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二次多瑙河谷戰役

鎖定
穆爾所率英軍自科魯尼亞撤走之後,拿破崙便以為他已排除了英軍再次干涉西班牙的一切可能性。誠然,葡萄牙仍有待征服,但此事可以放在徹底打敗奧地利以後再説。他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竭盡全力攻佔奧地利首都。通往維也納的捷徑是經由多瑙河谷。1805年,烏爾姆大捷之後,他就是由此打到維也納的。
名    稱
第二次多瑙河谷戰役
地    點
多瑙河
參戰方
法國奧地利
結    果
法國獲勝
參戰方兵力
法國 步兵121,900,騎兵26,300
奧地利 360,000人
主要指揮官
拿破崙,查理大公
發生時間
1805年

第二次多瑙河谷戰役戰役簡介

第二次多瑙河谷戰役 第二次多瑙河谷戰役
穆爾所率英軍自科魯尼亞撤走之後,拿破崙便以為他已排除了英軍再次干涉西班牙的一切可能性。誠然,葡萄牙仍有待征服,但此事可以放在徹底打敗奧地利以後再説。他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竭盡全力攻佔奧地利首都。通往維也納的捷徑是經由多瑙河谷。1805年,烏爾姆大捷之後,他就是由此打到維也納的。
1月24日,拿破崙從巴利阿多利德一回到巴黎,便立即開始為新的多瑙河戰役組編部隊。他認為奧軍在4月15日之前不會行動,所以覺得有充裕的時間作準備。2月15日,他命令當時正在巴利阿多利德鎮守西班牙北方各省的貝西埃爾把近衞軍送回巴黎。其後一週,情報部門向他呈交了一份奧軍最近兵力部署報告。當時奧軍編為九個軍,由查理大公指揮:
右翼位於波希米亞計有:貝利加德伯爵,柯羅華特伯爵,羅森貝格親王,十二萬人;列支敦士登的約翰親王,四萬五千人。
左翼位於施蒂里亞和卡林西亞計有:馮·席勒男爵,卡斯特勒將軍,蓋雷將軍,九萬五千人;
合計:二十六萬人。
另有兩個軍作預備隊,計十萬人,一支在加利西亞由費迪南大公指揮,另一支由路易大公指揮保衞維也納。
查理大公的打擊力量顯然大大超過了法軍在德意志境內可調集的兵力,因為把達武、烏迪諾和貝爾納多特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九萬人。所以根本不存在拿破崙象1805年那樣立即採取主動進攻的問題。對此,拿破崙明智地決定採用攻勢防禦戰略,聚集兵力,後發制人,待敵暴露意圖後予敵以打擊。所以,在戰爭初期,他只命令德意志境內的部隊在多瑙河谷的雷根斯堡附近集結,靜觀奧軍行動。當務之急是增強德意志兵團的兵力,但由於西班牙的局勢仍不太穩定,他也難以從該戰區抽調過多的部隊。

第二次多瑙河谷戰役戰役過程

2月21日,拿破崙令其陸軍大臣克拉爾克派人召請馬塞納元帥,要他指揮一個新組建的“萊茵觀測軍”,因誤傷失明的馬塞納此時已經康復,該軍由四個步兵師和一個輕騎兵師組成,預定3月12日以前在斯特拉斯堡集中。拿破崙接着便向萊茵邦聯的德意志諸國(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巴登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發出警告,説他們的自由正受到奧地利侵略的威脅,因此他們必須進行動員並將他們的軍隊在3月20以前交他調遣。這樣,他就獲得了大約十萬人的增援,其中僅巴伐利亞軍頗有戰鬥力,其他德意志軍隊只適用於維護交通線。這些僕從國君主身不由己,只好俯首聽命。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連·約瑟夫請求讓其王儲指揮巴伐利亞軍,但拿破崙不予批准,而是把指揮權授予但澤公爵勒費弗爾元帥,此公由於缺乏能力,剛被拿破崙從西班牙軍團撤換下來。貝爾納多特則從漢堡調到德累斯頓,奉命接替指揮薩克森國王所提供的軍隊。
有關奧軍在因河右岸集結的報告不斷送至拿破崙手中。3月24日,他命令用馬車把近衞軍從西班牙運回巴黎,以便他們一天能完成三天的行程。貝西埃爾從西班牙北部地區調來指揮德意志軍團的騎兵軍,因為繆拉已被晉封為那不勒斯國王。貝西埃爾原來的職務則由克勒曼將軍接替,後者在馬倫哥戰役時表現突出,調任前一直與朱諾一起在葡萄牙作戰。
3月28日和30日,拿破崙就德意志軍團的編成和部署,向貝爾蒂埃下達了極為詳盡的長篇指示。他預料奧軍將在4月15日發起進攻。因為奧地利駐法大使梅特涅 [ 注:梅特涅(1773-1859)是奧地利外交的一個反動支柱。他1803年出任駐柏林大使,1807年出任駐巴黎大使,1809年繼圖古特之後出任外交大臣並於1813年晉封為親王,他在1814-1815年的維也納議會中曾起過主要作用。 ] 仍在巴黎,尚未申領歸國護照。如果奧軍在4月10日前進攻,那麼法軍就應在萊希河之後集結,右翼置於奧格斯堡,左翼置於因戈爾施塔特和多瑙沃爾特之間的多瑙河谷上,皇帝大本營設在多瑙沃爾特。斯特拉斯堡將作為主要的補給基地,奧格斯堡和因戈爾施塔特則為前進補給基地。此外,要在多瑙河上組織船運,輸送彈藥給養,還要大量烘製麪包乾糧。總醫院應設在烏爾姆、奧格斯堡和多瑙沃爾特。德意志軍團編成應如下:
第二軍,拉納 [ 注:拉納元帥在西班牙奪取薩拉戈薩時戰功卓著,此時已離開西班牙,正在前往德意志的途中。 ] :三個步兵師40,000人,一個半騎兵師6,000人,火炮57門;
