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石鑾

鎖定
管石鑾(1917~2000),廣東大埔縣楓朗鎮石圳村人,中共黨員。他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廣東省漢樂研究會副會長、漢劇音樂高級講師、著名漢劇藝術家。 [2] 
中文名
管石鑾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廣東大埔
出生日期
1917年
逝世日期
2000年
出生地
廣東大埔縣楓朗鎮石圳村
人物經歷
石鑾自幼喜愛音樂,15歲師從漢樂名師羅娘德,1954年參加地方國營粵東民聲漢劇團,其演奏笛子和洞簫技藝超羣,被同仁公認。1957年,他隨廣東省漢劇團(後為廣東漢劇院)赴京匯演,演出由其作曲的劇目《百里奚認妻》等,全團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在漢劇院工作期間,他設計的音樂唱腔劇目已達40多本,如古裝劇《齊王求將》、《花燈案》、《徐九經升官記》、《義子登科》、《昭君行》等;現代劇《紅燈記》、《一袋麥種》、《人民勤務員》等。由其移植為漢劇唱腔的崑劇劇目有《六國封相》、《天官賜福》、《思凡》、《收柳》、《左慈進柑》、《百里奚認妻》、《罵曹》、《王昭君和番》、《文天祥》、《攔馬》、《貴妃醉酒》、《伏虎》等12本計25個曲目。這些曲目都是黃粦傳、羅恆報、黃桂珠、梁素珍、黃羣、楊秀薇、李仙花等藝術家、著名演員的常演劇目和獲獎劇目。石鑾的作品既保持傳統的漢腔風格,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多次獲省、市音樂獎,其中《花燈案》於1983年獲廣東省魯迅文學獎,《齊王求將》、《一袋麥種》、《人民勤務員》已拍成戲曲電影。他在漢劇、漢樂界享有較高的聲譽,其作品已成為祖國文化寶庫中的一筆珍貴遺產。
1960年後,石鑾先後在汕頭戲曲學校、梅縣地區戲曲學校任教,編寫有頭弦、提胡、嗩吶、皮簧板腔等教材10本。他還參加集體編著和合作編著《廣東漢劇志》、《廣東漢劇唱腔音樂》、《廣東漢劇二簧唱腔》、《廣東漢劇崑曲唱腔選輯》等,這些書籍均成為對繼承和發展地方戲曲具有保留和研究價值的著作。
管石鑾因病於2000年逝世,享年83歲。 [1]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