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策問

鎖定
策問,漢語詞語,以蓍草佔問;以經義或政事等設問要求解答以試士;指所設的試題。
中文名
策問
分    類
對策、射策
作    用
授官
發生時間
漢代

目錄

策問起源

漢代被舉薦的的吏民經過皇帝策問後按底等高下授官。有所謂對策和射策
對策是將政事或經義方面的問題寫在簡策上,發給應舉者作答;射策則類似抽籤考試,由應舉者用矢投射,並解釋射中的疑難問題。後來,策問的形式定型化了,所以後世把它看成一種文體蕭統《文選》稱之為“文”對策也被認為是一種文體,簡稱為“策”。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説是“議”的別體。漢代董仲舒的對賢良策,是這種文體的名篇。
射策,後來則成為一個典故,杜甫《醉歌行》説“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軍門期第一”,就是在應舉考試的意義上運用這個典故的。

策問解釋

1.以蓍草佔問。
〔漢〕袁康越絕書·德序外傳記》:范蠡 因心知意,策問其事,卜省其辭。
2.以經義或政事等設問要求解答以試士。
後漢書·和帝紀》:帝乃親臨策問,選補郎吏。
《北齊書·儒林傳·馬敬德》:敬德請試方略,乃策問之,所答五條,皆有文理。
3.指所設的試題。
明史·選舉志二》:明年會試,取中一百二十名,帝親制策問,試於奉天殿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三回:頭場才了,二場的經卷又來,二場完了,接着又是三場的策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