第三軍,達武:四個步兵師45,000人,二個騎兵師6,000人,火炮66門;
第四軍,馬塞納:四個步兵師30,000人,一個騎兵師5,000人,火炮68門;
第七軍(巴伐利亞軍),勒費弗爾:三個步兵師30,000人,一個騎兵師4,000人,火炮60門;
騎兵軍,貝西埃爾:四個騎兵師6,000人;火炮6門;
合計:十四個步兵師145,000人,九個半騎兵師27,000人,火炮257門。
該軍團在近期內還可望得到近衞軍的增援,計有一萬八千步兵,四千騎兵和六十門大炮。為了保衞交通線,還正在組建第八軍,由奧熱羅指揮;第九軍薩克森軍,由貝爾納多特指揮;和第十軍,由熱羅姆國王指揮。
不過,拿破崙現在被迫陷於兩線作戰的境地,這是他始料不及的。3月21日,他曾寫信給其兄約瑟夫,痛斥他把西班牙戰事搞得不可收拾。拿破崙對下屬將領一貫控制過度,集指揮大權於一身,他現在正開始自食其果。他的將軍們如果僅僅具有領導者的獨立工作能力並不能升任元帥,而必須在他的眼皮下執行他的命令表現出熱情和主動精神。在其十八位元帥之中,唯有馬塞納和達武有能力指揮一個軍以上的兵力。馬塞納在1799年曾嫺熟地指揮黑爾維謝軍團而拯救過法國;達武也曾完全靠自己而贏得奧爾施泰特戰役。但是,內伊在埃爾欣根,蘇爾特在奧斯特里茨卻都是直接在拿破崙的親自指揮下作戰。他們的確是優秀的戰術家,但卻沒有表現出任何戰略天才。因此,當拿破崙無暇兼顧西班牙戰場的軍事行動時,其指揮系統的弱點便暴露無遺。
在西班牙的那些元帥們極為蔑視他們名義上的總司令,庸碌無為的約瑟夫國王以及他那無能的參謀長儒爾當元帥,後者甚至比不上拉納、內伊、蘇爾特、莫蒂埃和維克托,連公爵都不是。由於地理因素把該國分成了若干相隔甚遠的防區,因此這些防區裏的元帥們對馬德里來的命令往往置若罔聞,比這更糟的是,他們還互相嫉妒傾軋從而妨礙了相互間的一切合作。此後由於拿破崙再也沒有回到西班牙坐鎮指揮,西班牙戰場的這種不幸局面一直延續了四年,而這也正是拿破崙未能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主要原因。
拿破崙在1月份離開西班牙之前曾指示蘇爾特,一俟英軍撤走,就應從加利西亞入侵葡萄牙並進佔波爾圖和里斯本。維克托軍則應由巴達霍斯,直下瓜迪亞納河谷,然後轉入塔古斯河谷進抵里斯本,以支援蘇爾特的進軍。拉庇塞師由薩拉曼卡前出,負責兩軍之間的銜接。然而,蘇爾特既未得到維克托的支援又未得到拉庇塞的呼應。最後他總算是克服了葡萄牙民兵的抵抗,於3月29日攻佔了波爾圖。不過六週後,他又被阿瑟·韋爾斯利爵士攆出了葡萄牙。至於內伊軍,因在加利西亞為西班牙拉羅曼納的軍隊所牽制,根本無法動彈。4月2日,拿破崙怒氣衝衝地寫信給約瑟夫:
西班牙的局勢日趨嚴重。你怎能這麼長時間不問埃爾欣根公爵(內伊元帥)的音信呢?而且,儘管拉羅曼納在加利西亞和卡斯蒂利亞之間活動,同時在阿斯圖里亞斯也出現了叛亂,你又怎麼能把拉庇塞師派往南方而不把它用於北方呢?我真不明白你在幹些什麼?我只知道麻煩還在後面。……你的當務之急是趕緊恢復與埃爾欣根公爵的聯繫。
但西班牙的事情並非拿破崙的唯一煩惱。一段時間以來,他對教皇的態度也一直不滿,因為他認為教皇一直在煽動奧地利人起來反對他。4月5日,他寫信給在那不勒斯的繆拉説:
我已下令就此了結羅馬的事情,搗毀這個暴亂的温牀。……收到此信後,即請在邊境集合部隊並閃擊羅馬。……我想要薩利切蒂繼續留在羅馬作繆利斯將軍的顧問,他們必須組織一個新政府。你可以向人們保證教皇依舊是主教,只不過他再也不能干預世俗事務罷了。
但繼續令這位皇帝惱怒的還是西班牙戰場的那些將領們的作為。4月9日,他指示陸軍大臣:
請寫信告訴儒爾當元帥,就説我對他指揮不力極為不滿。如此缺乏主動精神勢必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命令克勒曼將軍進軍比利亞弗蘭卡簡直是胡鬧,因為他只有騎兵。他完全可以進軍阿斯托爾加和貝納文特,而絕不該把他拴在山區。調走他的炮兵是一個嚴重錯誤,這位將軍現在恐怕連摧毀一幢房屋的手段都沒有。正如你曾多次做過的那樣,你要向他(指儒爾當元帥)重申,他的首要目標是立即與埃爾欣根公爵取得聯繫。這樣無動於衷,這樣忽視戰爭的首要原則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但是,東線正在發生的事情更為重要。4月20日,拿破崙給在斯特拉斯堡的貝爾蒂埃寫信説:
我看奧皇馬上就要發動進攻。請立即趕赴奧格斯堡並按我的指示行事。如果敵軍於15日前進攻,你務必把部隊集中於奧格斯堡和多瑙沃爾特。命近衞軍開赴斯圖加特並把我的馬也帶去。
幾小時後,他又用旗語發了一份更為緊急的通報:
維也納送給梅特涅的情報已被我方截獲,他要求發給護照一事無疑表明奧地利即將採取敵對行動,即使在此以前他們尚未如此的話。利沃裏公爵(馬塞納元帥)應率軍向奧格斯堡運動,而且你本人也應趕去。……奧爾施泰特公爵(達武元帥)應將其司令部設在尼恩貝格。如果奧軍在15日之前進攻,各部均應退至萊希河一線。
