價值的百年蝙蝠糞——“夜明砂”。洞深600多米,寬處15米,窄處40釐米。洞內三五成羣的蝙蝠懸掛在石壁上,它們排下的糞便已堆積近兩米多厚,顏色像深褐色的泥土。據介紹,蝙蝠糞具有清熱明目去火之功能,其年久堆積藥用價值更高。據有關專家測算,這些被醫學上稱之為“夜明砂”的蝙蝠糞,至少有百年以上的時間,重量約有80多噸,時間之久、數量之多實屬全國罕見。

管鼻蝠亞種

中管鼻蝠福建亞種(學名:Murina huttoni rubella),Thomas於1914年命名。分佈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福建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掛墩。
中管鼻蝠指名亞種(學名:Murina huttoni huttoni)
中管鼻蝠 [2] 
參考資料
  • 1.    [1]徐忠鮮,余文華,吳毅,李鋒,陳柏承,原田正史,本川雅治,龔粵寧,李玉春. 艾氏管鼻蝠種羣遺傳結構初步研究及其分類探討[J]. 獸類學報,2014,(03):270-277.
  • 2.    管鼻蝠  .管鼻蝠[引用日期201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