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家大村

鎖定
管家大村,位於紅石崖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3.7公里處,“青-黃”高速公路北側,“膠-黃”鐵路南側。東與黃島街道郭家台子村一河相隔,東北距黃島街道法家園村1公里,東南與黃島街道管家窪村接壤,北鄰振亞玻璃廠,西北距大殷村2公里,西南鄰城子埠村。村莊佔地540畝。2006年,全村有户、口人,居民有管、孫、薛、殷、王、張等姓氏,管、孫、薛姓居多,皆為漢族。
中文名
管家大村
行政區類別
基層羣眾自治組織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面    積
175.4 公頃
人口數量
2217(2004年)

管家大村村莊由來

管家大村
管家大村(2張)
據有關資料記載,元末明初,沿海地區因戰亂、倭寇侵擾和自然災害等原因,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明王朝採取“移民屯田”措施,從山西等人口稠密地區向山東等地移民。據《管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管氏先祖管福禮攜四個兒子時昶、時能、時敬、時建從山西洪洞縣“小云南”移民至這裏定居。今已繁衍至第24代。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戚繼光任水軍總督期間,在沿海設立衞所屯兵,抵禦倭寇。時在村西北0.5公里處設立了兵營,稱“大營子”。原城牆厚約3米,現僅存坍塌後堆成的大阡。村裏曾存放糧、草等軍需物資,村莊又比較大,故稱“大屯莊”。
據民國版《增修膠志·疆域》載,至清道光年間稱大屯莊。清宣統至民國時期,因村裏管姓佔90%以上,故改名為管家大村。1958年,簡稱大村。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與別村重名,又恢復原名管家大村,沿用至今。
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孫雷從現膠州市遷來。今已繁衍至第6代。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薛丕烈由薛家島遷到紅石崖山曹村看廟。其次子薛際訓,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被派來看廟,遂定居於村裏。今已繁衍至第5代。其他諸姓,後陸續從外地遷來。
清朝咸豐年間,村東50米處有幾户人家,叫東小莊。村西也有幾户,叫西小莊(之前叫聖水埠),屬管家大村所轄。清末至民國期間,西小莊村民陸續搬進了村裏。解放後,因建設房屋,東小莊逐漸與村連成片。 [1] 

管家大村政區人口

管家大村
管家大村(3張)
該村位於紅石崖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3.7公里處,“青—黃”高速公路北側,“膠—黃”鐵路南側,2004年全村共有居民718户,2217人。土地面積共175.4公頃,其中耕地102公頃,山林面積37公頃,村莊面積36公頃,外有海灘面積66.7公頃。

管家大村駐村企業

1984年建起了大村磚瓦廠,固定資產278萬元,流動資金27萬元,銷售收入136萬元,實現利潤25萬元,税金11萬元。產品銷往青島、膠州、膠南、開發區等地。
管家大村
1985—1988年村投資1000萬元在原膠南建材廠周邊建起了大窯飯店、大窯商店、廢品物資回收站、鑄造廠、汽車修廠、加油站等企業。這些企業經過整頓、改造、改產、租賃等形式已變成私營企業,每年向村裏交承包費達50萬元。
藍天服裝輔料廠 藍天服裝輔料廠
1985年建起私營藍天服裝輔料廠,原有職工十幾人,年產襯布50萬米,產值50萬元,利潤5萬元,1990年改稱青島虹宇服裝材料有限公司,擴大生產規模,全廠現有職工250人,固定資產3200萬元,流動資產1390萬元,年生產能力可達2000萬米,產值9500萬元,銷售收入超過億元,實現利潤800萬元,税金400萬元。產品暢銷全國。
1996年投資300萬元在紅石崖鎮邵家村和戚家村徵用土地9450平方米,建起了韓國企業泛洋皮革廠,職工300人,年產值800萬元,固定資產500萬元,流動資產120萬元,銷售收入600萬元,實現利潤150萬元,產品銷售國外。

管家大村當地特產

主要農作物特產有地瓜、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穀子等,小麥畝產量300公斤,地瓜折主糧350公斤,玉米畝產量400公斤,花生面積較大,佔種植面積的60%,全部採用地膜覆蓋技術,畝產量達250公斤(皮花生)。

管家大村文化教育

管家大村
管家大村(4張)
早在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就辦起了私塾學堂。解放後,1948年成立學校,教師1-3名,班級3個班,逐漸到十幾個班。1968年村投資20萬元建起了大村中學,教室14個,7個小學班也附設在大村中學,學校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中小學教師33名,1998年中學合併至紅石崖中心中學,該校在1999年被拆除。1994年春,投資145萬元建立了一所佔地面積13畝的教學樓,建築面積1948平方米,教學設備齊全。教師23名,都是大、中專畢業生,學生345名,教學成績在紅石崖辦事處名列前茅。1991年村裏辦起幼兒園,教室9間,3個班,教師3名,60多名幼兒入園。

