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等高耕作

鎖定
等高耕作 [1]  ,或稱橫坡耕作,是指在坡面上沿等高方向所實施之耕犁、作畦及栽培等作業。形成等高溝壟和作物條壟,是保持水土、提高抗旱能力的保土耕作方法。
等高耕作 [2]  的目的是增強水分入滲與保蓄能力,調控徑流及減少土壤沖蝕。沿等高線進行橫坡耕作,在犁溝平行於等高線方向會形成許多“蓄水溝”,能有效地攔蓄地表徑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滲率,減少水土流失,有利於作物生長髮育,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中文名
等高耕作
外文名
contour cultivation;contour tillage;contour ploughing
別    名
橫坡耕作
作    用
防治水流直接沖刷地表

目錄

等高耕作定義

梯田
梯田(2張)
等高耕作也叫橫坡耕作,表現形式多為梯田。即沿等高線方向用犁開溝播種,利用犁溝、耬溝、鋤溝阻滯徑流,增大攔蓄和入滲能力,普遍見於丘陵或山地地區。

等高耕作混種

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種在同一塊田地上的種植方式。
混作通過不同作物的恰當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在選用耐旱澇、耐瘠薄、抗性強的作物組合時,還能減輕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影響,達到穩產保收。它在中國大約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以北方旱地糧食和油料作物生產應用較多,如小麥與豌豆混作、高粱與黑豆混作、大豆與芝麻混作、棉花與芝麻或豆類混作等。但由於混作會造成作物羣體內部互相爭奪光照和水、肥的矛盾,而且田間管理不便,不適合高產栽培的要求,故採用這種種植方式的面積已逐漸減少。

等高耕作間作

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間作形成的作物複合羣體可增加對陽光的截取與吸收,減少光能的浪費;同時,兩種作物間作還可產生互補作用,如寬窄行間作或帶狀間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邊行優勢、豆科與禾本科間作有利於補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間作時不同作物之間也常存在着對陽光、水分、養分等的激烈競爭。因此對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長短稍有參差的作物進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間配置寬窄不等的種植行距,有助於提高間作效果。當前的趨勢是旱地、低產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應用間作較多 [3] 
參考資料
  • 1.    黃百順,黃光譜. 農村水土保持技術[M]. 2011
  •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委員會《環境科學》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 環境科學[M].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2.
  • 3.    《環境科學大辭典》編委會. 環境科學大辭典(修訂版)[M].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