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筑陽縣

鎖定
筑陽縣,秦時依築水立筑陽縣(今湖北谷城縣境內),屬南陽郡。
中文名
筑陽縣
所屬地區
中國湖北

筑陽縣歷史記載

《漢書·列傳第九》:“孝惠二年(前193年)(蕭)何薨,諡曰文終侯。子祿嗣,薨,無子。高後乃封何夫人同為酇侯,小子延為筑陽侯。”蕭延進封酇侯後,筑陽為縣。《後漢書·列傳第八》記漢光武帝於建武二十八年(52年)封吳漢次孫盱為筑陽侯;建初八年(83年)徙封盱為平春侯後,筑陽侯無繼。 [1] 
《漢書·地理志》載:筑陽,故谷伯國。莽曰宜禾。應劭曰:“築水出漢中房陵,東入沔。”顏師古注曰:“《春秋》雲‘谷伯綏來朝’是也。今襄州有谷城縣,在築水之陽。”《後漢書·列傳第八》李賢注曰:筑陽,縣名,屬南陽郡,古谷國也,在築水之陽,故城在今襄州谷城縣西。築水原名彭水,即今南河。 [1] 
《水經注·沔水》:“(沔水)又南過筑陽縣東,築水出自房陵縣,東過其縣,南流注之。”《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七十載:築水在谷城縣南,自鄖陽府保康縣流入,至縣東南入漢,今名南河。可見,筑陽縣南臨南河,東去漢江不遠,地在今谷城縣城西。《中國歷史地圖集》及《漢書地理志匯釋》證其位於今谷城縣東北。 [1] 
新朝天鳳元年(14年),改筑陽縣為宜禾縣。東漢時複稱筑陽縣,建安十三年(208年),屬南鄉郡。晉太康五年(284年)屬順陽郡。隋初,將回流灣以東原安養縣之古山都轄地劃入筑陽。開皇七年(587年),省筑陽入義成。

筑陽縣考古發現

從地理環境上看,‘谷城縣東北已臨漢江,是否有城址或大型遺址已難以考證了。考古調查在谷城縣西發現了一座漢代城址一—張飛城(當地傳説為三國時期張飛所築,故名)遺址。位於谷城縣城關鎮西南部的肖家營村,處南河北岸低崗地上,南岸因受河水沖刷而遭破壞。分佈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00、南北寬約350米,面積約52.5萬平方米,河岸斷面可見文化層厚1.3~1.8米。暴露出多口陶井和紅燒土。地表散見較多遺物,以漢代陶片為主,均為泥質灰陶,紋飾有繩紋、弦紋,器形有豆、罐及筒瓦、板瓦、井圈等。還發現有部分東周時期的陶鬲、豆、板瓦、筒瓦等殘片,時代最早者可到春秋早期。據調查,這裏原有夯土城垣,殘高約2米,1969年修建襄渝鐵路時被毀”。 [1] 
該遺址規模較大,曾發現城垣,很可能就是漢代筑陽縣城。上述顏師古注筑陽縣曾為春秋谷伯城,此遺址所出春秋早期陶片正與其相對應。同時,在遺址西北不遠的過山發現了一處大型墓地,墓葬數量達數百座之多,時代自春秋中期沿用至東漢,墓葬的規模或大或小,既有貴族墓,也有貧民墓,它很可能就是本遺址的附屬墓地2。過山當地人稱“谷山”,或與谷伯有關。遺址周圍還較為密集地分佈着聶家灘、馬王台等近10處中小型漢代聚落遺址。 [1] 
此外,在谷城縣西南10餘公里的九里坪墓羣清理出2座東晉紀年墓,其墓磚上發現的“筑陽縣”地名[3]或可作為筑陽縣在附近的一個旁證。 [1] 
參考資料
  • 1.    王先福、餘橋,《襄陽地區漢代南陽郡屬縣治所初考》,《江漢考古》2014.3/總第1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