正當拿破崙為西班牙戰場指揮失當而煩惱,同時又擬對羅馬教皇發動進攻之際,奧軍實際上卻暗中搶先了一步。4月9日,查理大公未經宣戰即率四個軍共十四萬人在帕紹和布勞瑙之間越過了因河邊境線。康特·科魯華特將軍率第五個軍為其右翼,自多瑙河北部向雷根斯堡推進。查理大公指揮的奧軍主力向西推進至多瑙河和伊薩爾河谷。其左翼則直指慕尼黑。奧軍的入侵使法軍措手不及。拿破崙當時仍在巴黎,代理拿破崙指揮部隊的貝爾蒂埃也在後方的斯特拉斯堡。達武的第三軍依照拿破崙早先的命令正從紐倫堡往南向雷根斯堡運動。烏迪諾軍原定由拉納從西班牙趕來接管,此時遠在西南七十五英里處的奧格斯堡。勒費弗爾率領的巴伐利亞軍在慕尼黑以北,前哨設於蘭茨胡特附近的伊薩爾河谷。馬塞納的第四軍正從斯特拉斯堡經烏爾姆向奧格斯堡開進。貝西埃爾的騎兵軍也在大後方。這樣,法軍各個軍就分佈得很散。而如果查理大公向蘭茨胡特和慕尼黑快速推進(只不過三天的行程),他就滿可以在拿破崙離開巴黎之前把法國的這個德意志軍團各個擊破。然而,值得拿破崙慶幸的是其對手奧軍是一支結構臃腫,行動遲緩的軍隊。
拿破崙曾指示貝爾蒂埃把軍隊集中於萊希河後方,並在多瑙沃爾特設立大本營。貝爾蒂埃直到4月11日才離開斯特拉斯堡,然後才移至奧格斯堡。當其元首不在場時,他可不是那種在危急時刻勝任指揮的人才。4月6日,他接到達武4月3日寫的一個報告,説波希米亞境內的奧軍已移至多瑙河南岸並正向邊界集結。貝爾蒂埃疏忽之中未將此報告轉呈拿破崙,結果拿破崙直到奧軍越過邊界的第二天才驚悉奧軍的進攻已經迫近。就此而論,拿破崙本人也並非無咎可引,因為既知奧軍正在策劃戰爭,他就應該派出騎兵警戒部隊守護邊境,以及時掌握敵軍動向。拿破崙還曾指示貝爾蒂埃“無論情況如何”也要把達武軍集中在雷根斯堡,這也是嚴重的失誤,因為它置達武軍於法軍左翼的暴露地帶,尤其是當他命令其餘部隊均撤到萊希河後面時更是如此。貝爾蒂埃在離開斯特拉斯堡行軍途中曾給達武寫了一封奇怪的信,這封信更增加了達武的混亂。他在信中説:
根據實際情況,皇上關於在雷根斯堡集結的計劃似乎無法執行,因為聖海賴爾將軍的騎兵師很可能已經從那裏撤走了。今晚(4月13日)我將到達多瑙沃爾特,因而可聽到有關軍隊態勢的消息。我將與烏迪諾將軍的軍一起進至諾伊堡(在多瑙河上,位於因戈爾施塔特以西十英里處)。如果皇上不能及時趕到,我們現在就應考慮集中軍隊向敵人開戰。如果我們採取行動,它肯定是一場決戰。難道我們不能在諾伊馬克特和貝爾恩格利之間找一塊有利的陣地嗎?
貝爾蒂埃在寫這封信時,很可能一時精神失常,因為貝爾恩格利位於雷根斯堡以西三十英里,多瑙河以北二十英里,而諾伊馬克特甚至更偏北,位於通往尼恩貝格的路上,如果這個計劃付諸實施,那麼法軍沿多瑙河谷的交通線就會被完全切斷。
拿破崙後來在概述貝爾蒂埃的能力時説:
他缺乏決斷力,根本不宜於當總司令,但卻具有一個好參謀長的一切素質。
拿破崙在此關鍵時刻任命貝爾蒂埃為副總司令,即便只有幾天,也已危害了全軍的安全。當時,無論是達武還是馬塞納都能勝任掌握全局之責,但拿破崙一貫不願讓一個元帥去指揮另一個元帥,除非此人碰巧是其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如繆拉。
在這種優柔寡斷,莫衷一是的混亂中,拿破崙終於動身趕赴前線。他4月13日離開巴黎。兩天以後到達斯特拉斯堡,接着向路德維希堡推進。他與符騰堡國王在路德維希堡稍事停留,在此收到貝爾蒂埃於13日簽發的軍情報告,閲後勃然大怒。16日凌晨他寫信給貝爾蒂埃説:
我剛剛收到你的來信,獲悉你已將烏迪諾軍調往雷根斯堡。你勿須向我解釋是什麼誘使你採取這一離奇的步驟,因為它已經削弱並分散了我的兵力。……至於命令巴伐利亞軍佔領蘭茨胡特,我認為毫無意義。勒費弗爾元帥將其部隊集中於慕尼黑是十分正確的。我不明白你13日晚所寫的那封信字裏行間的意思,我倒是希望聽到我的軍隊在因戈爾施塔特和奧格斯堡之間集結,並與部署就緒的但澤公爵(勒費弗爾元帥)的巴伐利亞軍在防線內互為呼應,直至我們弄清敵人的意圖為止的消息。你必須嚴格執行我的命令,集結兵力,引而不發。也就是説與你現在所做過的正好相反。
拿破崙然後迅速口述命令給馬塞納要他將所率領的那個軍和烏迪諾軍向奧格斯堡集中,他本人則趕赴多瑙沃爾特,抵達時間是4月17日凌晨4時。
拿破崙到得一分鐘也不算早,因為就在當天,錫根堡和阿本斯貝格(位於諾伊施塔特東南)之間的巴伐利亞軍的前哨已經遭到了查理大公奧軍主力的前衞部隊的攻擊,這部分奧軍當時已渡過伊薩爾河並緩慢地朝西北方的雷根斯堡推進。而部署在那裏的達武軍本來就面臨着多瑙河北岸奧軍柯羅華特部右翼的威脅。這樣一來,處於這個鉗形攻勢的鉗口之中的達武隨時有被奧軍粉碎的危險。拿破崙自十二年前的裏沃利戰役以來,還從未遇到過如此嚴峻的軍事形勢。這主要是他自己的過失,為了應付西班牙的亂局他從這個重要戰場抽走了大軍團的主力。其近衞軍正用馬車從比利牛斯山運往萊茵河,現尚在途中,而其騎兵軍還尚未集結。在多瑙河戰場,達武軍和勒費弗爾的巴伐利亞軍相距三十五英里,且正受到兩倍於他們的一支奧軍的進攻。他唯一可動用的預備隊是在因戈爾施塔特的南蘇蒂的重騎兵師以及正在奧格斯堡集中的烏迪諾和馬塞納的兩個軍。這兩個軍共達六萬四千人,但由於長途行軍均疲憊不堪。凡是普通的指揮官都會命令全軍退至萊希河後方,即拿破崙原定的集結地域。可是拿破崙積極的創造力卻立即擬定了一個轉敗為勝的計劃。達武奉命從雷根斯堡慢慢退卻並與勒費弗爾的巴伐利亞軍在多瑙河以南地形複雜的丘陵地帶會合,這兩個軍應並肩作戰,堅守陣地,頂住查理大公的正面進攻。與此同時,烏迪諾和馬塞納則從奧格斯堡東進,強行軍抵達弗賴辛和蘭茨胡特,以打擊正在進攻雷根斯堡的查理大公主力部隊的左翼,並切斷其交通線。這次“蘭茨胡特行動”是拿破崙最卓越的戰略構想之一,在拿破崙晚年時,還被他視為他平生最偉大的傑作。與奧斯特里茨會戰的計劃不同,這是他在千鈞一髮之際倉促採取的應急措施,它要求部隊無論是在行軍中還是在戰鬥中都要最大限度地付出體力。
