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震湖

鎖定
管震湖,江蘇鹽城人。194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歷任中學教員、新華社國際部編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教授。1994年退休。翻譯了大量法語哲學、文學作品,於2002年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
中文名
管震湖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4年
逝世日期
2011年2月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主要成就
法語文學、哲學作品翻譯
代表作品
譯著《巴黎聖母院
性    別
職    稱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

管震湖生平簡介

管震湖早年生活

管震湖大學與同學的合影(右一) 管震湖大學與同學的合影(右一)
管震湖先生在報考大學時曾猶豫不決,一個選擇是讀外國文學,再一個就是想搞音樂,最終他還是沒有考音樂學院,而是報考復旦大學進了英語系,當時法語只是第二外語。畢業後已經抗戰結束了,復旦大學也從重慶搬回上海。1943年管震湖參加了革命,1946年入黨。大學畢業後,管震湖進入武漢大公中學教書。解放後歷任武漢市教職聯合會黨組成員、宣傳委員、黨支部書記,武漢市文教工會支部書記、副主席,武漢工人出版社社長;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管理處英、法語譯員;回國後任新華社國際部編輯、翻譯部法文組組長;1954年隨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為英、法語譯員。

管震湖右派歲月

管震湖在朝鮮擔任譯員(左一) 管震湖在朝鮮擔任譯員(左一)
年輕時的管震湖 年輕時的管震湖
管震湖改行從事法語工作出現在進了新華社之後。那個時候學英語的人多,但缺法語人才。新華社當時只有幾個懂法語的人,還是國民黨留用的,跟國民黨有一些瓜葛,所以最好是要用黨內幹部,因為會一點法語,黨組織分配工作説就幹法語吧。因此,管震湖放棄了自己的第一外語而用上了第二外語,法語的學習使用由此正式開始,並在新華社的工作中不斷進步,到了後來基本上法語就成了他的第一外語了,尤其是來到二外教法語之後。
1957年的時候,新華社有七八十人成為“右派”,包括當時的副社長,管震湖也在內。新華社裏的“右派”被一齊送到北京和天津之間的一個農場去改造, 右派劃分有六個標準,管震湖是第三類,不算最重,沒有到入獄的程度。改造了一兩年,新華社來函表示要那幾個骨幹回到新華社,管震湖就在其中,當時能夠回到新華社的還有董樂山、何江。
回到新華社之後管震湖卻不能再上第一線了。因為他是直接翻譯外電的,而那時他政治上“有問題”,當時新華社有一個外文幹部學校,需要業務好的人來培訓,管震湖便被派往幹校。
1964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正式成立的時候,新華社外文幹校併入了二外,管震湖也來到二外。
因為是“右派”,因此他沒能教書,不能直接接觸學生,在資料室裏頭打字是他的一項主要工作。也因為是“右派”,是已經揪出來的“死老虎”,“因禍得福”,在接踵而至的另一場政治風暴中他受到的衝擊反而小一些。因為文化大革命是“要揪出隱藏在革命隊伍當中的壞人”,所以後來揪出來的都是更重點的批鬥對象,大家都關在牛棚裏頭,也捱了一些打、受了一些罪,但相對而言他的情況要好得多。
1966年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二外全校師生赴河南信陽明港五七幹校
管震湖的女兒管可風講述了自己曾獨自一人前往明港看望父親的經歷:
管震湖在新華社外文幹校 管震湖在新華社外文幹校
“那個時候我也小,只有十幾歲,可能膽子也大”,只依稀記得坐上一趟長途汽車,到站之後一片荒蕪找不到車,後來看到一輛農民運糧食的車,就請求能搭自己一趟,到那兒之後,看到父親他們住的是北方農村的那種一溜兒坐北朝南的房子,但是當時二外的大多數人已經回來了,“復課鬧革命”。別人已經回來了,父親卻還留在那兒,大概是因為政治問題吧。
管可風在那兒住了幾天,記得父親早上四點鐘就爬起來,他個子也不大,扛着一個鋤頭,走到田裏頭去。因為早上要放水澆地,田埂之間有水流溝渠,把田埂挖開一個口子,“誇張點説,給決了堤了”,水就流到田裏去,過些時候灌好了,把土再埋回去。父親他就扛着鋤頭順着田埂走,他最喜歡做這個事情,管可風解釋着,為什麼喜歡做呢?輕鬆,精神。要是掄鎬或者割麥子的話,就得彎着腰不斷地做,而放水只是走來走去的事兒。另外這個活可能有些人不願意做,畢竟每天早上四點鐘起來很痛苦。“父親他不是一個手很巧的人,就只有早上起來去刨一刨。”等到八九點自己當時是小孩子睡懶覺醒的時候,父親他一趟活兒已經做完了;至於下午還有沒有活兒已經沒多少印象了。
管可風想了一會兒,又説了一件父親喜歡的活兒,燒鍋爐。為什麼喜歡燒鍋爐呢?“暖和,也輕鬆,特別是冬天,你往火前一蹲就行”。大概晚上還是要起來添煤,但父親他不怕起夜,這活兒很輕鬆,無非就是麻煩一點,晚上起來用鏟子把那種燒鍋爐用的硬塊兒的煤,像石頭一樣的煤塊往鍋爐裏頭添。這大概是去明港之前的事情,也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在學校裏,只是現在學校的鍋爐房那灰顏色的煙囱已經拆了。他喜歡燒鍋爐還因為上廁所方便。管可風記得父親這樣解釋過,“如果是小便,那麼冷的天我也不用出門了,就對着那火小便就完了,反正這熊熊大火,你一個小小的人能釋放的那簡直是微不足道的”。

管震湖文革之後

管震湖教授在法國考察 管震湖教授在法國考察
1978年管震湖獲得平反,他的“右派”帽子被摘掉,恢復職稱後列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第一批法語教授(當時全國法語教授共計23人),為第一批國務院特批專家之一。1994年離休。
管震湖教授2011年2月去世,享年87歲。 [1] 

管震湖著作成就

法文撰寫:《中西文化較史》(法國大學聯合出版社);
漢譯法: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外文出版社);
管震湖先生的譯作 管震湖先生的譯作
法譯漢;雨果《巴黎聖母院》(上海譯文出版社)、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商務印書館)、裴化行《利瑪竇評傳》(商務印書館)、左拉《盧貢·馬加爾家史》中的6部(浙江文藝出版社)、《我知道什麼》叢書中的10部(商務印書館);《約翰·克里斯朵夫》(即將出版);
英譯漢:《鄧肯自傳》(上海文藝出版社);
中文撰寫:《法語的起源和演變》、《印第安人的起源》、《人類起源和文化中的幾個有爭議的問題》等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