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答應

(明清時對近侍太監和宮女之稱)

鎖定
答應,明清時對近侍太監和宮女之稱。
紫禁城的三宮六院內居住着皇帝的一大羣妻妾,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后,她主治內宮,聲名顯赫;而地位最低的則是官女子,但答應地位低下,平時很難得到皇帝的寵愛,而答應“無定位”,在皇宮中究竟有多少實難計算。
中文名
答應
外文名
Second Attendant
地    位
低級嬪妃
品    階
正七品
結    果
生活淒涼,命運不佳
釋    義
明清時對近侍太監和宮女之稱
性    質
宮廷名詞

答應歷史溯源

實際上,明代皇宮中便有答應,而且有大小之分,但當時還不是皇帝的小妾。程嗣章著《明宮詞》中有一首詠景泰帝汪皇后的詩云:異代宮闈感廢興,汪錢衰旺互相仍。若非昔日情偏重,此際殷勤恐未能。詩中注云:“景泰帝皇后汪氏,英宗北狩時,錢皇后在宮憂勞哭泣,日藉後慰恤,有如妯娌……及英宗復辟,仍令稱王妃,後淪落,一興一衰。因於後歸國時流涕飲餞,凡在宮所有服御貲器及其故宮人、答應、皆令隨後遷外王府。”這裏答應的地位是排在宮人之後的。
答應的地位雖然低下,但也有極個別的由於種種機遇而爬上了高位。
當然,絕大多數的答應卻沒有恆嬪那樣的好運。“乍辭鉛粉下彤庭,願向花前學誦經。天子何因親剃度,廠中説法更丁寧。”這首詩説的便是皇宮中的大答應,看到在宮中沒有前途,便甘心削髮為尼出宮。
明代答應不僅僅指宮女,有時太監也稱答應。如“凡收入宮人之始,先選身軀偉壯有力者百人,分派大轎、小轎並傘扇等,演習步驟。凡遇謁廟、朝講,以至聖駕外出,抬弓箭賞賜等箱;駕回,各交原處。俱在玄武門之東西、長庚門之外一帶廊下家住,分各門共黌 ,屬司禮監管轄”。“凡夜間那方有光亮,便從宮中門縫傳出,急分差長隨遍尋是何處失火,登時回奏。凡召對宣官及欽賜大臣銀兩、表裏、羊酒、瓜茄等項,皆長隨齎送;天下文武官員、各藩府進到表箋禮物,皆長隨收接捧進。其為首數員,有官帽曰答應牌子,即司禮監奉御,然不敢穿(衤曳)(衤散)也。祖宗以來,凡雙月十六日,例有答應牌子,前往教場比試武職廕襲。”答應雖為司禮監的奉御,但地位比提督太監掌印太監低許多,他們自感地位地下,連常服也不敢穿。可見,明代答應為地位地下的宮女或幹粗活的太監。

答應清代答應

入清以後,答應的地位發生了變化,而且成為女性的專稱。在順治朝所擬的妃嬪中,還沒有答應的名字。康熙朝宮規制定,皇帝的祖母為太皇太后,母親為皇太后,居慈寧、壽康、寧壽等宮。皇后居中宮,主內治。皇后以下“皇貴妃一位,貴妃二位,妃四位,嬪六位,分居東西十二宮,佐內治。自貴妃以下封號,俱由內閣恭擬進呈,欽定冊封。貴人、常在、答應俱無定位,隨居十二宮,勤修內職。”(《國朝宮史》)可見,從康熙朝開始,答應便成為皇帝的小妾,她們的職責是跟隨妃嬪居住在後宮,“勤修內職”,不能隨便跑到前朝交接大臣。
答應在皇帝的妻妾中雖處於下層,但大小也是個“主”,在名義上也就與宮女、太監不同。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一日,乾隆皇帝(此時乾隆剛登基,還沒到第二年改元時,年號繼續用雍正)發出一道訓諭,指責總管太監蘇培盛等不顧上下尊卑,在宮內肆意放縱,對皇阿哥、大臣等言談舉止很不禮貌。雍正皇帝特別指出:“即內宮之宮眷,雖答應之微,爾總管不可不跪拜也。阿哥之家眷,雖宮女子之微,爾總管不可不跪拜也。此朕防微杜漸之舉,後世子孫世世遵行。”
答應既然是“主”,因而也享有一定的待遇。據《國朝宮史》記載,答應有自己的住處,有一定的陳設:銅蠟籤一,銅剪燭罐一副,銅籤盤一,銅舀一,錫唾一。銀鐵雲包角桌一,鐵耳一,各色磁盤八,各色磁碟四,各色磁碗十,各色磁盅六,漆茶盤一,羊角手把燈一。答應的年例為:銀三十兩,雲緞一匹,衣素緞一疋,彭緞一疋,宮袖一疋,潞袖一疋,紗一疋,綾一疋,紡絲一疋,木棉三斤。
答應的食品、日用為:豬肉一斤八兩,陳粳米九盒,隨時鮮菜二斤,黃蠟一枝,羊油蠟一枝,黑炭夏五筋、冬十筋(斤)。答應若能生下皇子或公主,到滿月時還可得到恩賞銀五十兩,帛十端(端為古布帛長度,具體指數説法不一,一説一端為二丈,一説一端為六丈)。
當然,答應的待遇與皇后、妃、嬪是無法相比的。如陳設,皇后宮內是金玉遍佈,妃嬪住處也是銀器眾多,就是常在屋內也是五彩紅龍磁盤、磁碟、磁碗、磁盅,而答應屋內卻是素色銅錫用器。至於年例銀,皇貴妃的年例銀為八百兩,為答應的數十倍。
按照清代宮規所定,從皇太后到答應都有一定數量的宮女供其使喚,皇太后為十二名,皇后十名,皇貴妃八名,貴妃八名,妃六名,嬪六名,貴人四名,常在三名,答應二名,官女子一名。答應使喚的宮女也是地位極低的宮女,其身份與妃嬪身邊的宮女截然不同。如雍正七年六月一道上諭指出:“嗣後凡挑選使令女子,在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宮內者,官員世家之女尚可挑入。如遇嬪及以下挑選女子,不可挑入官員世家之女。”
由於答應“無定位”,在清代的皇宮中究竟有多少實難計算。據清乾隆五十四年正月總管內務府的一份奏摺稱:“康熙四十六年乾清宮主位十六位,大答應十人。景陽宮大答應四十七人,小答應二十八人。毓慶宮主位三位,大答應七人,小答應二十二人。所內答應四十一人。學生三十八人。一年宮分分例等項,約計共需銀三萬七百九十八兩一錢五分八釐。”從這份奏摺看,康熙四十六年僅乾清宮、景陽宮、毓慶宮就有大小答應二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