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策杖

(宋代劉子翬詩作)

鎖定
《策杖》是宋代文學家劉子翬創作的是一首七言律詩。首聯寫詩人親眼目睹的農村衰敗破落。頷聯具體寫農村的破落狀況:田園荒蕪,苗少壟高;房舍簡陋,風雨飄搖。頸聯點明農村破敗的原因:賦税太重。尾聯反思自己,不事耕作卻飽食“官粟”,覺得對不起農民。全詩表現了詩人的正義感與對農民的同情,寫得語言樸實、淺近,簡單讀懂。
作品名稱
策杖
作    者
劉子翬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詩》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策杖作品原文

策杖1
策杖農家去,蕭條絕四鄰2
空田依壠峻3,斷藁布窠勻4
地薄唯供税5,年豐尚苦貧。
平生飽官粟6,愧爾力耕人7 [1] 

策杖註釋譯文

策杖詞句註釋

1.策杖:扶杖。
2.蕭條:凋零。絕四鄰:四周已沒有鄰居。表明村間的荒寞與寂寥。
3.空田:指田裏已沒有了禾稼。壠:田地分界的土堆,田埂。峻:高。
4.藁(gǎo):一種草類。此指幹稻草。布:鋪。窠(kē):本指昆蟲鳥獸棲息之所,引申指矮小的住房。
5.薄:貧瘠。
6.飽官粟:享受官家體祿。
7.爾:指農民。 [3] 

策杖白話譯文

拄枴杖訪農家心情寂寥,四鄰家無生氣人煙稀少。
田野裏少禾苗壟高草多,農家舍蒿草房風雨飄搖。
土地薄收穫少不夠納税,豐收年也難得全家温飽。
一輩子享官體免掉凍餓,有愧於種田人終生辛勞。 [5] 

策杖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一説此詩可能是作於興化軍通判任上,當時可能是詩人自己扶杖走到農家,看到農村蕭條的景象和農民生活的貧困,覺得自己不耕田而飽食祿米,與力耕卻按餓的農民相比,於心有愧。 [3] 
一説或是作於晚年退居故鄉崇安屏山時,作者以龍鍾之軀,扶杖漫步於村野之間,本為聊遣逸興、稍怡閒情;誰知展現在他眼前的卻是民生調敝、四望蕭條的陰暗圖景。於是,作者“窮年憂黎元”的情懷不期然而生,憂憤之餘,以言近旨遠的詩筆,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感。 [1]  [4] 

策杖作品鑑賞

策杖文學賞析

此詩首聯寫乘興過訪農家,但見人煙稀少、屋舍零落。“蕭條”,已點出衰敗破落的農村現實,而“絕四鄰”,更使人於“眼前突兀見此屋”之際,想見村間的寂寥和荒寞,並進而想見在這寂和荒寞中謀生的農家是何等的艱苦困頓。覽於斯,感於斯,乘興而來的作者不免興味索然。如果循着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細加考察的話,或許不難看出,上、下句之間隱含着一個情感轉換的過程。
領聯分別從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着筆,將“蕭條”的總體印象化為具體而微的畫面。“空田”句的“空”,應理解為空空如也,指禾稼已蕩然無存。唯因其空曠,緊傍着堤岸的田野才顯得格外峻整。至於空曠的原因,或許是統治階級竭澤而漁,剛打下的糧食已悉被税去;或許是土地貧瘠,又罹水早,莊稼難以生長。“斷葉”句的“藁”指稻草,“窠”指農舍。着一“窠”字,巧妙而又形象地點明瞭農家安身之所的矮小;而“布窠勻”,則見出執着於生活的農家的勤勞:儘管鋪於屋頂遮蔽風雨的只是一些折斷的稻草,他們卻不辭辛勞地鋪得十分均勻。這一特定情境下的舉動,辛酸地表明:雖然農民生計行將斷絕,卻仍然艱難地謀求生存,恰如不甘室息的涸轍之魚。這裏的“空田”、“斷藁”,進一步申足了“蕭條”之意。
頸聯將議論融入敍事,以犀利的筆觸揭示了“蕭條”的根源:農家薄地所出,僅夠抵納朝廷賦税。這樣,即便遇上豐年,也無法擺脱啼飢號寒的困境。“苛政猛於虎,”農家不得安居樂業,只能紛紛“號呼而轉徙,飢渴而頓路”。這才帶來“蕭條絕四鄰”的衰敗景況。作者能看到並指出這一點,可謂獨具膽識。
尾聯沿用詩家“即景抒情”、“因事興感”的慣伎,托出自己內心油然而生的感慨。作者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淡漠地注視着躍入眼簾的這一切,而是置身其中,像前代的杜甫、韋應物、白居易等人一樣,將自己與農家加以比照,從而深愧自己不事力耕,卻“飽食官粟”,得免凍餒之苦。這絕非言不由衷的官樣文章,而是正義感和同情心的集中映現。作者感情的潮水這時已衝破閘門,傾瀉於字裏行間。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其作意、作法卻酷似白居易的新題樂府。看得出,作者不僅秉承了白居易“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的現實主義精神,而且有意仿效白氏明白淺切的筆法,不事藻繪,盡洗鉛華,以求其辭“質而徑”、“直而切”,易於流播人口。
作者生當南北宋之交,民族矛盾的激化與階級矛盾的加劇,使其寄居的鄉村一片凋敝。因而,當他策杖叩訪農家時,既不能品味杜甫“遭田父泥飲”時的感戴之意,也無法體驗陸游“遊山西村”時的欣慰之情,當然,更難以領略陶淵明筆下出現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寧靜之象和“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的温馨之景。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沒有對陰暗的現實作任何粉飾,而是以明快的線條,將其輪廓如實地展示給讀者,併為自己無力改變它而深致嘆惋。作者雖以道學家名世,其詩卻多繫念國計民生,較少令人生厭的道學氣。 [1] 

策杖名家點評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王以憲《宋詩三百首詳註》:詩寫農村的凋蔽景象:田地荒蕪,矮屋如窠,土地貧瘠,苛税繁重,人民處於貧寒飢苦之中。結尾將自己與農家加以比照,為不事力耕卻飽食官粟而深感慚愧,表現了對農民的同情之心。詩雖為五律,但立意與做法卻似白居易的新題樂府,具有“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的現實主義精神。 [4] 

策杖作者簡介

劉子翬(1101~1147),南宋理學家、文學家。字彥衝,號病翁,福建崇安五夫裏(今五夫鎮)人。學術界稱屏山先生。其父兄都是抗金將領。青年時代以父蔭授承務郎,闢真定府幕屬。靖康之變時,其父不屈自殺。服除後任興化軍通判。農民軍進攻鄰縣。劉子翬策劃防禦,孝服從戎,後因體質羸弱,辭歸武夷山,講學傳道,扶掖後輩,誨人不倦。妻死不再娶,事繼母呂氏,教育侄子劉珙,克盡孝友之道。朱松在建州臨終時,以子朱熹託付教養。精研佛道,對詩文有較高造詣。著有《聖傳論》、《屏山集》20卷。 [2] 
參考資料
  • 1.    繆鉞著,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6,第957-959頁
  • 2.    金釗等選注,歷朝感時抒懷詩,華夏出版社,1999,第279頁
  • 3.    寧業高,桑傳賢選編,中國曆代農業詩歌選,農業出版社,1988.05,第292頁
  • 4.    王以憲編著,宋詩三百首詳註,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12,第292頁
  • 5.    馬世一編著,古詩行旅 宋遼金卷,語文出版社,2014.08,第241-2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