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答柳惲

鎖定
《答柳惲》是南朝詩人吳均所作的一首五言詩。這首詩的開頭表述了詩人從隴西出發,沿長城東下到飛狐谷,旅途的艱辛,接着寫遠離朋友越發遙遠,相見無緣,因而引發了詩人對好友柳惲的思念之情和深情厚意。全詩氣體遒上,情思深沉。
作品名稱
答柳惲
作    者
吳均
創作年代
南朝梁
作品出處
吳朝請集
文學體裁
五言詩

答柳惲作品原文

答柳惲
清晨發隴西,日暮飛狐谷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
君去欲何之?參差間原陸
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 [1] 

答柳惲註釋譯文

答柳惲詞句註釋

⑴柳惲:字文暢,河東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詩,善尺牘。
⑵隴西:郡名,在今甘肅省內。
⑶飛狐谷:關名,在今河北淶源縣。
⑷層嶺:重重山嶺。
⑸掃:掃落樹葉。高木:高大的樹木。
⑹催軸:催促行車。軸,車軸,這裏指車輪的轉動。
⑺之:到,往。
⑻間:間隔。原陸:原野大地。
⑼緣:機會,緣分。
⑽空:空自,徒然。 [2] 

答柳惲白話譯文

在天剛破曉的時分,就從隴西出發飛奔;要於夕陽落山之前,趕到狐谷客店安身。
金秋皓月當空照,涼氣充滿萬山林;西風呼嘯連日不停,折斷高樹揚起沙塵。
霧氣漾漾露水成珠,寒氣襲來侵入衣襟;千山萬嶺道路崎嶇,天咧即走何等艱辛。
您這次遠去他鄉,是要到哪裏紮根?高原平地參差錯落,相距遙遠顛簸難行。
從今以後各一方,無緣用範太傷心;我胸懷離愁別恨,滿目悽然暗昏昏。 [3] 

答柳惲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吳均贈予好友柳惲的。當時柳惲任吳興太守,離職時曾寫有《贈吳均三首》贈給作者吳均,作者吳均作此詩予以回贈。 [4] 

答柳惲作品鑑賞

答柳惲整體賞析

據詩意來講,這首詩是詩人回贈好友柳惲《贈吳均三首》其一:“夕宿飛狐關,晨登磧礫坂。形為戎馬倦,思遂徵旗遠。邊城秋霰來,寒鄉春風晚。始信隴雪輕,漸覺寒雲卷。徭役命所當,念子加餐飯。”而作。
“清晨”二句是應柳惲詩“夕宿飛狐關,晨登磧礫坂”而來,設想分手之後,柳惲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飛狐谷”即柳惲詩中所説的“飛狐關”,是古代的要塞關隘,古稱“飛狐之口”。這兩句舉出兩個遙遠的地名,極言柳惲所去之地的遼遠。“隴西”與“飛狐谷”相去不啻數千裏,但這裏説朝發夕至,自是誇張之辭,形容柳惲的行旅匆忙,道途艱險。這兩句中用兩個具體的地名,表面屬於寫實;同時它又是想像的、誇張的,用了虛寫的手法,由虛實的結合,令詩意更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層嶺”四句想象柳惲旅途中的景象與經歷,極言其風霜霧露之苦。秋月照在層層的高嶺之上,令人感到悽清而幽冷,寒風吹拂着高高的樹木,枯黃的樹葉紛紛飄零。“掃”字下得極有力,可以想見寒風陣陣,木葉盡脱的景象,渲染出了邊地秋天的蕭殺氣氛。因為是夜行,所以説霧露侵濕了衣衫,經過一夜的旅途顛頓,至天色拂曉時分,關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崢嶸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這裏的“月”、“風”、“霧露”等天象與“層嶺”、“高木”、“關山”等景物結合起來構成了索莫而壯闊的畫面,“侵衣”、“催軸”則將人點綴其中,一幅“關山行旅圖”宛然在目,柳惲旅途的艱險與遼遠於此可見。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寫詩人自己由分別而引起的悲哀。“君去”兩句以設問的形式説明友人遠去,去向那參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陸之間,正因為路途遙遠,因而最後説,今後會面恐不容易,舊時情景雖歷歷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傷,空懷追憶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問從描寫行旅而過渡到抒懷,極為自然。“參差”二字描寫高原平陸,也很形象,最後落實到送友,別情離緒,油然而生。
詩人吳均是描寫山水的能手,他的詩文多模山範水之作,風格清新挺拔,此詩描述離情,卻能從想象中的旅況落筆,構思巧妙。詩中刻畫山川阻隔,風露淒涼,形象而準確,體現了詩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領。同時,詩的煉意煉字也都相當著力,如“寒風掃高木”之“掃”字,“霧露夜侵衣”之“侵”字,“關山曉催軸”之“催”字,都是錘鍊得之,開了後代詩中“字眼”的風氣,可以想象出旅途中的風霜之苦,行程的匆遽無息,由此加強了詩的感染力,令離愁別緒更有了基礎,“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就不是無病呻吟了。
詩人吳均的詩文後人以為“清拔有古氣”(《南史》本傳),即指出他的詩貌似信手寫來,卻不乏清新勁拔之氣。此詩的描述中就可見既遒練清勁,又古樸自然的風格,全詩一氣流走,似行雲流水,自然寫來,卻不乏匠心,所以被後人視為一首成功的惜別之作。 [1] 

答柳惲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王文濡:只寫行役景況,而氣勢渾厚雄壯,蕭梁一代,似此少有。 [5] 

答柳惲作者簡介

吳均(469—519),字叔庠,南朝梁代文學家。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出身貧寒,為人耿直,一生經歷了宋、齊、梁三朝。他的詩模仿樂府,剛健清新,往往流露出一股對現實憤懣不平的情緒,時稱“吳均體”。 [2] 
參考資料
  • 1.    陳君慧.古詩三百首: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年:291-292頁
  • 2.    王守華 趙山 吳進仁.漢魏六朝詩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76頁
  • 3.    呂晴飛 李觀鼎.中國曆代名詩今譯: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458頁
  • 4.    蔡景仙.漢魏詩詞鑑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48頁
  • 5.    陳圖淵 廖承良.名詩逸賞:華藝出版社,2001年:3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