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二條戰線

(名詞解釋)

鎖定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廣大愛國學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階層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美軍暴行,反對蔣介石政權的內戰、獨裁、賣國政策的愛國民主運動,相對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反對國民黨軍隊的軍事鬥爭戰線,故稱第二條戰線。
中文名
第二條戰線
戰線組成
愛國學生、工人、市民以及其他階層的人民
領導者
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先進愛國人士
目    標
反對美軍暴行,反對蔣介石政權的內戰、獨裁和賣國政策
歷史沿革
學生遊行 學生遊行
1947年5月30日,毛澤東在《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中》一文中指出:“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爭,這是第一條戰線。又出現了第二條戰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反動政府之間的尖鋭鬥爭。”(《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224~1225頁)全面內戰爆發後,國民黨在軍事上連遭失敗的同時,在經濟上、政治上的危機也日益加深。國民黨統治區內的經濟狀況急劇惡化,釀成了空前的經濟危機,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混亂和困苦,窮苦人民被推向飢餓和死亡的邊緣,迫使他們不得不為生存而進行鬥爭。為了適應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反抗鬥爭日益發展的形勢,中國共產黨加強了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1947年2月1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把國民黨統治區的人民鬥爭稱為“第二戰場”。2月28日,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方針和鬥爭策略的指示,要求國民黨統治區的黨組織應擴大宣傳,避免硬碰,爭取中間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力求從為生存而鬥爭的基礎上,建立反賣國、反內戰、反獨裁與反特務恐怖的廣大陣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國民黨統治區人民民主運動不斷高漲。1948年5月爆發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學生運動,席捲全國,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工人、農民、市民鬥爭的發展。這一年,在上海、天津、廣州、武漢等主要工業城市,有120萬工人蔘加反對內戰、反對美蔣暴行的罷工和示威遊行,罷工次數達3000多次。反對蔣介石暴政的農民武裝遍及國民黨統治區10多個省區,總數達數十萬人。還有38個城市發生大規模搶米風潮,參加的城市貧民達17萬人。國民黨統治區人民民主運動的發展,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廣泛、更加鞏固,使國民黨反動派完全陷入孤立的困境。國民黨統治區的第二條戰線,實質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生動實踐,充分發揮了多種力量相結合、多種鬥爭形式相結合的人民戰爭的威力,與人民解放軍的鬥爭緊密配合,把中國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加速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和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進程。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