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筧川村

鎖定
筧川村,位於縉雲縣新建鎮,據説村頭有一水潭,分三條水系用於灌溉,故稱筧川,又名筧頭。行政村規模調整後與前朱村合併,2018年底統計共有人口5235人,2091户,黨員194名,已升格為筧川村黨委,下屬四個支部,是浙江省首批3A景區村莊,浙江省第四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浙江省美麗休息示範村,筧川花海已評為國家3A旅遊景區。
2019年12月31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名單。 [1] 
中文名
筧川村
別    名
筧頭村
地理位置
縉雲縣新建鎮
面    積
6 km²
下轄地區
前朱村
人口數量
5235人

筧川村歷史沿革

有史可證,筧川村已有1200多年曆史。胡、麻、王、葉四姓人最早定居於此,宋朝、元朝起丁、施、朱三姓相繼來此居住,明朝萬曆年間陸續建有丁、施、朱氏宗祠共四座,其中丁氏、施氏宗祠毀於文革時期,後重建。筧川村丁氏自南宋從温嶺遷來縉雲,迄今34代,各代墓碑均完好無損,每年祭祖,一墓不漏。
在筧川村土名“角山”的半山腰上,建有明朝初年的神廟一座,名為“馬衣太子廟”;村中央有庵堂一座,名為“金堂”;村頭山腳建有“烏錫廟”;村腳的水口處建有“四龍廟”和元朝水碓一座,水碓取名“磨碓”,被毀於文革期間。
筧川人祖先耕讀家傳、重農經商、人才輩出。丁、施兩姓在明、清時出過貢生、秀才,民國時丁育仁(顯奎)先生就讀過黃埔軍校,現有中國二炮(住西定市)部隊大校丁汝堅,國家籃球隊現役隊員丁錦輝等優秀人才。

筧川村文化建設

筧川村文化大禮堂

2009年筧川村文化大禮堂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繕,配置了遠教影院、功放音箱、投影等設備,整個影院可同時容納觀眾960人,每年在此舉辦的文化活動多達數十次,其中最經典的為“筧川村春節文藝晚會”。“筧川春晚”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未斷過,甚至有時連演三晚,所有節目均是村民自編自導自演,演員年齡小至五六歲,大至七八十歲。影院外室還有乒乓球室和殘疾人康復訓練室,三樓設綜合文化講堂、舞蹈排練室、戲曲服裝道具陳列室的多功能大廳。文化大禮堂常年對外開放,是村民娛樂的中心地。

筧川村文化廣場

文化廣場作為村民最主要的活動場所之一,筧川村添置各種設備,將廣場功能最大化。廣場上有運動器材和籃球場,供村民健身運動所用。2011年廣場上安裝室外LED大屏幕,每天用於播放老年操、新聞聯播、廣場舞、遠程教育課堂等內容。每週六週日晚播放專題電影,通過專題片對羣眾進行人口計生、法律維權、經濟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宣傳,寓教於樂,受到廣大羣眾的廣泛好評。

筧川村農家書屋

農家書屋是筧川村文化建設的亮點,2012年曾被評為浙江省五星級示範農家書屋。農家書屋每天8小時對外開放,配有專職管理員。同時,農家書屋還是“春泥計劃”活動的依託場所之一,每年寒暑假均在這開展活動。

筧川村香菇文化

香菇產業是筧川村經濟發展中的特色農業文化,全村大部分人依靠種植香菇增收,年交易額超億元。《菇鄉情》就是筧川村民為本村香菇特色產業傾力打造的本土舞蹈,曾在全市鄉村舞蹈大賽中獲二等獎。

筧川村婺劇文化

筧川村的婺劇文化非常突出,有婺劇愛好小組,有後台樂隊一個,均由村民組成。在文化大禮堂內還設有“戲曲服裝道具陳列室”,內有婺劇表演的各種戲服、帽子、刀、槍、劍等道具。

筧川村所獲榮譽

近年來,筧川村文化工作得到多級黨委政府的肯定:2006年,被縣人民政府評為文明村;2007年,被評麗水市科普示範村;2009年,被縣人民政府評為食用菌產業強村;2010年,被麗水市文化新聞出版局評為文化示範村;2011年,被浙江省文化廳評為省文化示範村;2012年,被評為浙江省示範農家書屋等。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基於人們對時代的認可和精神的追求,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筧川這個歷經千年的古老村莊,文化將一直繁榮發展,它將如歷史長河中的主軸般連接起過去和現在。 [2] 
2019年12月31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名單。 [1] 
2019年12月31日,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3] 
2022年1月,入選2017年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名單 [5] 

筧川村下轄村落

坑塘庵始以一山庵建於坑邊,周圍山塘,故名坑塘庵。在筧川村西北1.8公里丘腳。海拔190米。點狀聚落。21户,68人。多施、丁姓。耕地28.6畝,多種水稻。林地53畝。
湯湖庵村中一池塘,旁建一山庵。故名燙湖庵。又叫湯湖庵。在筧川村南側丘間平畈。海拔140米。點狀聚落。3户,9人。姓丁。耕地3.7畝,多種水稻。林地7畝,多種桑樹。
五業場原系養豬場,於1958年創建,因養豬系五業之一。建村後就以五業場為村名。在筧川村北側丘邊。海拔139米。點狀聚落。7户,33人。姓施、丁。耕地13.8畝,多種水稻、蔬菜。林地25畝。
下庵山該村坐落在一座名為下庵山中,村以山名得名。在筧川村北1.5公里丘坡。海拔158米。點狀聚落。9户,26人。姓丁。耕地11畝,多種水稻。林地20畝。
芝麻塘庵昔曾有一庵,旁一池塘淤積成耕地後,種過芝麻。故稱芝麻塘庵。在筧川村西北1公里丘腳。海拔145米。塊狀聚落。49户,158人。多丁姓。 耕地66.4畝,多種水稻。林地125畝。
前朱約明末清初由樊應宿從縣城遷入。相傳,原由河陽朱森三公始居,後又有姓樊人遷居此地,逐取名前朱。在新建東3.4公里河谷平畈。海拔130米。塊狀聚落。多朱、樊姓。面積約1.6平方公里。設11個村民小組, 335户,941人。耕地462畝,主種水稻。林地1793畝。產茶蠶桑、梨。有粉幹廠,較有名氣。通公路、程控電話、有線電視,裝有自來水,系革命老區村。
後山沿約明朝時從福建遷入。以位於前朱村後山邊而得名。在解放初至2011年一直為前朱村所轄自然村,在前朱村北側,在筧川村東面後山1.5公里處。海拔131米。點狀聚落。92户,240人。多朱、陶姓。耕地110畝,多種水稻。林地457畝。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