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箏,漢語一級 [1]  ,讀作箏(zhēng),形聲。從竹,爭聲。從竹,與樂器有關。本義指撥絃樂器。形似瑟。箏是撥絃樂器,戰國時已流行於秦地,故又稱“秦箏” [2-3] 
中文名
[2] 
拼    音
zhēng
部    首
五    筆
TQVH
倉    頡
HNSD
鄭    碼
MRXB
字    級
一級(2689) [1] 
舊字形
[4]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箏zhēng
⒈ 絃樂器,木製長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現為二十五根弦 [2] 
基本詞義
◎ 箏 zhēng
〈名〉
(1) (形聲。從竹,爭聲。從竹,與樂器有關。本義:撥絃樂器。形似瑟。箏是撥絃樂器,戰國時已流行於秦地,故又稱“秦箏”) 同本義 [flat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nc. five and later thirteen strings]
箏,鼓弦竹身樂也。——《説文》
箏,五絃築身樂也。——《御覽》引《説文》
挾人箏而彈緯。——《楚辭·愍命》。注:“小琴也。”
竽瑟空侯琴築箏。——《急就篇》
(2) 又如:箏人(彈箏的人);箏阮(秦箏與阮咸。古代的兩種撥絃樂器);箏妓(彈箏的藝妓);箏柱(箏上的弦柱) [2]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廣韻》側莖切《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𠀤音爭。《説文》鼓弦竹身樂也。《通典》箏,秦聲也。《急就篇注》箏,瑟類,本十二絃,今則十三。《風俗通》箏,蒙恬所造。《集韻》秦俗薄惡,有父子爭瑟者,各入其半,當時名為箏。《釋名》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傅元·箏賦序》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史記·樂書》唐有軋箏。《注》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有聲。
又檐前鐵馬曰風箏。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稹·連昌宮辭》鳥啄風箏碎珠玉。
又草名。《爾雅·釋草》傅,橫木。《注》一名結縷,俗謂之鼓箏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