拿破崙在4月17日上午到達多瑙沃爾特時,其可動用的兵力分佈如下:
第三軍(達武):步兵48,600,騎兵8,600,總計57,200,位於雷根斯堡;
第二軍(烏迪諾):步兵16,000,騎兵5,300,總計21,300,位於奧格斯堡;
第四軍(馬塞納):步兵34,800,騎兵2,800,總計37,600,位於接近奧格斯堡;
第七軍(勒費弗爾):步兵22,500,騎兵4,500,總計27,000,位於蓋森費爾德與諾伊施塔特一帶;
重騎兵師(南蘇蒂):騎兵5,100,位於諾伊堡;
共計:步兵121,900,騎兵26,300,總計148,200;
頭一件要做的事是令第三軍和第七軍會合以避免他們被敵人各個擊破。上午10時,他派其高級副官薩瓦里將軍在騎兵護送下到雷根斯堡,傳令達武沿多瑙河右岸向諾伊施塔特(位於雷根斯堡西南28英里)撤退,並與勒費弗爾的巴伐利亞軍取得聯繫。勒費弗爾則奉命將所部集中於錫根堡和阿本斯貝格之間以掩護達武撤退。馬塞納奉命會同烏迪諾軍一道,於次日拂曉前從奧格斯堡向愛查赫和普法芬霍芬運動。馬塞納部每人應帶四天的麪包和四天的口糧。拿破崙還派了幾名副官去搜集敵軍動向的情報,並確定其左翼的位置。當晚,他獲悉四個軍的奧軍己在蘭茨胡特和弗賴辛之間渡過了伊薩爾河。
令人遺憾的是,達武直到18日上午才接到拿破崙的命令,而其部隊隔了二十四小時後才開始行動。在他穿越多瑙河南岸的山林行進時,他又與奧軍霍亨佐倫、羅森貝格和列支敦士登三個軍的前衞發生激戰。勒費弗爾雖遵命朝東北阿本斯貝格方向轉移,但他派去與達武聯絡的軍官卻為奧軍所俘。
馬塞納以烏迪諾各師為前導,於18日中午到達愛查赫,這時,他又接到了拿破崙的指示,在全面綜述形勢後,這份冗長的指示寫道:
明天(19日),你們兩個軍中,凡到達普法芬霍芬的部隊部應出動,進攻查理親王的後尾部隊,或弗賴辛和莫斯堡之間的部隊。一切跡象表明德意志戰事在18、19和20日之間即可告終。……我認為如果烏迪諾軍和你的三個師於拂曉前出發,而且如果在此關鍵時刻你們能有力地指導我所有部隊應該如何行動,那麼敵人必敗無疑。……你們此次行動至關重要,因此我本人可能隨同你們一道行進。
信末,拿破崙又附記:積極,主動,迅速!
4月19日,拿破崙將其大本營前移三十七英里至因戈爾施塔特,他原來預料那一天會發生主力會戰,但形勢發展比他預想的要慢,這部分是由於他下達給達武的命令被耽擱了,部分是由於奧軍結構臃腫行動遲緩。查理大公在達武和勒費弗爾防守正面(位於雷根斯堡和錫根堡之間)部署了四個軍,且由席勒指揮的另一個軍則在伊薩爾河谷構成其左翼。現在法軍已與敵軍全線接觸,馬塞納的前衞,在從普法芬霍芬向弗賴辛推進時,已俘虜了席勒軍四百人。中午時分,拿破崙給馬塞納又下達了一道命令:
將烏迪諾軍推進到奧和弗賴辛。我將根據今天獲得的情報再指揮你們從奧和弗賴辛推進到蘭茨胡特。這樣,查理大公就會發現其交通線被切斷,由於他們有伊薩爾河作屏障,我們將攻擊其左翼。……所有這些都必須在今天之內予以解決,時間寶貴,分秒勿失!
4月20日,拿破崙將其大本營又向前推進了十二英里到達多瑙河上的沃堡,距前線不足十英里,戰況正在發展。拉納和貝西埃爾從西班牙趕到了皇帝的大本營。拉納奉命指揮由達武的兩個師臨時編成的一支部隊,貝西埃爾則奉命指揮馬塞納的前衞騎兵。上午6時,拿破崙給馬塞納又下達了另一份指示:
今天上午收到的所有報告表明敵人正全線潰逃。戰場上敵屍橫陳,而法軍到目前為止僅兩個軍和一個巴伐利亞師投入戰鬥。我正要騎馬去偵察前哨陣地,如發現敵軍仍在某處頑抗,則予以攻擊,如發現敵軍正在撤退,則予以窮追。我希望你爭分奪秒,在伊薩爾河渡口——最好是在蘭茨胡特,但至少要在莫斯堡將敵截住。
這是對戰局的一種過分樂觀的估計,因為戰鬥還剛剛開始。拿破崙一向過於自信,而且他也總是喜歡用這種盲目自信來激勵部下。
迄此法軍遭遇的僅是奧軍的前衞部隊,但到20日黃昏時,奧軍右翼已拿下了雷根斯堡,這是因為達武在那裏只留了一小支後衞部隊。查理大公的主力現正從雷根斯堡起在正南方向寬20英里的正面上展開,但在其北面的四個軍和席勒的那個軍之間即蘭茨胡特西北10英里處卻出現了一個缺口。馬塞納率領四個步兵師和兩個騎兵師經過艱苦行軍終於按拿破崙的命令在弗賴辛和莫斯堡之間完成了集結。
4月21日一整天,查理大公對在雷根斯堡和埃克繆爾(位於雷根斯堡以南16英里處的格羅斯-拉貝河谷)之間的達武和勒費弗爾發起了強大的攻勢。在叢林密佈的河谷之中,奧軍的攻勢失去了內聚力,只能零星地逐次投入兵力,而法軍和巴伐利亞軍,儘管在數量上遠居劣勢,卻不僅守住了陣地,而且還能適時反擊,逐退敵軍。
拿破崙仍以為伊薩爾河谷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他將拉納軍和勒費弗爾軍的一部分南調蘭茨胡特以加強其右翼。到黃昏時分,這支兵力會同馬塞納從莫斯堡開進的兵力終於將席勒軍逐出了蘭茨胡特。貝西埃爾率兩個騎兵師乘勝追擊,把奧軍一直追到東南的蓋森豪森。
拿破崙本人騎馬行軍二十五英里於4月21日下午7時抵達蘭茨胡特。直到這時,他才意識到,把席勒軍往南逐過因河恰恰放過了在雷根斯堡地區殲滅查理大公的奧軍主力這個主要目標。次日凌晨2時,他收到了達武的報告説他正受到奧軍三個軍的重壓而且缺乏彈藥。拿破崙當即決定馳援達武。凌晨三時,他向貝爾蒂埃口授了下述命令:
