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五十七個黎明

鎖定
《第五十七個黎明》是當代詩人趙愷於1980年歲末創作的一首現代詩,發表於《詩刊》1981年3月號,後收錄於趙愷的詩集《我愛》中。該詩描寫了一個年輕女工在度過五十六天的產假後,在第五十七個黎明推着嬰兒車去上班的情景。全詩在藝術表現的手法上別具一格、富有新意,尤其在抒情詩描寫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為新時期的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啓示 [5] 
作品名稱
第五十七個黎明
作    者
趙愷
出    處
《詩刊》
作品體裁
現代詩
創作時間
1980年

第五十七個黎明作品原文

第五十七個黎明
一位母親加上一輛嬰兒車,
組成一個前進的家庭。
前進在汽車的河流,
前進在高樓的森林,
前進在第五十六天產假之後的
第五十七個黎明。

五十七,
一個平凡的兩位數字,
難道能計算出什麼色彩和感情?
對醫生,它可能是第五十七次手術,
對作家,它可能是第五十七部作品;
可能是第五十七塊金牌,
可能是第五十七件發明。
可是,對於我們的詩歌,
它卻是一片帶淚的離情:
一位海員度完全年的假期,
第五十七天,
在風雪中啓碇。

留下了什麼呢?
給紡織女工留下一輛嬰兒車和一車希望,
給孩子留下一個沉甸甸的姓名。
給北京留下的是對生活的思索,
年輕的母親思索着向自己的工廠默默前行。

“錨錨”:多麼獨特的命名,
連孩子都帶着海的音韻。
你把鐵錨留在我身邊,
可怎麼停靠那艘國際遠洋貨輪?
難道船舶,
也是你永不停泊的愛情?
但願愛情能把世界縮小,
縮小到就像眼前的情景:
走進建外大街,
穿過使館羣。
身邊就是朝鮮,接着又是日本,
再往前:智利、巴西、阿根廷……
但願一條街就是一個世界,
但願國際海員天天回家探親,
但願所有的嬰兒車都拆掉車輪,
縱使再裝上,
也只是為了在花叢草地間穿行。

可是,生活總是這樣:
少了點温馨,
多了點嚴峻。
許多温暖的家庭計劃,
竟然得在風雪大道上制定:
別忘了路過東單副食商店,
買上三棵白菜、兩瓶煉乳、一袋味精。
別忘了中午三十分鐘吃飯,
得擠出十分跑趟郵電亭:
下個季度的《英語學習》,
還得趁早續訂。
別忘了我們海員的叮嚀:
物質使人温飽,
精神使人堅定……

這就是北京的女工:
在前進中盤算,
盤算着如何前進。
勞累嗎?勞累;
艱辛嗎?艱辛。
温飽而又艱辛,
勞累而又堅定:
這就是今日世界上,
一箇中國工人的家庭。

不是嗎?放下嬰兒車,
就要推起紗錠。
一天三十里路程,
一年,就是一次環球旅行。
環球旅行,
但不是那麼閃爍動聽。
不是噴氣客機,
不是卧鋪水汀。
它是一次只要你目睹三分鐘,
就會牢記一輩子的悲壯進軍:
一雙女工的腳板,
一車沉重的紗錠,
還得加上一冊《英語學習》、
三棵白菜、兩瓶煉乳、一袋味精。
青春在塵絮中跋涉,
信念在噪音中前行。
漫長的人生旅途上,
只有五十六天,
是屬於女工的
一次莊嚴而痛苦的安寧。
今天,又來了:
從一張產牀上走來兩個生命。
茫茫風雪,
把母親變成了雪人,
把嬰兒車變成了雪嶺。
一個思索的雪人,
一座安睡的雪嶺。
雪人推着雪嶺,
在暴風雪中奮力前行。

路口。路口。路口。
綠燈。綠燈。綠燈。
綠色本身就是生命,
生命和生命遙相呼應。
母親穿過天安門廣場,
長安街停下一條轎車的長龍:
一邊是“紅旗”、“上海”、“大橋”、“北京”,
一邊是“豐田”、“福特”、“奔馳”、“三菱”……
在一支國際規模的“儀仗隊”前,
我們的嬰兒車莊嚴行進。
輪聲轔轔,
威震天廷。