管家大村著名人物

管家大村
管家大村(3張)
孫洪祥(1927-1985年),原名管洪祥,1943年參加武工隊,任通訊員。因此地當時未解放,為工作需要改管姓為孫姓。同年,提升排長後,編入解放軍膠南縣大隊。1949年3月,參加渡江戰役。後留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消防大隊隊長、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廳廳長等職。
馬金平,原名管金平,1943年參加武工隊。因此地當時未解放,為工作需要改姓馬。1945年編入洋河區中隊,任副隊長。1946年春調解放軍濱北司令部學習,結業後分配到某獨立團任排長。解放濰坊時,任指導員。參加過兗州戰役濟南戰役渡江戰役,為二等傷殘軍人。1957年轉業到沂水縣供銷社,任主任。1985年離休。2002年病故。
管金榮,1945年參加武工隊,在膠南雙龍、膠州關王廟等地活動。同年編入洋河區中隊。1947年秋,到輪訓隊學習。1948年,調膠州解放軍某獨立團。參加過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廈門戰役。1955年,授中尉軍銜。曾立三等功兩次、四等功四次。1957年轉業,曾任福建省南平市財貿部部長、消防隊指導員等職。1985年離休,仍健在。
管炳煥,1945年參加武工隊,同年編入洋河區中隊。1948年編入解放軍某獨立團。參加過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後調至解放軍南昌教導大隊。曾立三等功一次。1979年轉業,先後在膠南建築公司、膠南自來水公司任職。1988年離休,仍健在。
薛繼元,1946年參加武工隊,後編入解放軍濱北獨立團。1947年解放萊陽時犧牲,為革命烈士。
管家大村
管家大村(4張)
管金月(1910-1947年),1947年參加武工隊,在本地區開展對敵武裝鬥爭。任副隊長時,在張戈莊村(現屬黃島街道)被國民黨還鄉團特務打傷。同年,任隊長,駐防龍灣崖村(現屬黃島街道)時,被國民黨還鄉團特務殺害,為革命烈士。
管洪東(1922-1985年),1946年加入我黨,同年任村農救會會長。1948年,因村裏發生“油坊”問題,被開除黨籍。1954年,恢復黨籍,後任村黨支部書記。1975年,任紅石崖人民公社窯廠黨支部副書記。
管西池,1925年生,1946年加入我黨。1947年任自衞團團長、武工隊副隊長、民兵指導員。這年,他編了一首《大鋦缸歌》:“挑起櫃子四下望,解放區裏好風光。東西大街擺路北,放下櫃子開了腔。頭聲吆喝鋦大炮,鋦好大炮打老蔣。二聲吆喝鋦鐵道,鋦起鐵道好運糧。這條岔路是李家寨,那條岔路是王家莊。李家寨裏好打鐵,王家莊上好鋦缸。今天不上別處去,要到管家大村莊。大村有個武工隊,俺要給他去修槍。去年俺去修一次,抓的特務一大趟。我説這話您不信,公安局上去訪訪。”1954年,任村黨支部委員。1958年,調紅石崖人民公社任漁業連指導員。1960年,回村任副大隊長。1967年,任村黨支部副書記。1976年,辭去村黨支部副書記職務。仍健在。
1947年,為支援孟良崮戰役,村裏組織了一支68人的擔架隊,由管紹錄帶隊支援前線,冒着生命危險搶救傷員。其中,管紹元、管金本等還隨解放軍南下,參加渡江戰役。
1947-1948年間,村裏共組織了三批運糧隊,出動133人次,64輛木製小車,先後由管洪東、管紹江、管夢安、管紹錄等帶隊,晝宿夜行,與敵人周旋,按時將軍糧運送到目的地。

管家大村文娛生活

上世紀50年代初,農村文化生活較活躍,話劇和地方茂腔家喻户曉。1950年村民們演出了話劇《張大春參軍》,1953年,村裏組織了茂腔業餘劇團,村裏買了服裝、道具,先後排演了《王定寶借當》、《斷橋》、《井台會》、《小姑賢》等劇目,還組織了秧歌隊、高蹺隊。除到本鄉、社演出外,還到黃島、辛安、王台、阡裏溝部隊營房等地演出,深受觀眾的好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