命令符雷德將軍率所屬師支援貝西埃爾元帥自蓋森豪森出擊,將敵一舉逐過因河。巴代利亞師則於上午4時出發。
命令利沃裏公爵(馬塞納)將其三個師連同火炮和埃斯佩恩的騎兵師調集到蘭茨胡特和埃爾哥丁(蘭茨胡特東北四英里處)之間。其先頭師應沿伊薩爾河左岸成縱隊隊形,並準備在上午6時出動。利沃裏公爵應率其三個師兵力向埃克繆爾開進,幷包圍敵軍。朕將與他一道前進。
同時,他還命令烏迪諾率兩師生力軍北進以增援達武。隨後,他派其副官之一勒布倫將軍給達武送去了這樣一封信:
現在是凌晨4時,我想立即出發並於中午時分趕到埃克繆爾,以便能在下午3時對敵發起猛烈攻擊。我將隨帶四萬人。……我下決心在今天或最遲在明天消滅查理大公的奧軍。此信同時致但澤公爵(勒費弗爾),請傳他一閲。
埃克繆爾(這是法軍的叫法)是一個小村,位於格羅斯-拉貝河的左岸,在雷根斯堡以南16英里,蘭茨胡特以北按道路計25英里。拿破崙從達武的報告中得知查理大公的左翼就在該村,而且在他騎馬與馬塞納和拉納一同帶領部隊北進時,他可以聽到達武抵抗六萬六千名奧軍進攻的槍炮聲。下午2時,拿破崙的先頭部隊進入格羅斯-拉貝河谷,抵達埃克繆爾並向查理大公的左翼進攻。與此同時,達武和勒費弗爾也向東發起反擊。奧軍全線均遭卷擊,夜幕降臨時,奧軍朝雷根斯堡的多瑙河大橋潰逃。拉納率兩個騎兵師在月光下乘勝追擊,一直追到橋頭堡。
法軍步兵由於長途行軍早已疲憊不堪,因而未能勇猛追擊。到次日時,查理大公已將主力撤到了多瑙河左岸(即北岸),席勒軍三萬人在蘭茨胡特敗北後,也撤過了因河並沿多瑙河南岸的維也納大路退卻。查理大公留下一支強大的後衞部隊據守雷根斯堡的橋頭陣地,然後便向東北朝波希米亞山區退去。
4月23日,拉納率強擊隊用雲梯攻上雷根斯堡城牆,佔領了該城。拿破崙在觀看拉納的壯舉時,在一個觀察哨被一顆乏彈擊穿靴子。創傷疼痛難忍。這是他在土倫戰役中被英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名士兵刺中大腿以來頭一次在戰鬥中負傷。
拿破崙沒有達到其主要目標,即消滅奧軍並切斷其通往維也納的退路。然而,繼4月20日、21日、22日和23日四天艱苦行軍和作戰後,他還是取得了實質性的成功,象“阿本斯貝格”、“蘭茨胡特”、“埃克繆爾”和“雷根斯堡”這些勝利,後來都分別記錄在巴黎凱旋門上。他已將奧軍劈為兩半,奧軍由多瑙河南岸通往維也納的捷徑現在只由席勒指揮的較少的那一半兵力掩護。拿破崙僅傷亡了五千二百人,卻使敵軍遭到了六千人和十六門火炮的損失。“埃克繆爾之戰”不象奧斯特里茨之戰那樣是事先精心謀劃的戰略行動,而完全是危急關頭臨機應變的產物。他的部隊當時已被敵人衝散且毫無準備,這是由於貝爾蒂埃未能實現集中造成的,當然他本人對此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在這種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他反應迅速,行動堅定,不僅扭轉了形勢而且轉敗為勝,這正是其傑出的軍事天才的一個鮮明例證。
拿破崙迅速地重新組織力量向維也納進軍,因為他急於搶在查理大公之前趕到那裏。多瑙河南岸的主要道路在奧地利邊境帕紹要塞處穿越因河,再往東去六十英里便在林茨以南較易防守的艾貝爾斯貝格大橋越過特勞恩河。從艾貝爾斯貝格過去,維也納僅一百一十英里之遙,中途幾乎沒有天然障礙需要跨越。馬塞納奉命指揮前衞,對席勒軍窮追猛打,拉納隨後跟進,達武則奉命在帕紹守衞交通線直至貝爾納多特率薩克森軍從南面的德累斯頓前來接替。勒費弗爾奉命向南經庫夫施泰因隘道至因斯布魯克以充當右側衞,並鎮壓在蒂羅爾出現的任何反抗。歐仁親王在威尼西亞正與約翰大公指揮的一個奧地利軍交戰。
馬塞納4月27日於帕紹強渡因河時沒有遇到任何困難。但5月2日他在艾貝爾斯貝格強渡特勞恩河時,卻遭到席勒後衞的頑強抵抗。該河在此流經一狹窄的峽谷,峽谷之上有一座長二百碼的木橋。奧軍密集的炮火可以縱射該橋。拿破崙曾命令馬塞納不惜一切代價向前推進,而這位元帥也幾乎不折不扣地照命令行事,結果導致一場血戰。在這場血戰中,法軍傷亡五千人,而奧軍傷亡則在六千人以上,後者還被迫放棄了陣地。拿破崙在戰鬥結束之前趕到了戰場,但他並沒有試圖用拉納軍迂迴敵人側翼。在匆忙之時,他對於戰鬥導致的傷亡一向不屑一顧,更何況此刻他急於搶在查理大公之前到達維也納。
席勒在艾貝斯貝格阻滯馬塞納之後在茅特豪森渡過了多瑙河,並在維也納以北與查理大公的軍隊會合。馬塞納繼續前進,沿途幾乎沒有遇到抵抗。他於5月7日抵達阿姆施特滕,5月11日佔領維也納西郊。奧軍守衞部隊,在二十六歲的馬克西米連大公的指揮下在內城進行了一番象徵性的抵抗。拿破崙在市中心西南三英里的肖恩布魯恩宮建立了大本營,5月12日下令炮轟內城。經過四小時的炮擊,這個奧地利首都便投降了,法軍遂於5月13日上午正式佔領了該城,正好是在奧軍入侵巴伐利亞一月之後。這是拿破崙在四年之內第二次佔領奧地利首都。他向三十萬居民發佈告示説:
良民我將提供特別保護,但對於騷亂不法分子我將嚴懲不貸。
拿破崙此時才發現自己對於敵軍的行蹤茫然無知,而且更使他惱火的是其參謀機構對他正與之作戰的這個國家也未提供任何情報。他在寫信給巴黎的陸軍大臣克拉爾克將軍的信中,憤慨地説:
