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鎖定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指原始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發生在原始社會野蠻時期的高級階段。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後,原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加快,金屬工具使原來附屬於農業的手工業生產技術愈益改進,生產勞動日益多樣化。由於人們活動範圍擴大,一個人不可能承擔所有的生產活動,一些生產活動必須分別由專人來承擔。於是,原來與農業結合在一起的原始手工業,逐漸與農業分離,產生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即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1] 
中文名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內    容
手工業農業之間的分離
原    因
經營種類的增多
意    義
促進了城市的出現
引證解釋
除了穀物種植以外,還經營園藝,栽培各種經濟作物,把經濟作物加工成油、酒等等。隨着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經營活動的豐富,各種手工操作,如金屬加工、紡織、製陶、釀酒、榨油、造船、皮革加工等活動逐漸增多,操作者經驗日益豐富,製作技術不斷改進。又農耕,又畜牧,又進行各種手工製作的人越來越難以勝任,於是有人脱離農業或畜牧業生產而轉入手工業的專門化發展。專職的手工業者逐漸增多,手工業最後從農業活動中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還促進了城市的出現,手工業和農業的相分離,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當商品交換由偶然性發展為經常性時,便在適於貨物集散和商品交換的地方出現固定的交易場所—集市。隨着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交換地域的進一步擴大,集市就可能演變為城市。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大多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如印度河流域,尼羅河谷,黃河流域的第一批城市。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