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鎖定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2009年9月2日至13日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辦。 [1] 
2009年9月13日,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以色列導演馬斯·舒姆裏克執導的《黎巴嫩》摘得最佳影片金獅獎;德國導演費斯·阿金執導的《心靈廚房》獲得評審團大獎銀獅獎;伊朗導演謝琳·奈沙特憑藉《沒有男人的女人》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英國演員科林·費斯憑藉《單身男人》獲得最佳男演員獎;俄羅斯演員克塞妮婭·拉帕波特憑藉《雙重時間》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美國導演託德·索倫茲憑藉《戰時生活》獲得最佳劇本獎;中國導演杜海濱執導的《1428》獲得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2-3] 
中文名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外文名
66th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舉辦時間
2009年9月2日 至 2009年9月13日
舉辦地點
意大利威尼斯
評審團主席
李安 [1] 
金獅獎
馬斯·舒姆裏克黎巴嫩 [2]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基本簡介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2009年9月2日至13日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辦。 [1] 
2009年9月13日,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以色列導演馬斯·舒姆裏克執導的《黎巴嫩》摘得最佳影片金獅獎;德國導演費斯·阿金執導的《心靈廚房》獲得評審團大獎銀獅獎;伊朗導演謝琳·奈沙特憑藉《沒有男人的女人》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英國演員科林·費斯憑藉《單身男人》獲得最佳男演員獎;俄羅斯演員克塞妮婭·拉帕波特憑藉《雙重時間》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美國導演託德·索倫茲憑藉《戰時生活》獲得最佳劇本獎;中國導演杜海濱執導的《1428》獲得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2-3]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者/獲獎作品
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金獅獎
評審團大獎銀獅獎
費斯·阿金《心靈廚房
最佳導演銀獅獎
最佳男演員獎
科林·費斯《單身男人
最佳女演員獎
最佳劇本獎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獎
最佳處女作獎
貝·迪奧克諾《衝擊城市
最佳技術貢獻獎
地平線單元
最佳影片獎
貝·迪奧克諾《衝擊城市》
最佳紀錄片獎
評審團特別獎
《男人的女人和其它故事》
終身成就獎
終身成就金獅獎
電影人榮譽最高獎
短片單元
最佳短片金獅獎
初生
評審團特別獎
《菲力西塔》
最佳歐洲短片獎
《罪人》
其他獎項
人道主義電影獎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3D影片大獎
喬·丹特《洞》
“反時間”單元獎
《Negli occhi》《Cosmonauta》
Controcampo 意大利獎
《宇航員》
參考資料: [3-4]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入圍名單

主競賽單元
《黎巴嫩》導演:馬斯·舒姆裏克
《單身男子》導演:湯姆·福特
《旅行者》導演:艾哈邁德·馬赫
《雙重時間》導演:吉塞佩·卡波通蒂
淚王子》導演:楊凡
《洛拉》導演:布里蘭特·曼多薩
《迫害》導演:帕特里斯·夏侯
《心靈廚房》導演:費斯·阿金
《末日危途》導演:約翰·希爾寇特
白色物質》導演:克萊爾·丹尼斯
《意外》導演:鄭保瑞
參考資料: [1]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名單

主競賽單元
評審團主席
李安:中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評審團成員
喬·丹特:美國導演、編劇
莉莉安娜·卡瓦尼:意大利導演、編劇
盧西阿諾·利格布:意大利音樂人、導演、演員、編劇
阿努拉格·卡施亞普:印度編劇、製片人、導演、演員
參考資料: [1]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獎項評析

李安趣味一覽無餘
李安崇尚在獨立電影的範疇內的好萊塢敍事,因此本屆入圍電影中對於傳統探討走得相對極端的影片並不得其歡心,他用温柔與儒雅的方式裁決了25部入圍電影的命運。
杜海濱獲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杜海濱獲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金獅獎影片《黎巴嫩》用戰爭期間,四個坦克手在坦克內的短暫生活來表現戰爭的殘酷性,他們對戰爭的畏懼,用炮筒偵察器來放大戰爭的感受都給予了電影全新的視角,讓大家看到電影並沒有窮途末路,永遠有新的表達方式。
德國導演費斯·阿金執導的《心靈廚房》此前並不獲看好,被認為表達過於“好萊塢化”,喪失了導演的以往風格,並且故事似曾相識。《心靈廚房》斬獲評審團大獎銀獅獎,能夠用新鮮的方法來表達陳舊的故事是制勝要點。
最佳劇本獎得主《戰時生活》則翻版自伍迪·艾倫,美國東岸知識分子傾向極為嚴重。這個陣營是李安的大本營,也是他的信念所在,哪怕該片稍顯瑣碎也不妨礙李安對它的親睞。
李安一直對同志題材偏好有加,此次時尚設計師湯姆·福特(Tom Ford)變身導演,將其時尚風格與同志意念打造為《單身男人》,他在影片中優雅與性感的化身科林·費斯也頗得評委垂愛,摘得影帝。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變中求勝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中,是相對沒有市場的一個,而離其不遠的北美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卻開放了賣片的平台,有着金錢的巨大號召力。為了扶植與拉攏電影界新人,培養自己的“直系”,柏林國際電影節有“天才訓練營”,戛納國際電影節有“電影基石計劃”,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只得在自己的競賽單元開放更多的窗口,讓這些年輕導演參與其中。因此,僅在主競賽單元的25部影片中,就有三部電影是處女作,而柏林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往往只有一個名額是屬於處女作的。
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中,意大利本土影片有4部,美國影片有6部(與以往不同的是幾乎沒有好萊塢製作),法國影片有3部,中國香港影片有2部,德國、法國、比利時、德國、英國、奧地利、斯里蘭卡、埃及、以色列、伊朗、日本、菲律賓影片各1部,涉及的國家與類型超出往年。
華語片《1428》一枝獨秀
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對於華語片的偏好有目共睹,讓他飽受非議。但是在中國,尤其是正處於劇變期的中國內地,藝術家的活力與對生活的敏鋭觀察比穩定的歐美國家更加值得關注與肯定,他們也許在技術與理念方面還不及歐美髮達國家,但在某些電影裏呈現的碰撞與意外卻能夠給予世界一個窗口看到中國的現實。本屆電影節的地平線單元增招了四部中國電影入圍。
就結果來看,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兩部港片《淚王子》與《意外》未能斬獲獎項;入圍地平線單元的四部中國片《鬥牛》《透析》《1428》《曾經的無產者》,以描述汶川震後的荒誕與新希望的紀錄片《1428》獲得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而勝出。
專注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杜海濱此次執導的《1428》不同於其他描述災難的紀錄片,它呈現出地震帶給人們生活的改變,這種改變並不是悲哀,而是無稽與意外。全片並不灰暗,在節奏與講述上有些部分呈現出主觀性與劇情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