你竟然未曾向我提供絲毫關於尼科爾斯堡和奧斯特里茨地區及維也納附近的地圖或地形報告,對此我極為不滿。在我現有的地形資料中怎麼也找不到我曾親自命令你們蒐集的那些情報。你只給我送來了一些有關因河的偵察報告,可這些東西對我早已無用了。你們按某些荒謬的規定只給我送正式抄本,而正式抄本費時費事,那些地圖也未及時送達,不掌握關鍵性的情報,我只能受人擺佈,……作戰部門如果不能給指揮官們提供作戰所必需的偵察報告,要它還有何用?馬上傳達我的命令在二十四小時內把有關摩拉維亞、波希米亞、匈牙利和奧地利的所有地圖、計劃、偵察報告和各種記錄的原件都給我送來,我不要抄件。
拿破崙一向厭惡繁文縟節和辦事拖拉。
在奧皇逃往波希米亞以及查理大公的軍隊也在多瑙河北岸銷聲匿跡之後,拿破崙現在的問題是促成第二次奧斯特里茨會戰,一勞永逸地粉碎奧地利的軍事力量。其第一步便是要在黑森林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冰雪消融,河水氾濫之際,把全軍送過多瑙河,然而此時奧軍已破壞了河上的一切橋樑。5月11日,貝爾蒂埃給炮兵司令桑給斯 [ 注:在法軍中,當時所有的架橋作業都由炮兵承擔,桑給斯將軍(1761-1810)比拿破崙早五年在炮兵任職,他曾在拿破崙指揮下在意大利服過役,1799年在圍攻阿克時戰功卓著,1809年6月健康狀況惡化,一年之後病逝。 ] 發出了下述指示:
將軍,皇帝的意圖是明天或後天在多瑙河上架橋。因此,您務必通知舟橋部隊盡一切可能蒐集船隻、繩纜和錨鏈。皇上希望將橋架在普雷斯堡(今捷克的布拉迪斯拉法)和維也納之間。據信,多瑙河在菲什恰門德處(維也納下游十八英里)是無島嶼的單水道。因此,您要派一名軍官到該地去現場勘察或其它您認為適當的地方勘察。您派遣的軍官應向利沃裏公爵(馬塞納)報告,公爵的司令部設在通往普雷斯堡公路上的錫默林。所派軍官可以請求派一支強大的騎兵護衞隊掩護其偵察行動。
拿破崙指派馬塞納負責整個架橋行動。
但是,在洪水氾濫期試圖將全軍都送過多瑙河以追殲十萬行蹤不明的敵軍,拿破崙此舉的確是人們可以想見的最危險的軍事行動。他一向是個大膽的賭徒,迄今為止在孤注一擲的戰爭賭博中他還一直是個贏家。在與博利厄、柯里、維爾姆澤、阿爾文齊、梅拉斯和麥克等一連串奧軍將領較量時,他都大事訛詐,以求一逞。而現在他又只帶十萬人過河去追殲查理大公。
多瑙河在維也納和普雷斯堡之間這段長四十英里的河道,在洪水氾濫的春季特別容易成為一種十分可怕的軍事障礙。上一個世紀時,它還不斷得到普遍的防護疏浚,但到1809年時,這段河道卻變得蜿蜒曲折並被大小島嶼分割成無數條航道。雖然航道多就要額外多架設些橋樑,但作為補償每座橋的長度和河水的流速也相應減下來了。拿破崙在接到偵察報告後決定將橋址選在凱澤埃伯斯多夫村對面,該村位於多瑙河右岸(即南岸),維也納下游六英里處。多瑙河在此被一個地勢低窪的江心島洛鮑分成兩大航道。主航道(即南邊航道)寬720碼,當中有一個沙質小島可為架橋作業提供便利。洛鮑島有三英里長,二英里寬,這就為大部隊集結提供了充裕的場地。此外,還有一條寬僅140碼的側航道,其流速比主航道慢得多。
馬塞納的炮兵和工兵開始爭分奪秒地進行架橋作業。他們從維也納弄來木料、繩纜和船隻,很快就把一座浮橋從多瑙河右岸架到了洛鮑島。由於缺乏浮舟、錨鏈,他們便將炮彈箱系在纜索上沉入河中。主航道上的第一座浮橋於5月19日建成。拿破崙也於當天下午到達凱澤埃伯斯多夫。20日拂曉,馬塞納四個師中的第一批一個師過橋抵達該島。隨後過橋的是四個輕騎兵師和馬塞納的另一個步兵師。在另一條側航道上,法軍用虜獲的奧軍浮船也架起了浮橋。馬塞納進而佔領了離多瑙河左岸(即北岸)兩英里的兩個內陸村莊阿斯佩恩和艾斯林。
至此,法軍僅遭到奧軍警戒部隊的輕微抵抗。其實,這正是查理大公設的圈套。查理大公已將軍隊集中在多瑙河北岸的平原上,而將右翼置於河邊的阿斯佩恩村。他的企圖是先讓法軍渡向北岸,然後乘其半渡之際,將他們一舉趕下水去。他的陷阱佈置得很好,法軍果然中計。
5月21日拂曉,馬塞納的四個師和拉薩爾的兩個騎兵師已在對岸艾斯林和阿斯佩恩之間展開,拿破崙本人也從洛鮑島過了河。下午約近2時,查理大公發起進攻,把法軍趕出了阿斯佩恩。拉薩爾的騎兵進行反擊,整個下午雙方都為這兩個村莊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隨之,拿破崙的軍事行動遭到自然災害的打擊。由於洪水驟至,河面陡漲四英尺,把主橋的一些錨鏈扯斷,浮舟被洪水捲走。孤立在對岸的三萬法軍既得不到生力軍增援又得不到彈藥補充。而奧軍在查理大公的親自率領下仍在不停頓地進攻。法軍經過拼死努力一直到午夜才將舟橋修復。
拿破崙並未被這一災難嚇倒,他決定次日繼續爭奪。他命令貝西埃爾指揮全部騎兵,並以拉納軍和近衞軍增援橋頭陣地。拿破崙還差人去召喚達武軍,該軍當時正在監視維也納上游的多瑙河渡口。但不等達武軍到來,災難又接踵而至。奧軍從上游放下了滿載着石頭和熊熊燃燒的木材的火船,火船直衝主橋,將主橋再次毀壞。左岸的部隊此時已完全精疲力竭而且彈藥也快耗盡。22日下午2時,拿破崙命令左岸的部隊全部撤到島上,由馬塞納擔任後衞部隊的指揮。撤退一直到夜幕降臨還在進行,就在這次撤退中,拉納受致命傷。
下午7時,拿破崙在島上與元帥們舉行了一次軍事會議。貝爾蒂埃主張放棄進攻,但拿破崙卻決定在洛鮑島上掘壕據守以待水勢減退後用新增援的部隊再作一次進攻嘗試。至此,交戰雙方都損失慘重:法軍傷亡更大一些,它被迫丟棄了大部分傷員,損失人數已逾四萬四千人;奧軍傷亡共二萬三千人。這是拿破崙平生所曾遭受過的第一次真正的失敗,此外他還失去了一個最英勇善戰的元帥。
