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

(國民黨中央軍中最大的派系集團之一)

鎖定
第18軍,國民黨中央軍中最大的派系集團之一,是陳誠軍事集團的起家部隊和核心部隊。它的前身是國民黨軍第11師和第14師。
第11師於1928年8月1日組建,其前身是北伐戰爭初期投靠國民革命軍的北洋軍直系閩軍曹萬順部編成的第17軍與南京警衞師第1、第2團合編而成。曹萬順任師長,陳誠任副師長,幹部多來自警衞師。 [1]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
外文名
The 18th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別    名
十八軍
別    名
18軍
前    身
整編第十一師
參加戰役
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抗日戰爭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軍隊由來

1929年春,陳誠在蔣介石的指使下鼓動黃埔系軍官以曹“任用私人”、“剋扣軍餉”為藉口,反對曹萬順任師長。蔣介石乘機下令免去曹的師長之職,由陳繼任師長。1930年中原大戰中,陳因作戰有功,升任第18軍軍長兼第11師師長,中原大戰結束後由副師長羅卓英繼任第11師師長。
第14師的前身是中央軍校教導第3師。1930年11月27日改編為陸軍第14師,原師長錢大鈞繼續擔任師長。1931年1月13日錢大鈞調任武漢軍校教育長,由陳誠兼任第14師師長,該師第33旅旅長周至柔任副師長。從此,第14師就成為陳誠軍事集團的基本部隊。
1932年2月,陳誠辭兼師長職,周至柔繼任師長。
陳誠號稱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作戰勇猛,決心果斷,敢作敢為,有一定的戰略頭腦。因中原大戰作戰有功,於1931年4月7日被任命為陸軍第18軍軍長,節制第11、第14兩師及炮兵、攻城兩旅。第18軍由此誕生。陳誠軍事集團俗稱“土木系”,即取該軍“十一”(土)師和“十八”(木)軍之意而名。陳集團系統的部隊大都由它擴編或派生而成。該軍成立後即參加了對中央蘇區和紅1方面軍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圍剿”和其他一系列作戰。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淞滬會戰

1935年9月23日羅卓英接替陳誠任第18軍軍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誠以軍政部次長的身份視察了淞滬前線的作戰情況,向蔣介石提出:上海之戰“非能不能打的問題,而是打不打的問題。”他認為:“華北戰事擴大已無可避免。敵如在華北得勢,必將利用其快速裝備沿平漢路南下直赴武漢,於我不利。不如擴大淞滬戰事牽制之”。蔣介石同意陳誠的看法,表示:“一定打!”於是,大批國民黨軍精鋭部隊調往上海及其周邊地區,投入淞滬會戰。第18軍亦立即由贛省緊急輸送上海。於8月24日即對侵佔川沙口、獅子林的日軍展開反擊,一舉奪回了寶山城,並在羅店與敵展開激烈的爭奪戰。戰鬥中該軍各師雖猛烈攻擊,英勇奮戰,但始終未能攻下羅店,部隊卻傷亡很大。一直關注淞滬戰事的蔣介石得知攻擊部隊損失慘重的消息後,當晚仍越級命令第18軍“今晚必須恢復羅店!”經第18軍一天兩夜浴血苦戰,26日晨,羅店終於被攻克,並控制在國軍手中,蔣介石方才放心。27日,日軍在大量軍艦和航空兵支持下再次向國民黨軍陣地瘋狂進攻。羅店、殷行又被敵攻佔。為了奪回羅店要地,第18軍以第11、第14、第67、第98師於28日再次向羅店發起攻擊。由於下雨,道路泥濘,士兵體力不支,國民黨軍反擊受挫。
10月1日,日軍增援淞滬戰場的3個師團乘船運抵上海,陸續進入戰鬥。國民黨軍被迫向藴藻浜北岸的陳家行、楊涇河西岸、瀏河鎮之線撤退。淞滬會戰進入最激烈的藴藻浜、大場鎮地區爭奪戰階段。第18軍自進入戰區以來始終作為主力部隊堅守在主要作戰地境,不惜犧牲和傷亡,直到會戰結束。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武漢會戰

1938年6月至10月,第18軍又率第11、第16、第60師參加了武漢會戰。會戰結束後第18軍調後方整訓,駐四川重慶、萬縣地區。
駐武漢的日軍第11軍及其佔領區處於國民黨軍第5戰區和第9戰區三面包圍之中。這一地區是抗日戰爭中中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主戰場,是中、日兩國軍隊進行大型會戰次數最多、暴發頻率最高的一個戰區。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棗宜會戰

