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筆底波瀾

鎖定
《筆底波瀾》是2006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國湧。 [1] 
中文名
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史的一種讀法
作    者
傅國湧 [1] 
出版時間
2006年5月1日
出版社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563359769 [1] 
裝    幀
平裝

筆底波瀾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言論史,就是一部幾代知識分子以筆為槍抵抗強權的歷史。從晚清到民國,從袁世凱到蔣介石,對言論的壓制如出一轍,文人論政的空間一直都是那麼嚴峻,沈藎、邵飄萍、林白水、史量才,以及那些連名字都已被湮沒無聞的知識分子,分別在不同的年代慘遭殺戮,他們的斑斑血跡使一部近代言論史總是籠罩着一種悲愴的氣氛。但懷抱言論報國理想的知識分子始終沒有低下他們高貴的頭顱,沒有停下手中的筆。從19世紀70年代起,王韜、梁啓超、魯迅、胡適、鄒韜奮、張季鸞、王芸生、傅斯年……他們用筆呼吸,以筆抗爭,他們的筆下既流墨也流血,不斷地尋求“筆的解放”,一次次掀起“筆底波瀾”,書寫了言論史上一個個有聲有色的時代。
本書討論了自1872年《申報》創刊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近百年的中國言論史,每年一篇,論述當年的典型事件,篇末以“記事”方式列出該年的大事記,從中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在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反獨裁鬥爭中,用言論的武器與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做鬥爭的艱辛歷程。

筆底波瀾作者簡介

傅國湧 傅國湧
傅國湧,1967年1月生於浙江樂清,現居杭州。畢業於温州教育學院,曾在中學任教。1999年以來在《南方週末》、《文匯讀書週報》、《書屋》、《隨筆》、《東方》、《老照片》等報刊發表文章100多萬字,著有《金庸傳》、《百年尋夢》、《葉公超傳》、《追尋失去的傳統》、《筆底波瀾一一百年言論史的一種讀法》、《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偶像的黃昏》、《文人的底氣》、《民國年間那人這事》、《過去的中學》、《大商人——影響中國的近代實業家們》、《歷史深處的誤會》、《主角與配角》、《發現廿八都》、《脊樑——中國三代自由知識份子評傳》。

筆底波瀾媒體推薦

百年中國,多少悲壯劇,前人創造了歷史,卻又多少被遺忘。傅國湧勤奮博學,“百年尋夢”,“追尋傳統”,“筆底波瀾”,為後人找回財富,激人奮進。
(原中宣部新聞局局長 鍾沛璋)
傅國湧在塵封的史料中勤奮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國不少歷史真相,以新的視角給讀者新的啓發,實現了學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袁偉時)
在我看來,在一代年輕的學人中,傅國湧是非常優秀的一位。他的文章帶着他特有的思想光彩,正在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新宇)
傅國湧鈎沉半個世紀前中國知識界、新聞界舊人舊事的文字,我在今天讀來卻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感動,這種感受的複雜真切遠過於讀《世説新語》。
(《南方週末》編輯、雜文家 鄢烈山)
傅國湧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於他的理性、道義和人格力量處於同一條直線上。在一個彎彎曲曲的年代,傅國湧是一個忠誠正直的人。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崔衞平)
傅國湧的寫作堪稱獨樹一幟,他總將龐雜的史料鈎沉與高度的現實關切水乳交融,平靜的史家調子裏,暗淌着壯懷激烈的焦灼與隱痛。他使用史料的方式是輕柔自然的,沒有學問家的賣弄和僵硬;語言也是簡潔温暖的,以確切為限但絕不粗陋。
(評論家 李靜)

筆底波瀾目錄

前言
小引
1872年:《申報》的創世紀
1874年:王韜開創“文人論政”的先河
1883年:中國第一部報刊評論集——《歿園文錄外編》
1889年:《萬國公報》開風氣
1893年:“經濟獨立,無黨無偏”的《新聞報》
1895年:一個時代的呼聲——“公車上書”
1896年:《時務報》一紙風行
1897年:嚴復翻譯《天演論》
1898年:戊戌變法被絞殺之後
1899年:《清議報》一枝獨秀
1900年:章太炎的“長槍大戟”
1901年:《大清律例》的緊箍咒下
1902年:呼喚“新民”
1903年:風雨“蘇報案”
1904年:“中國智識階級的一個寵兒”——《時報》
1905年:《民報》的號角
1906年:“刀放在脖子上還是要説”
1907年:秋瑾遇害之後
1908年:千夫所指批“報律”
1909年:于右任獨領風騷
1910年:《民立報》“凌寒自開”
1911年:宋教仁的“光焰逼人之文”
1912年:“言論自由,為《約法》所保障”
1913年:報人胡石庵拒絕袁世凱授勳
1914年:反對《報紙條例》、《出版法》
1915年:梁啓超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1916年:“嗚呼袁世凱”
1917年:“《新青年》時代”
1918年:“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
1919年:陳獨秀被捕之後
1920年:《爭自由的宣言》
1921年:《不自由 毋寧死》
1922年:《我們的政治主張
1923年:“我是不跑的”
1924年:《語絲》和《現代評論》問世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之後
1926年:“四不”開創“《大公報》時代”
1927年:日曆被鮮血染紅
1928年:“沒有氣骨的人不配主持有價值的刊物”
1929年:《新月》的光華
1930年:《大公報》重申“四不”
1931年:“確實的消息”和“負責任的評論”
1932年:從魯迅答《中學生》開始
1933年:劉煜生以鮮血換來記者節
1934年:史量才以身殉報
1935年:張季鸞——“射鵰老手,箭無虛發”
1936年:《為爭取言論自由宣言》發表
1937年:《大公報》“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1938年:鄒韜奮提案“撤銷圖書雜誌原稿審查辦法”
1939年:朱惺公正氣凜然的公開信
1940年:鄒韜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1941年:王芸生揭穿“飛機洋狗”的醜聞
1942年:陸蠡用生命書寫正氣歌
1943年:《看重慶,念中原》令蔣介石震怒
1944年:國人爭閲《延安一月》
1945年:“拒檢運動”全國響應
1946年:《觀察》絕響
1947年:《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
1948年:南京《新民報》永久停刊之後
1949年:一個時代的終結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