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師復

鎖定
管師復,字亨甫,號白雲先生,又稱卧雲先生。 [2]  宋朝詩人,龍泉(今屬浙江省)人。為人講義氣、勇敢,擅長於寫詩。宋神宗想要授給他官 職他沒有接受。稱為卧雲先生。著作有《白雲集》。
全    名
管師復
亨甫
白雲先生
所處時代
宋朝
出生地
龍泉
主要成就
著作有《白雲集》
本    名
管師復

管師復人物簡介

管師復,字亨甫,號白雲先生,又稱卧雲先生。仁宗慶曆八年(1048),陳襄(北宋理學家,“海濱四先生”之首)任仙居令,見仙居“民風樸野,罕知讀書”,遂首抓教化,創辦學宮。管師復和弟弟管師常聞聲瞞着父母前往仙居求學。兩兄弟學習十分刻苦,陳襄在《送管師常秀才序》言:“二生閉門官舍中,絕人物之知,惡衣而粗食,朝寒而夕飢”。為吸引學子前來學習,陳襄親筆寫下《勸學文》令門人管師復宣讀於庭,鄉民遂紛紛送子上學。因成績出眾,陳襄令其為都講,協助其教學。 [2] 

管師復生平事蹟

隨後,師復與弟師常從胡瑗學。胡瑗生於淳化四年(993),是北宋初期重要的理學先驅,與孫復、石介並稱為“宋處三先生”與“理學三先生”,是“安定學派”創始人。管師復聰慧過人,精通安定先生的天人合一學説。明代《管氏遺譜》文學傳稱其“學貫天人,性躭著述”。
管師復為人仁勇且直,作事義而好古,於朋友善。因鋼製率性,得罪權貴,經常被學糾彈劾,學生都替他擔憂。安全返回後,還有30多名學士跟他求學。管師復教學講究修身自律,以身作則,老師陳襄言:“師復不慼慼於糾察,惟修身自律,以勸率學者有鄰。其容止莊謹,無一日之懈,雖退食不脱冠帶,橫經夜坐,如對古人,如是者三年矣。夫與人久居,然後其賢可知”。因為管師復剛直不阿,看不慣官場的明爭暗鬥而無意仕進,學成後歸隱山間。據《浙江通志》記載:“管師復宅,縣東甸川,其地襟山帶水。時先賢管師復、師仁家世族處於此”。管氏雖世居縣東甸川(今還有明代管家舊屋),但自伸公起就在白雲岩置別墅,至白雲先生已百有餘年。白雲先生即常年隱逸於這裏,以詩書為樂。明《王忠文集》曰:“處郡山川最清峻,而龍泉隸處為屬縣,重嶺復嶂尤為險絕,其地上直少微,故世有隱者。如近代周啓明、管師復遁其間,餘風餘韻邈然不可及已”。
管師復尤其善長詩文,留下千古名句。宋仁宗朝,皇帝聞其學有盛名,召至問曰:“卿所得何如。”管師復對道:“滿屋白雲耕不破,一潭明月釣無痕”,臣所得也。竟不接受皇帝恩賜的官職,回到龍泉縣繼續歸隱於白雲岩。一般文獻記錄這件事只引用最著名的這一句詩,但明代《管氏遺譜》中記錄了其召對的全篇,雲:“周遭池館壓平川,門枕山彎水底村。滿屋白雲耕不破,一潭明月釣無痕。松筠翠合垂冬夏,猿鳥聲齊奉曉昏。最好詩餘無筒事,直將談笑對清樽”。這首完整的詩中,介紹了他隱居所處的村莊,和雲裏霧裏,猿鳥鳴叫猶如仙境般的環境。如仙境般的隱所,使他沉醉於其中,十分享受與朋友喝酒詠詩的樂趣。管師復的詩善於用平淡的文字描寫景物,層層遞進,畫面感實足,讀者跟着他的詩文猶如身臨其境地遊覽。如他僅存的另一篇詩文《題福州白雲堂》:“入寺層層百級梯,新堂更與白雲齊。平觀碧落星辰近,俯視紅塵世界低”,就生動而富有深意地描繪了白雲堂勝境。
管師復好交友,他與同鄉周鏞交遊甚密,每與同遊吟詠無倦。周鏞也不是一個簡單人物,他出生於龍泉縣安福源頭,也就是現在的五進士村。他鄉試高中第一,又以第三名登皇祐癸巳科沈括榜會試,進而以58名登王欽榜廷試,第三甲十七名登鄭獬榜進士,累官至揚州知府追封翰林侍講。安福源頭周氏自他開始連出5名進士,在村南嶺頭有地名五賢門。
管師復多有著述,有《五經要義》《讀史管窺》《白雲吟稿》行世,除了上述兩首詩句,其他皆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墓在東隅方下末。
管師常是管師復的弟弟,少時與兄師從名仕陳襄與胡瑗。師常學習刻苦,經行修明,老師陳襄將他與程頤等推薦為太學官,使學者有所師法。熙寧元年,上祀南郊……以師常應詔。熙寧三年,召試舍人院,賜進士第,授校書郎,知江陵府監利縣事。當時王安石變法,推出青苗法,州縣上下皆積極推進。管師常發現青苗法在推行中的弊病,與察訪使爭論青苗法得失,從後來青苗法執行過程出現諸多問題最終被廢除來看,足見師常的先見之明。 [2] 

