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家河村

鎖定
管家河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1]  ,位於萊蕪區以北約6公里處,該村村碑記載:明萬曆年間李姓遷此,官姓早居,因村旁有河,冠以姓氏,曾名官家,後諧音成管家河。
中文名
管家河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地理位置
萊蕪區以北約6公里處
面    積
460 畝
郵政編碼
271100
人口數量
437人
土地面積
460畝

管家河村地理位置

管家河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位於萊蕪區以北約6公里處,地處丘陵。北靠王家莊,東臨呂家河村,西、南與東王善村、小洛莊村隔河相望。村裏共有113户,437口人,土地面積460畝。

管家河村歷史淵源

該村村碑記載:明萬曆年間李姓遷此,官姓早居,因村旁有河,冠以姓氏,曾名官家河,後諧音成管家河。現在村中主要有張、周、劉等姓。1958年前,本村屬王善鄉;1984年前屬礦山公社;1985年後屬張家窪鎮、張家窪街道辦事處。2019年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管家河村隸屬於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1] 

管家河村困境難忘

管家河村臨河。解放前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農業不發達。大旱之年,吃水都成問題。每到雨季,河水往往氾濫成災,沖毀堤岸,淹沒良田,給村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解放後,管家河人戰天鬥地,向惡劣的自然條件宣戰,整修了河堤,保住了村莊和糧田,人民羣眾的生活有了改善。

管家河村苦盡甘來

為徹底整治小河,2001年3月,富裕起來的村民張金環、張金來、張金連、張聖舉等6人投資20多萬元,運用土石上千立方,深挖淤底,開拓河面,築起堅固的堤岸和攔河壩。蓄水養魚,年收入在十幾萬元以上。附近的耕地也得到了灌溉,糧食產量年年增產。河塘兩岸栽植柳樹、楊樹兩千多棵,長勢喜人,已是綠葉婆娑。此舉不但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且大大改善了村莊環境,深受村民的稱讚。1960年本村建小學一處,1980年在村東又新建學校。

管家河村騰飛迎小康

經濟的增長帶來村民的富裕。管家河人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村西的小康樓,一座連一座,電燈、電話、電視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黨的富民政策,給村民發家致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村裏真是百業俱興,有的搞建築、裝飾,有的經營日用百貨、五金門市部等。管家河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了起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