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筲箕灣譚公廟

鎖定
筲箕灣譚公廟是一所位於香港筲箕灣的廟宇。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已有一百年的歷史,前身是一間小型的鄉村古廟。
中文名
筲箕灣譚公廟
建    於
清光緒三十一年
前    身
一間小型的鄉村古廟

筲箕灣譚公廟譚公廟簡介

譚公廟 譚公廟
譚公廟的正門石額刻有「譚公仙聖」四字,是光緒年間倡建廟宇時所刻。廟內牆上刻有多塊碑記,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可説是筲箕灣歷史發展的印記。昔日,譚公廟不但是附近鄉民議事的地方,也是鄉民設立學校之處,兼具宗教、教育、鄉政的功能。現時,譚公廟正殿供奉著譚公神像,傳説他練成了長生不老之術,雖然年紀老邁,外表仍然像個小孩,所以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一樣。
明清時期,不少香港居民以捕魚維生,各處鄉村多會建廟敬奉一些「海神」,祈求保護出海作業者的安全。

筲箕灣譚公廟譚公簡介

譚公原名譚峭,是元朝時的惠東歸善人。他在十二歲「得道」,尊為「海神」。惠東地處海邊,是漁船和商船進出的港口。傳説譚公於十二歲得道後,擁有呼風喚雨和治病救人的神力,經常治療患病的鄉民,又幫助附近的漁民預測天氣,深受敬仰,其後村民更設廟供奉這位漁民的保護神,譚公也成為了廣東一帶著名的「海神」。
香港的漁民不少來自惠州,「譚公」的崇拜因此傳到香港。原來港島東區筲箕灣,在填海前的地形就像一個筲箕,東南面又有山嶽作屏障,港灣內長年風平浪靜,是一個優良的避風港。明清時期,不少漁船停泊於此,筲箕灣也逐漸發展成一個小漁村。這些漁民對海上守護神「譚公」特別崇敬,位於筲箕灣海邊的譚公廟也應運而生。

筲箕灣譚公廟供奉多尊神祇

除譚公以外,廟宇還供奉其他神祇,如赤松黃大仙、五通財神。廟內還設有關帝宮及列聖宮殿,前者供奉關聖帝君,後者供奉諸神。譚公廟旁則為觀音寶殿,內裏供奉望海觀音,信仰者多為漁民。譚公廟的香火十分鼎盛,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寶誕,廟前都會搭起戲棚上演神功戲,灣內停泊的漁船會張燈結綵,善信從四面八方而至,場面異常熱鬧。上演神功戲的首天,善信會恭敬地將譚公的神像移到戲棚前,讓譚公跟善信一同看戲,以體現「人神共樂」的宗教意義。
時至今日,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捕漁業日漸式微,筲箕灣已變成了大廈林立的商住地區,漁村風貌固然不能再見,就是形狀有如筲箕的海灣也因填海工程而消失,留下屹立於海旁的譚公廟為筲箕灣的漁村歷史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