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鎖定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又稱為丹吉爾危機,在丹吉爾發生,是因為摩洛哥作為殖民地之事而引起的國際危機。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於1905年3月31日訪問摩洛哥丹吉爾,引發這次危機。威廉表示支持摩洛哥獨立,公然挑戰法國在摩國的影響力。
中文名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別    名
丹吉爾危機
發起對象
歐洲列強
發生時間
1905年3月至1906年5月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背景介紹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於1905年3月31日訪問摩洛哥丹吉爾,引發這次危機。威廉表示支持摩洛哥獨立,公然挑戰法國在摩國的影響力。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4年,英國與法國達成摯誠協定。在該年,英國與西班牙承認法國在摩國的利益,令德國有感利益受損,故此以外交途徑挑戰法國。於是,威廉二世想邀請歐洲各國舉行會議,企圖借挑釁與測試三國協約的實力。德皇的言論令法國民眾普遍震怒。在得到英國的支持下,法國外長泰奧菲爾·德爾卡塞提倡在摩洛哥設立一個保護國,並促請法國政府採取強硬立場;但法國恐怕德國會開戰,所以反對他、迫使他下台。危機在6月達到高峯:德爾卡塞下台後,由温和派法國總理莫里斯·魯維埃兼任外長。7月時,德國也已受到孤立,所以法國同意以和平方法解決問題。然而,法德仍然劍拔弩張——德國在12月調動後備軍隊,而法國更在1906年1月派兵到與德國接壤的邊境。
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由1906年1月16日至4月7日在西班牙舉行,以解決上述糾紛。在十三個與會國當中,只有奧匈帝國支持德國;法國就得到英國、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與美國支持。最後,德國在5月31日接受一項協定:法國撤回部分對摩洛哥實施的管制,但依然控制部分重要地方,以及與西班牙保持對摩國的警察控制權。
雖然會議暫時解決了摩洛哥問題,然則德國的不滿引起了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結果,德國的孤立令德國追求更具野心的外交政策。
這次危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其中一次戰前危機,嚴重惡化強國之間的關係。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相關資料

簡介
摩洛哥危機(Moroccan crises )指的是20世紀初期,法、德兩國為爭奪摩洛哥所引起的戰爭危機。
摩洛哥北臨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爾扼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户直布羅陀海峽,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成為歐洲列強爭奪的要地。進入20世紀以來,法國迅速向摩洛哥擴張勢力,大肆進行經濟滲透,控制摩洛哥財政,並同西班牙劃分在摩洛哥的勢力範圍,與德國發生衝突,導致兩次國際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1906)
1904年4月英法簽訂協定(見三國協約),法國承諾不干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則承認摩洛哥是法國的勢力範圍。但這侵犯了德國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
威廉二世抵達丹吉爾港 威廉二世抵達丹吉爾港
1905年 2月,法國要求摩洛哥蘇丹在法國監督下進行“改革”,企圖使摩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德國立即進行抗衡,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城市丹吉爾,宣稱德國要維護摩洛哥的獨立,列強在摩洛哥的地位絕對平等。接着德國宰相B.H.M.K.von 比洛向參加1880年《馬德里條約》的所有國家建議,把摩洛哥問題提交國際會議討論。
馬德里條約》規定,所有外國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權利和其他權利均應一律平等。德國給法國的照會以戰爭相威脅,法國外長T.德爾卡塞採取強硬態度,並得到英國的支持。局勢頓形緊張。6月6日,法國內閣會議發生激烈爭論,德爾卡塞被迫辭職,總理M.魯維埃兼任外長,同德國繼續談判。7月8日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召開《馬德里條約》參加國的國際會議討論摩洛哥問題,即1906年 1月召開的阿爾赫西拉斯會議。
由於英、俄支持法國,會議結束時簽訂了有利於法國的條約。承認摩洛哥獨立,但又承認法國和西班牙對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權。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
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後,法國加緊了對摩洛哥的控制。
1907年3月,法國佔領東摩洛哥的烏季達;5月又在卡薩布蘭卡強行登陸。
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蘇丹和法國侵略者的人民起義。5月,法國乘機以保護僑民為由,佔領非斯及其他城市。同月,德國向法國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屬非洲殖民地給德國作為補償。7月1日,又藉口保護德國商人的生命財產,派遣炮艦“豹”號開往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爾。史家稱這次戰爭危機為“豹的跳躍”。
德國的行動震驚了世界。英國認為德國軍艦停泊在阿加迪爾是對英國海上霸權的威脅。
7月21日,英財政大臣D.勞合·喬治發表了暗示英國不惜因摩洛哥問題與德國一戰的演説,並進行相應的海軍作戰動員。面對英國的強硬態度,同時又適值國內發生金融危機,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就較小規模的補償問題進行談判。11月4日,法、德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受法國保護,法國則給予德國一部分法屬剛果領土作為補償。
1912年3月法、摩簽訂《非斯條約》使摩洛哥淪為法國的被保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