歷史博物館肅立致敬,
英雄紀念碑肅立致敬,
人民大會堂肅立致敬:
旋轉的嬰兒車輪,
就是中華民族的魂靈!
1980年歲末·風雪中的北京小關 [1] 

第五十七個黎明創作背景

《第五十七個黎明》作於1980年歲末,詩人在一個飛雪的傍晚,看到一位女工一手推着自行車,一手推着嬰兒車慢慢朝前走去,頭上和肩上都是雪,嬰兒車上也是雪。詩人從眼前的景象聯想到他所熟悉的紡織女工,由此而萌動了強烈的創作願望。為了增加關於背景的實感,詩人還特地騎着自行車,先後穿過使館區、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尋找靈感 [3] 

第五十七個黎明作品賞析

《第五十七個黎明》把寫人和寫事,以及敍述、議論、抒情都融為一體,用高度凝練、精美的抒情筆觸來着意揭示人物性格的神采,從而展現了思想和美學容量較大的抒情詩人物形象。詩篇揭示的思想主題,在新時期詩歌對“人”的歌頌方面,拓展了廣度和深度。詩人通過平凡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反映了當代中國普通勞動者生活的艱辛,和他們在嚴峻的生活中仍堅定執着地對温馨人生的信念,展示了普通勞動者真實美好的人格精神。作品揭示的這一思想主題,具有着一種植根於深厚的歷史和現實土壤的人道主義思想藴涵 [5] 
詩人抓住中國女工五十六天產假之後的第五十七個黎明,騎自行車並連帶嬰兒車去上班的情境,聯想到她的愛人——遠洋貨輪海員,也度完了假,也在這一天啓碇了。詩人善於捕捉生活細節,很機智地把詩情傳給讀者,着墨不多,卻使人印象深刻。詩要講真話抒真情,這是詩人來自生活的感受,和對生活的主人——人民的發言。詩人以北京紡織女工為典型,藝術地概括了中國工人的現實生活,這是中國社會生活極重要的一方面,並表現了她(他)們的高尚情操,社會主義的精神:物質使人温飽,精神使人堅定。富有哲理的生活語言的詩句,突出地反映了紡織女工的時代特徵、精神氣質、人生態度,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詩人是站在時代思想的角度觀察社會、表現人民羣眾的,他深刻地刻畫了“一次只要目睹三分鐘,就會牢記一輩子的悲壯進軍”,這是中國許多紡織廠生活和生產現狀的真實寫照。寫這些又都緊緊聯繫着紡織女工,“放下嬰兒車,就要推起紗錠。一天三十里路程,一年,就是一次環球旅行”,而“漫長的人生旅途上,只有五十六天,是屬於女工的一次莊嚴而痛苦的安寧”,這就使這首詩的典型環境、氣氛更真實而濃郁,藝術形象更具體而生動,詩情更加執着而強烈。
詩人把女工的奮然前進的生活動力,不僅僅表現在對愛情的珍視,更表現在對理想的追求,對信念的忠誠。對中國工人的“雖勞累而又堅定”的生產情緒的描寫,有着鮮明的時代色彩。詩人以沉重的、塵絮中的、噪音中的生產勞動中,反映了中國多麼迫切地需要“現代化”的社會要求,以及歷史的必然進程。“青春在塵絮中跋涉,信念在噪音中進行”反映了中國工人羣眾的進取精神,和年輕一代的中國工人的主導性風貌,富有嚴峻的現實感和豪邁的樂觀主義。
全詩是以“母親——一個思索的雪人”,“嬰兒——一座安睡的雪嶺”,“雪人推着雪嶺,在暴風雪中奮力前進”為線索來寫的,環環緊扣,脈絡清晰,每一環的展開,都是為了深化詩的主題,使之鮮明、準確、深刻、突出。為此,詩人總是把他所要反映的事物,放到一個特定的而又合理的環境中去表現它。 “綠色本身就是生活, 生命和生命遙相呼應”,用路口開放綠燈的描寫,“在一支國際規模的‘儀仗隊’前,我們的嬰兒車莊嚴行進”,而且“輪聲轔轔,威震天庭”, 一下子把全詩的境界推向了一個理想的高度。
歷史博物館、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都“肅然致敬”,這是當得起的,因為“旋轉的嬰兒車輪,就是中華民族的魂靈”,雖然只有兩句話,但形象新鮮而富於哲理,這也是這首詩在語言上的一個特色,力求用羣眾明白易懂的語言,不但使人看來順眼,而且聽來順耳,念起來琅琅上口,有音韻感;並且許多詩句可以説是生活的格言,有着哲理的味道,又形象。詩貴含蓄,以形象打動人,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的所在 [7] 