1940年5月,日軍為消除第5戰區在鄂西的軍隊對武漢的威脅,集中兵力以多路進攻的方式發起棗(陽)宜(昌)會戰。日軍在攻佔了棗陽後,突然於5月31日轉兵向西,直取宜昌,陪都重慶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國民黨軍委會急令第18軍即刻船運宜昌,組織防禦,確保宜昌安全。第18軍受命後立即組織部隊邊集結、邊開進、邊運輸,於6月9日抵達宜昌。同日,日軍亦攻到宜昌。第18軍倉促應敵,苦戰3日,宜昌淪陷,第18軍被迫退守三鬥坪。
第18軍作為國民黨軍主力部隊在抗日戰爭中參加的大型會戰並不多,武漢會戰結束後的6年中僅參加過棗宜、鄂西、常德、湘西四次會戰,其餘時間都在整訓、整理和整頓之中。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中,先後有10個步兵師曾隸屬於第18軍,作為它的下屬部隊。它們是∶第11、第14、第18、第55、第60、第67、第94、第198、第199師,暫編第34師。幹部調動更是頻繁,先後有羅卓英、黃維彭善方天羅廣文胡璉擔任過第18軍軍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第18軍即積極投入“剿共”的內戰之中。1946年國民黨軍整編中,第18軍改編為整編第11師,師長鬍璉,下轄第11旅(旅長楊伯濤)、第18旅(旅長覃道善)、第118旅(旅長高魁元)。全師約3萬人,美械裝備。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解放戰爭

1948年10月,國共兩黨軍隊的大決戰在即。為了應對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國民黨軍取消了整編師旅的編制,恢復原軍師編制,並在華中地區以胡璉兵團為基礎擴編為第12兵團,下轄第10、第14、第18、第85 軍,因胡璉資歷淺,故由黃維任兵團司令官,胡任副司令官。該兵團是華中地區國民黨軍的主要機動兵團。10月31日,第12兵團奉命由確山輕裝東移,加入徐蚌地區作戰。11月8日該兵團開始東進。沿途不斷受到解放軍阻擊部隊攔截。11月24日進到離宿縣10餘公里處,發現宿縣已被解放軍佔領,兵團處境不妙,急忙掉頭向蚌埠方向撤退。25日,該兵團被人民解放軍之中原野戰軍合圍於雙堆集地區。黃維多次組織突圍均告失敗。苦苦掙扎到12月15日,全兵團4個軍全部被殲,兵團司令官黃維和第18軍軍長楊伯濤、副軍長兼第11師師長王元直、參謀長吳廷璽和第118師師長尹鍾嶽等被俘。僅兵團副司令官胡璉乘坐一輛坦克逃到蚌埠。

徐蚌會戰結束後,國民黨軍在江西上饒設立第2編練司令部,由胡璉任編練司令,負責重建第18軍。由於有前第18軍老軍長、時任江西省主席的方天鼎力相助,組建工作比較順利,很快組成齊裝滿員的新的第18 軍,下轄5個師,由胡璉兼任軍長,各師長分別是∶第11師師長劉鼎漢、第14師師長羅錫疇、第18師師長孟述美、第43師師長鮑步超、第118師師長李樹蘭。
1949年4月建成後,第2編練司令部奉命改編為作戰兵團,恢復使用淮海戰場被殲的第12兵團番號,胡璉專任兵團司令官,由曾任過第18軍第11師師長的高魁元繼任軍長。並將第12兵團及第18軍調至浙贛路附近地區擔任第二線防禦任務。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發起後該兵團及第18軍先撤退到江西贛南地區,隨後又撤退到廣東汕頭地區待命。在汕頭該兵團奉命再擴建一個第19軍。因部隊隨時都可能有大的行動,倉促中只建成了一個第13師(師長吳垂琨),只好將超編的第18軍之第14、第18師改隸第19軍,第18軍轄其餘第11、第43、第118三個師。

1949年10月下旬該軍奉命在第12兵團編成內於10月22至24日由潮汕地區登船出發,海運台灣島。航運途中,奉命改在金門島登,準備增援廈門島防守的部隊作戰。10月25日,該軍航運到金門島登陸時,正遇上缺乏渡海登陸作戰經驗的人民解放軍發起解放金門島的渡海登陸作戰。該軍在胡璉指揮下當即投入圍攻登島人民解放軍的作戰,激戰至27日,登島解放軍因無後繼兵力增援,苦戰3天3夜,彈盡糧絕,三個半團9086人(內有船工、民夫350人)全部損失,其中一部犧牲,一部被俘。為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成建制損失最慘重的一次作戰。國民黨軍稱此戰為“古寧頭大捷”。胡璉因此一戰成名。戰後第18軍駐防金門島亦成為保台和反攻大陸的“中堅力量”。 [1]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歷任主官

歷任軍長:陳誠羅卓英黃維彭善方天羅廣文胡璉高魁元 [1] 
參考資料
  • 1.    曹劍浪.中國國民黨軍簡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21:第1912頁-第19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