不過,他仍佔據着他稱之為“拿破崙島”的洛鮑島,作為他第二次進攻的起跳板。他把馬塞納軍留下據守該島並積極準備進行更大規模的渡河作戰。他將自己的大本營撤至埃伯斯多夫,而讓人在島上修建了一座以樹林作掩蔽的高高的瞭望塔,這樣他就可以由此觀察到河岸。在馬塞納的陪同下,他對該段河川作了一次徹底的偵察,為了不致引起奧軍前哨的注意,兩人還特意扮成士官模樣,經過這番偵察,他決定在上次架設浮橋的地方從島的北端向艾斯林和阿斯佩恩實施佯渡以迷惑敵人,而將實際渡河點選定在洛鮑以東的一個小島上(他稱之亞歷山大島),該島位於下游,離原渡河點約三英里。從該島,他將把在上游準備好的浮橋於渡河的前夜架至左航道對岸。同時,在右航道對着埃伯斯多夫以粗大的木料架設一座有三排橋樁的木橋。由於主航道那一段深達25英尺,所以打樁頗費功夫。為了保護該橋,特意在上游修建了一座堅固的水柵。
在為渡河作了這些周密的準備之後,拿破崙遂將大本營遷至肖恩布魯恩宮,並着手整編軍隊。在戰鬥中遭受重創的各軍由於獲得了來自法國本土的增援又都恢復了元氣。歐仁王子率意大利軍團在把約翰大公的奧軍逐入匈牙利後,已奉召趕到維也納,同時馬爾蒙軍也從達爾馬提亞被召了回來。由於拉納在5月31日因重傷身亡,烏迪諾奉命接任第二軍軍長。在獲得這些部隊的補充增援之後,拿破崙到7月4日的預定渡河日時已成功地集結了一支擁有25個步兵師,10個騎兵師和544門大炮的打擊力量。其編成如下:
近衞軍(瓦爾特):11,000;
第四軍(馬塞納):30,000;
第二軍(烏迪諾):24,000;
第三軍(達武):35,000;
第九軍(貝爾納多特):18,000;
歐仁王子所率部隊:31,000;
馬爾蒙軍:10,000;
騎兵軍(貝西埃爾):9,000;
巴伐利亞師(符雷德):7,000;
共計:175,000;
此外,他還有勒費弗爾的第七軍和旺達姆的第八軍作側衞,駐守維也納和保衞交通線。

第二次多瑙河谷戰役戰役尾聲

整個六月份拿破崙都極為密切地關注着為其偉大的軍事行動所作的一切準備工作。6月13日,他給工兵主任貝特朗將軍寫信説:
在召見了那位主持島上工作的軍官時,我發現他是一個可憐的傢伙,他既無這些島嶼的地圖又無平面圖。他之所以令人同情是因為每個步兵軍官都有地圖。看來工兵勤務執行得並不好。負責維也納城郊防禦工程的工兵上校應該備有所有這些島嶼的平面圖,應該通過勘察不斷修訂。應該尾隨敵人運動,每天報告,在拂曉時還要對每個要點抵近偵察。但是你的工兵軍官卻不是這樣,他們什麼都沒看,也什麼都沒做。
他對馬爾蒙軍從達爾馬提亞經盧布爾雅那和格拉茨慢吞吞地開往維也納與他會合也十分生氣。他於6月28日給馬爾蒙寫信説:
你直到27日還未到達格拉茨,你犯下一個將軍可能犯的最大的軍事錯誤。你本應於23日子夜抵達那裏。……你擁有我軍最精鋭的部隊,我要你來此參戰,而你卻遲到數天之久。與你現有狀況相比,戰爭似乎要求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和機動性。
6月30日傍晚,拿破崙用馬塞納軍的一個師在阿斯佩恩以南的舊橋址發動佯攻。令拿破崙驚詫的奧軍實際上未作抵抗,結果馬塞納得以將奧軍前哨逐回阿斯佩恩並架起了一座架柱橋。事實上,這正是在按查理大公的作戰計劃行事。查理大公已將其十三萬人和四百門炮的兵力部署了一個長12英里凹入的半圓形陣地。其右翼以多瑙河畔的阿斯佩恩為依託,由三個軍組成,據守佈雷滕利-聚森布侖-亞德克拉-多伊茨-瓦格拉姆一線;其左翼也由三個軍構成,從多伊茨-瓦格拉姆沿魯斯巴赫河左岸一直延伸到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查理大公想把拿破崙全軍都誘入這個圈套之內。為此,他還命令其弟約翰大公在普雷斯堡的那個軍(有14,000人,相距有三天的行程)向西移動,封閉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以南的缺口,從而對法軍完成合圍之勢。這的確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作戰方案,而且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業已證明是成功的。
拿破崙對查理大公的作戰計劃和兵力部署一無所知,他自恃兵力強大,認為只要渡過多瑙河即可輕易取勝。7月2日,他發佈了渡河作戰令。7月4日黃昏,兩營輕步兵在炮火掩護下(左岸奧軍炮火被壓制)乘筏子從亞歷山大島出發渡過了左航道。在米爾勒騰和格羅斯恩澤斯多夫之間一個名為漢斯格蘭德的低窪淺灘建立了橋頭堡,爾後將浮橋架過對岸並予以緊固。全軍渡河作戰分為三波:
第一波(從右至左):達武,烏迪諾,馬塞納。
第二波(從右至左):歐仁王子,近衞軍,貝爾納多特,馬爾蒙和符雷德(巴伐利亞軍)。
第三波:貝西埃爾所率騎兵預備隊。
雷尼埃將軍率一個師步兵和113門火炮留守洛鮑島,以便萬一失利可掩護退卻。全軍從橋頭陣地依照上述戰鬥列展開並以馬塞納在阿斯佩恩的左翼側為樞軸向北迂迴。
