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箕山山脈

鎖定
箕山山脈,屬於秦嶺,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因中國歷史上的隱士鼻祖許由生於箕山,卒後又葬於箕山,箕山因許由而揚名。 [2]  箕山山脈略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構成汝河、潁河間的分水嶺。 [1] 
由於眾多支流的侵蝕切割,箕山山脈山體較為破碎,山勢也比較低緩。其中在禹州市登封市汝州市交界處的附件山脊較高,部分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如老婆寨1063.7米,蜜臘山1049米,大鴻寨1156米,相對高度500一800米,屬於淺低山類型。大部分山地區海拔500一1000米,相對高度在500米以上,屬深低山類型。深低山外圍,淺低山呈帶狀連續分佈,海拔400一900米,相對高度200一500米。 [1] 
中文名
箕山山脈
外文名
jishan Mountains
所屬山系
秦嶺
走    向
西北—東南
長    度
55 km
寬    度
14 km
起    點
少室山
終    點
禹州東南部
海    拔
1156 m
最高峯
西大洪寨山

箕山山脈形成演變

6億年前箕山山脈開始隆起,燕山運動基本形成起伏形狀。在中部燕山期角子山背斜形成後,遭受強烈的剝蝕,將其北翼夷為平地,殘存的南翼形成了大劉山和三峯山。南坡是順岩層,層面形成傾斜坡,山坡平直。北坡是沿巖,層節理崩塌形成的斷崖坡、沖溝發育。兩坡坡角大致在20度左右。因為外力剝蝕作用大十構造運動強度,角子山背斜經歷過單面山和崗地地形發育階段後,形成豬背嶺地形。 [5] 

箕山山脈位置境域

箕山山脈 箕山山脈
箕山山脈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箕山山脈略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構成汝河、潁河間的分水嶺, [1]  其發脈於少室山,由登封箕山西來,繞禹州西部、西南部呈弧狀,餘峯在禹州東南部散落於平原。山脈長55千米,平均寬14千米,西部與登封、臨汝交界,南部與郟縣相連,隔潁河與具茨山脈相望。 [5] 

箕山山脈地理環境

箕山山脈地質

箕山山脈的山體西部由石英岩、灰巖構成,中部由灰巖、變質岩構成,東南部由灰巖砂岩、頁岩和煤層構成。 [5] 

箕山山脈地貌

箕山山脈略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構成汝河、潁河間的分水嶺。由於眾多支流的侵蝕切割,箕山山脈山體較為破碎,山勢也比較低緩。其中在禹州市、登封市、汝州市交界處的附件山脊較高,部分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如老婆寨1063.7米,蜜臘山1049米,大鴻寨1156米,相對高度500一800米,屬於淺低山類型。大部分山地區海拔500一1000米,相對高度在500米以上,屬深低山類型。深低山外圍,淺低山呈帶狀連續分佈,海拔400一900米,相對高度200一500米。箕山山脈主要由古老變質岩組成,山嶺狹窄,斷層構造地貌較明顯,多為單面山,北坡較緩,坡高20°左右,南坡陡,30一50°,沖溝發育,主溝多為南北向,呈V形。 [1] 
箕山山脈的丘陵集中分佈在箕山山脈東南部和西南部。東南部丘陵絕大部分是石質丘陵,海拔200一400米,相對高度120一200米,屬高丘陵類型。一部分相對高度在80米左右,為低丘陵,其上衝溝發育。西南部丘陵絕大部分是黃土丘陵,地表物質主要是晚更新世洪、坡積黃土,海拔300一500米,沖溝大部分呈U型,深40一60米。 [5] 
此外,在穎河,雙洎河間,還有呈西北—東南展布的一條孤立山體,主脊海拔600一800米。 [1] 

