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筋度

鎖定
中醫基礎術語。是中醫中醫古診法“五度”(或稱“十度”)之一,測度筋的大小、堅脆,衡量、測度筋的陰陽虛實,從而診斷疾病的方法之一。
中文名
筋度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出    處
《素問•方盛衰論》

目錄

筋度概念

中醫古診法“五度”(或稱“十度”)之一。即衡量、測度筋的陰陽虛實。

筋度解讀

筋度,是中醫古診法“五度”(或稱“十度”)之一。即衡量、測度筋的陰陽虛實。《素問·方盛衰論》:“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人病自具。” 《素問·通評虛實論》:“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中國醫學大辭典》:“診法十度之一,所以量度筋之長短者。”“度”即“數”之意,當然這裏不單純是“數”的問題,五臟六腑、三陰三陽經脈、皮肉筋骨等都有其功能作用,這些都是“度”,意思就是要從脈、髒、肉、筋、腧等諸方面全面地進行分析。總歸“陰陽氣盡,人病自具”,脈度、髒度、肉度、筋度、腧度,任意一個方面的陰陽發生變化,都會引發人的病變,從而通過觀察脈、髒、肉、筋、腧五方面來診斷疾病。對使用燔針劫刺等強刺激療法時,注意區別對待。

筋度中醫應用

有人認為,“十度”是從10個方面確定診察規律的法則,不僅重視診察的方法和技術,更強調診察規律的基本法則,由“診之法”上升為“診之道”,採用不同的句讀方式。清·高士宗《黃帝內經素問直解》註釋十度是,一日度人,二曰度脈,三日度藏,四曰度肉,五曰度筋,六曰度俞,七曰度陰陽氣盡,八曰度民,九曰度君,十曰度卿。認為“十度者:一曰度人,人之貧富,性之緩急也;二曰度脈,脈之大小,至之遲數也;三曰度藏,髒之虛實,氣之從逆也;四曰度肉,肉之肥瘠,體之盛衰也;五曰度筋,筋之強弱,力之多寡也;六曰度俞,腑俞髒俞,上下出入也;七曰度陰陽氣盡,陰盡而初陽生,陽盡而一陰始也;八曰度民;九曰度君;十曰度卿,民君卿皆人也。民不得同於卿,卿不得同於君,就其心志而揆度之,此五診之有十度也。”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註》認為,“此言持診之道,四時五診之外。而更有十度也。”十度是指一度人脈,二度藏,三度肉,四度筋,五度俞,六度陰陽氣,七度上下,八度民,九度君,十度卿。兩者具體內容略有不同,但都是在充分考慮中醫基本特點基礎上,提出了診斷技術、目的和法則融合為一體的中醫診斷理論框架結構。
“度筋者,手足三陰三陽之筋,各有所起,經於形身,病則宜用燔針劫刺也(《黃帝內經素問集註》)。”《靈樞·經脈》雲:“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此文論述了人體胚胎形成過程中“筋為剛”的作用。《素問·痿論》雲:“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認為“宗筋”主持人體各個關節的活動,“宗筋”與“骨”的關係密切,經筋為經絡氣血所濡養,並受十二經脈之氣的調節。度筋主要指揣度形體、筋骨、經筋以判斷機體狀態,四度筋包括形態診、筋骨診、經筋診。
[1-4] 
參考資料
  • 1.    主編:李經緯、餘瀛鰲、蔡景峯、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第二版:人民衞生出版社,2004年4月
  • 2.    任廷革.《任應秋講素問 下》: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年
  • 3.    主編:凌耀星.《實用內經詞句辭典》:上海中醫藥出版社,1994年1月
  • 4.    楊傑.《黃帝內經》中“十度”診法總則初探: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