這個精心擬定的計劃取得了完全成功。7月4日晚,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暴風雨分散了奧軍的注意力,加上查理大公的主力在北邊七英里遠的地方守候他們,所以法軍渡河時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法軍過河後即擊退了奧軍前衞按預定計劃向左實施大規模的迂迴運動。這是參謀作業的一個巨大成就,因為它僅在一夜之間就把十五萬大軍連同其戰馬,火炮和彈藥送過了歐洲最大的一條河流。不過,拿破崙還是責備了貝爾蒂埃,因為他下達的行軍表不準確,致使達武軍本該由右邊橋樑通過卻走了中間一座橋樑,這就使部隊的展開延誤了數小時。
在維也納和普雷斯堡之間的多瑙河北岸綿亙着一塊東西長四十英里,南北長二十英里名為馬爾赫費爾德的肥沃平原,其北部與摩拉維亞山地相連。馬爾赫河和多瑙河左岸一些支流從平原流過給以灌溉之利。在這些較大的支流中,有一條叫魯斯巴赫。查理大公的左翼部隊已沿該河左岸在多伊茨-瓦格拉姆和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之間長約四英里的地段掘壕據守,該翼包括羅森貝格、霍亨佐倫和貝爾加德三個軍。查理大公的右翼在多伊茨-瓦格拉姆處與其左翼結合,該翼先向西,逐漸折往西南,經阿德克拉村、蘇森布倫村、佈雷滕利村至阿斯佩恩村,構成一條長八英里以多瑙河為依託的弧形防線。這一翼由克里勞軍、柯羅華特軍和列支敦士登親王的部隊據守。克里勞是一天前剛接替席勒任軍長的。
頭天夜裏,雷電大作,驟雨傾盆,但到7月5日拂曉時,天卻開始放晴並轉熱了。法軍在下午3時完成了扇形接敵運動並抵近奧軍佈防的四面弧形陣地。但查理大公此時卻不急於交戰,因為其參戰各軍尚未完全展開,其弟約翰也相距甚遠,約翰如到達即可構成合圍。本來查理大公如果在拂曉時乘法軍半渡之際發起攻擊,他可能已將法軍徹底殲滅。
馬塞納軍的四個師在阿斯佩恩和阿德克拉之間構成整個法軍的左翼,從一開始他就與克里勞軍在阿斯佩恩附近展開了激戰。拿破崙直到下午6時才將其近衞軍和重騎兵預備隊集中到拉斯多夫附近其中心點的後方(位於多伊茨-瓦格拉姆以南4英里)。經過陣前偵察,他決定攻擊奧軍在水深流濁的魯斯巴赫河一線的左段。這次攻擊是由達武和烏迪諾從正面發起的,但到處受挫,傷亡慘重。一些指揮官由於很晚才接到命令,因此他們的進攻都是零星發起的,而奧軍則猛烈反擊。結果不但沒有攻下任何敵軍陣地,位於中部的貝爾納多特所指揮的薩克森軍反而被逐出了阿德克拉村,狼狽而回。由於夜幕降臨,拿破崙命令停止戰鬥,打算次日繼續進攻。
豈料7月6日清晨,查理大公竟率先發動進攻,這不禁使拿破崙大吃一驚。馬塞納的四個師在阿德克拉和阿斯佩恩之間長達7英里的正面上,被迫抵禦奧軍主力克裏勞軍和柯羅華特軍的衝擊。其右邊的薩克森軍再次被擊潰,而其左邊的布爾代師則被逐出阿斯佩恩村,其火炮也損失殆盡。形勢看起來十分危急,因為,如果奧軍沿多瑙河岸推進,法軍就會被切斷退路。面臨着這種危險,拿破崙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將其預備隊也調過河來支援其受威脅的左翼;要麼對奧軍的中路和左翼實施反擊。前一種方案困難在於距離太長,調動複雜,拿破崙遂決定打擊瓦格拉姆,因為這是奧軍左右翼的接合部和中心要點。與此同時,他還可以用右翼部隊席捲魯斯巴赫敵軍全線。
拿破崙要馬塞納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左翼,然後命令洛里斯託納和德魯奧把近衞軍的六十門火炮投入戰鬥,集中炮轟瓦格拉姆和阿德克拉之間的奧軍中心。經過長時間,大規模的炮擊之後,貝西埃爾率領重騎兵師向業已動搖的奧軍步兵衝去。接着,麥克唐納所率歐仁的二十營步兵以及隨後跟進的馬爾蒙和符雷德的部隊相繼突破了奧軍中部。同時,右翼的達武在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以南渡過魯斯巴赫河,席捲整個奧軍左翼之後也向瓦爾格拉姆合圍。戰鬥異常激烈,奧軍的抵抗十分英勇。但是,當查理大公在下午4時獲悉其弟約翰的部隊離戰場還有10英里遠時,他這才意識到其圍殲法軍的計劃已告失敗,同時感到即使把這場屠殺繼續下去也於事無補,遂命令部隊脱離戰鬥向北撤入摩拉維亞山區。
奧軍的撤退井然有序,僅丟下重傷員和一些被打壞的火炮。法軍精疲力竭無力追擊,拿破崙已經把所有預備隊都用光了。在近程炮戰中雙方都投入了四百門以上的大炮,因此傷亡慘重。法軍傷亡可能高達三萬餘人,奧軍也可能有二萬六千人。對於拿破崙而言,瓦格拉姆之戰雖不象弗裏德蘭之戰和奧斯特里茨之戰那樣可稱之為壓倒性的勝利,但結果證明它同樣是決定性的。查理大公的軍隊在夜間以數路縱隊向北撤退。法軍於次日才不緊不慢地追擊。7月10日,馬塞納在茲諾伊莫追上奧軍後衞,兩軍交手,馬塞納取勝。此後,奧皇感到自己的軍隊不能再承受更大損失,遂於11日派列支敦士登親王向拿破崙請求休戰,拿破崙欣然同意。他遠離法國本土,況且從西班牙傳來的消息也不容樂觀。戰爭行動雖已告終,但經過了三個月的艱苦談判,雙方才於10月14日在肖恩布魯恩宮最後簽訂了和平條約。
瓦格拉姆之戰後,拿破崙把失寵的貝爾納多特遣送回國,他對這位元帥指揮薩克森軍不力甚為不滿。麥克唐納、馬爾蒙和烏迪諾則分別授予元帥銜,達武晉封為埃克繆爾親王,馬塞納晉封為艾斯林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