箕山山脈水文

蘭河發源於箕山山脈雲蓋山北麓大澗村,又名澗頭河。河水沿雲蓋山向東北流,至文殊村折向南流,在薛河村南轉向東流注入東爐水庫,出東爐水庫後南流入洞頭河水庫,再向南流入柏橋水庫。另一源出神屋鎮東牛頭山東麓,東流至苗家灣村東轉向東南流,至東高村折向南流,至鴻暢東北匯入蘭河柏橋水庫,柏橋水庫以上段為山地、丘陵區,河道彎曲。流域內礦產豐富,主要有煤、鋁礬土、耐火粘土等。
蘭河流域位於禹州市西南,屬嵩箕山脈延伸的山區、丘陵和沖積平川地帶。古代文化厚重。兩聖吳道子故里一鴻暢鎮山底吳村留有吳道子多處遺蹟和傳説。建有畫聖祠。 [4] 

箕山山脈山體形態

箕山山脈山間窪地

箕山山脈的山間窪地主要分佈於禹州鳩山、陳莊、神吊及無樑至李家溝一帶,山脊走向平行分佈,一般長2—10千米,寬0.3—30千米,呈U形山間谷地。地形起伏不平,沖溝溪流發育。 [5] 

箕山山脈崗地

箕山山脈的崗地中分為冰磧冰水崗地、剝蝕殘崗地、坡洪積崗地、衝洪積崗地四大類型,面積729.8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18%。 [5] 
冰磧冰水崗地分佈於禹州張得、鴻暢及下宋以東。冰磧冰水崗地由冰川側磧或中磧泥礫及灰綠色粘土組成,後緣常與基岩殘丘相連,橫剖面呈寬緩圓滑漸近曲線形式,崗間常有寬緩凹地,崗頂礫石遍野,形為劣地。絕對高程150—220米,相對高差10—50米。 [5] 
剝蝕殘崗地主要分佈於禹州黃崗(小呂)及許昌市泉店、靈井一帶,崗頂寬闊圓緩,絕對高程70—130米。溝壑縱橫,並有崗間“箕形凹地”。巖性主要由亞砂土、亞粘土組成。 [5] 
坡洪積崗地分佈於禹州文殊至楊莊、八里營、下宋、萇莊、祁王及長葛市石固至許昌縣蘇橋一帶。地形起伏不平,坡降5—6%,沖溝發育,縱橫交錯。切割深度2一15米,密度每千米0.6—6條,絕對高程100—250米,並有孤立殘丘,呈橢圓形,丘頂圓凹,相對高差40—110米。巖性由二疊系砂頁岩組成。石固至蘇橋則由第四系全新統亞砂土,亞粘土、砂,礫及粉砂層組成。 [5] 
衝洪積崗地分佈於禹州鴻暢南,地形較為平坦,橫向微有起伏,呈扇形,絕對高程100~160米,坡降4~5%。巖性由亞砂土、類薄層、泥質砂礫石組成。 [5] 

箕山山脈山脈關係

箕山山脈所屬山脈

秦嶺 秦嶺
箕山山脈屬於秦嶺。秦嶺,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狹義上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廣義的秦嶺,西起崑崙,中經隴南、陝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 [7]  由於秦嶺南北的温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冬天,秦嶺阻擋寒潮往南進入南方地區;夏天,阻擋濕潤海風進入北方地區。秦嶺、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乾旱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劇減少。 [8-9] 

箕山山脈主要山峯

箕山山脈主要山峯有鳩山、黑石炮山、紅嶺、角子山、銀洞山、大劉山、風翅山、三峯山、柏山等。自大劉山東望,諸峯呈串珠狀直線延伸。從西北向東南遞降,最高峯西大洪寨山,海拔1151米,為許昌市最高點。 [5]  如薈萃山海拔792.1米,火煤山海拔722米,石牛山海拔627米。 [1] 

箕山山脈資源狀況

煤礦資源
箕山山脈煤的藴藏量極為豐富,東西達一百餘里,而且煤的質量也很好。煤礦的開採,給當地官員和百姓帶來較多的經濟收入,豫中的魯山縣“梁窪一帶,採取石煤,易開易竭……用以帶薪,亦自然之利”。 [3] 