第五十七個黎明名家點評

詩人柯平《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鑑賞大系》:一輛嬰兒車,由一位面色蒼白的產婦“在五十六天產假後的/第五十七個黎明”推向了我們的詩壇,向國家和全世界展示中國一個普通勞動者生活真實而動人的場面。這首詩由於在抒情詩中大膽引入了小説的情節因素,再加上恰到好處的議論,顯得格外從容、深沉、氣勢澎湃。“生活總是這樣?/少了些温馨/多了點嚴峻”,這是作者的發現,也是他在這首詩裏給我們留下的意味深長的思考 [4] 
西南師範大學教授呂進《新詩的創作與鑑賞》:詩人落墨於女工推着嬰兒車上工的感情世界來展現馳情,從生活的嚴峻中顯示一位普通工人、普通母親的心靈美。一方面:艱辛;一方面:前進,推着未來、迎着風雪前進。一方面:物質生活的嚴峻;一方面:精神世界的堅定。這就通過“女工”形象真實地概括了為實現“四化”而鬥爭的最初年代的中國人民的情操。它與淺露粗疏、毫無具體情感的作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6] 
原上海教育學院教授孫光萱《袖珍新詩鑑賞辭典》:把這首詩和過去有些描寫工人的詩篇相比較,就可以更明顯地看到其中的差別,過去我們讀過不少描寫嬰兒車加蘋果般臉龐的詩篇,但從未發現誰曾有過將手推的嬰兒車和先進的轎車加以對照的藝術構思;過去我們也許會從某些描寫田野風光、農家樂趣的詩篇中找到奶牛、蔬菜之類,但不記得有誰曾將白菜、味精這樣平凡瑣碎的生活用品相繼寫入詩內。看來,詩人不只是從高大的英雄身上獲得靈感,不只是留心罕見的事物、絢爛的色彩、優美的形象,而是善於從普通人物那裏覓取詩意;從事物矛盾的嚴峻對比中發掘新意;從生活的底層汲取崇高的動人的美 [3] 

第五十七個黎明作者簡介

趙愷 趙愷
趙愷,1938年出生,籍貫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歷任淮陰縣農村小學教師,淮陰市税務所幹部,淮陰市文化館副館長,《詩刊》編委,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詩歌委員會主任。出版作品有詩集《我愛》《趙愷詩選》、長詩《周恩來》、散文集《詩雕》《趙愷兩卷集》等 [2] 
參考資料
  • 1.    趙愷著,趙愷詩選 1979年-1989年,長江文藝出版社,1989.09,第8-12頁
  • 2.    古耜著,祖國啊,祖國 中國夢朗誦詩選,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05,第207頁
  • 3.    丁國成等撰,袖珍新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06,第717-719頁
  • 4.    毛翰主編,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鑑賞大系,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08,第639頁
  • 5.    王德寬等撰稿;《中國文學答問總彙》編委會編,中國文學答問總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02,第535頁
  • 6.    呂進著,新詩的創作與鑑賞,重慶出版社,1982.10,第44-45頁
  • 7.    丁慨然著,荊公詩評,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09,第77-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