管師復人物貢獻

管師常注重人才培養,在任監利縣時就嘗試興學講藝,為東南士人所共推。明《歷代名臣奏議》中稱:“鄉貢進士管師常者,履行正固,經術專精,東南士人多所從學。更練民事,而適於時用,嘗為太學正,眾論推服”。他講學生動,簡單明瞭,宋《鄖溪集·薦劉摯管師常狀》中稱:“管師常講學為文動,有師法,履行明著,士人共知”。在他的學生中最有名的是林石,當時中原大興《三經新義》,輕視《春秋》。管師常卻精讀《春秋》,研究獨到。林石少時在仙居跟隨管師常學習《春秋》,所以沒有受到新學影響。學成後,林石歸隱瑞安塘岙,創辦塘岙書塾,專研《春秋》,廣教生徒,是南宋永嘉學派重要創始人之一,被尊稱為“師宗師”。可以説管師常對後世的永嘉學派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説到永嘉學派,還有一個關鍵人物也和龍泉關係密切,就是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其曾祖本龍泉縣延慶鄉黃南村人(現小梅鎮黃南村),因遊太學無成而遷徙瑞安。因此,葉適在自己的文章中經常自稱龍泉葉適。
管師常學問深邃,離世也離奇,他去官後準備回龍泉,走到安州應城,在一處僧廬休息,忽一朝瞑,眩問其子希旦曰:早晚。曰:午矣。起攝衣冠,需紙筆曰:“吾年四十九,四大不相守。寄語同道人,日輪射牛鬥”。徐置筆就枕,遂逝。管師常初居白雲岩,自號白雲翁,有集行於世。其墓在十八都白水。 [2] 

管師復淡泊名利

相傳管師復性情耿直,幹事爽快,見到不合情理的事,不顧情面,當面斥責,易得罪人,而他也自知不宜當官。於是,他寧當草民,不願當官。他曾發過誓,不管是誰來請他出山當官,雷打不動,決不出山。
當他的哥哥管師仁考中進士第二名,村民向管師復報信,誰知師復只是淡然一笑,繼續在自家門前除草施肥。村民見他如此淡泊名利,都很嘆惜。管師復卻説“我不是當官的才,亦無當官的福。朝廷上最大的是丞相,丞相上面有皇帝管,稍有差錯罷官充軍是常事,嚴重的殃及九族人頭落地。同時,宦海中多驚險,爾虞我詐,爭名奪利,互相傾軋,相互排斥,提心吊膽。我居住在山上種菜種瓜,自種自吃多好。”

管師復官至丞相

後來管師仁政績卓著,官至丞相,曾與宋徽宗説到自己的才學文章還不算好,堂弟管師復的才學更勝自己,只可惜他隱居在山上,甘當隱士。為此,宋徽宗想請管師復出山當官,誰知師復竟離開白雲居,逃至山洞裏躲藏起來,並讓人傳話甘當草民的決心。宋徽宗覺得管師復有志氣,便隨他去了。從此,管師復過着陶淵明似的隱士生活,不受井市之擾,自由自在,其樂陶陶。

管師復歸隱白雲

管師復曾居住的“白雲古廟”,廟宇座西朝東。大門前立有朝牆,其正面牆制巨幅“麒麟”圖案。整座古廟建築羣在縱軸線上依次排列。金柱額枋為雙獅抱球,正門條石門框上方磚雕“白雲古蹟”匾額。千百年來,廟宇古蹟至今保存完好,從古到今香火不斷,香客、遊人如織。
“入寺層層百級梯,新堂更與白雲齊。平觀碧落星辰近,俯見紅塵世界低。”這位住在白雲深處的隱士,為後人留下的是千古絕唱的詩句,還有他那對世間萬物淡然處之的態度。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