箕山山脈歷史文化

箕山山脈名稱來歷

箕山山頂上的許由墓 箕山山頂上的許由墓
因中國歷史上的隱士鼻祖許由生於箕山,卒後又葬於箕山,箕山因許由而揚名。 [2]  由又作繇。相傳為堯時人。隱於沛澤,堯聞其賢,欲以天下讓之,不受而逃於潁水之陽箕山之下。堯又欲召為九州長,不願聞,遂洗耳於潁水之濱,死後葬箕山(今河南登封東南)。或説許由與巢父實是一人(《文選·應璩書》引《古史考》)。 [10] 

箕山山脈許姓緣由

許由畫像 許由畫像
據《根在箕山》一書中介紹,堯舜時期,是中國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過渡時期,當時的國家形態為城邦國家基礎上結成的方國聯盟。許由是許部落的一個酋長,道德高尚,才幹出眾,部落在他的帶領下拓荒耕田,拓寬疆域,使得潁水流域上下千餘里五穀豐登。
據傳,部落聯盟領袖唐堯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四處尋訪賢人,發現了許由,決定把天下讓給他。許由嚴詞拒絕,逃到箕山隱居起來。
於是堯又派人找到他,請他出任九州長官。許由跑到潁河邊洗自己的耳朵,表示這種話污染了自己的耳朵。這個傳説,在晉朝人皇甫謐的著作《高士傳·許由》中,有這樣的記載:“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這段傳説被後人反其意而用之,便有了成語“洗耳恭聽”。在箕山西麓一個峽谷裏,有一個長約3米、寬5米、深約1.5米山石鑲砌的水池,被稱為“許由洗耳池”,至今仍是附近村民的水源。  其實,與許由相關的成語還有很多,包括“越俎代庖”“一瓢掛樹”等均與許由淡泊名利、隱居山林有關。
許由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隱士,被奉為“隱士鼻祖”。李立新説,許由正是因淡泊名利,贏得了後世尊敬。
關於許由死後葬在箕山,最早的文字記錄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伯夷列傳》,文中寫道:“餘蹬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 
據介紹,許由死後,後人因敬仰許由而將“許”作為自己的姓氏。《急就篇·注》裏提到,以許由的“許”為姓,成為許姓最早的得姓緣由。 [2] 

箕山山脈神後鎮

神後鎮 神後鎮
神屋鎮位於禹州市西南30千米的箕山山脈東南端邊緣地帶。東接禹州市鴻暢鎮,南臨郟縣,西與禹州市磨街鄉交界,北與禹州市文殊鄉相連。
神屋鎮的主要特色是鈞瓷文化及千年古鎮。神屋是馳名中外的鈞瓷文化發祥地,積澱了5000多年的陶瓷文化,是具有典型區城特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鈞瓷作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起源於神屋,其遺址的發掘被評為“2001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神屋古鎮”之名歷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產各種陶瓷,“神屋古鎮”被譽為全國唯一“活着的古鎮”。2003年9月,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鈞瓷之都”榮譽稱號。
神屋鎮保留有較為完整的明清古街,俗稱“七里長街”。唐宋以來,隨着陶瓷業的興盛,許多富商大賈在此置田、建宅、經商,逐步形成神屋老街,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構成。從東到西有東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紅石橋街、關爺廟街等街道,道路兩側店鋪林立,古民居依勢而建。保存比較完整的有伯靈翁廟、鄧禹樓、温家大院、白家大院、王家大院、霍家大院、苗家大院、苗家祠堂等,炮樓、古民居、廟宇鱗次櫛比。其中的古民居多為明清時期建造,它的石雕、木雕和瓷藝較為知名。一進三、一進四的庭院形成經營、生活、製作一體化的地方特色古宅院。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