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岛链

位于西太平洋的链形岛屿带
收藏
0有用+1
0
第一岛链(First Island Chain)是位于西太平洋,北起自位于西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群岛。 [4] [8]第一岛链群岛由14个较大岛屿和众多小岛、礁岩组成,长约1700千米。群岛中有多条沟通太平洋和白令海的通道。 [8]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与军事上的意图。 [4]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提出并实施了对亚洲大陆国家特别是中国形成围堵、威慑之势的“岛链”战略。这一战略由三条岛链构成。 [8]中国被“第一岛链”包围,无法走向大洋。 [14]1976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252潜艇率先穿越“第一岛链”。 [19]1980年,中国军队穿过岛链,首次亮相太平洋。 [19]2013年,中国7艘主力战舰组成的海军编队穿越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与俄罗斯舰队进海上联合军演,军演结束后中国战舰通过宗谷海峡突破第一岛链。 [24]2025年6月,中国两支航母编队首次同时在第一岛链外演训。 [22]随着近年来中国军队综合实力的不断增长,“第一岛链”已经名存实亡,为此美军更加看重“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的战略枢纽作用,将“去中心化”思想引入作战体系布局。 [23]
美国在不少岛上建有海军基地、海军航空站、预警雷达站及地下核试验场等。 [8]“岛链”,用途是围堵亚洲大陆,对亚洲大陆各国形成威慑之势。中国通往西太平洋的国际航道有大隅海峡、吐噶喇海峡、奄美海峡、宫古海峡(最宽)、石垣水道、与那国海峡、宗谷海峡等,以及巴士海峡、菲律宾南部海峡群等在第一岛链之内。 [9] [15] [27]
中文名
第一岛链
外文名
First Island Chain
位    置
西太平洋,花彩列岛的北部和中部 [4] [8]
特    点
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与军事上的意图。 [4]
主要群岛
北起自位于西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群岛 [4] [8]
主要海峡
大隅海峡、吐噶喇海峡、奄美海峡、宫古海峡(最宽)、石垣水道、与那国海峡、宗谷海峡等,以及巴士海峡、菲律宾南部海峡群等 [9] [15] [27]
海洋长度
约6400km [7]
包围圈面积
约87万km² [7]
地理坐标
120°E-150°E,5°N-35°N [6]
所属大洲
亚洲 [4] [8]
气候类型
副热带高压气候带 [32]

历史起源

播报
编辑
岛链是指链状分布的岛屿,特指位于东亚大陆外的链状分布的群岛与岛屿。岛链是由美国前国务卿J.F.杜勒斯1951年在朝鲜战争时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与军事上的意图。 [4]
美苏冷战期间第一岛链的北部主要用来封锁苏联海军舰队由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进入太平洋。位于第一岛链中部的中国台湾岛地处东海与南海要道,同时台湾岛也是连通“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通向太平洋远洋的便捷航路,战略地位十分特殊。第二岛链,北起千岛群岛南部,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岛(亦称硫黄列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帕劳群岛,延至哈马黑拉岛,第二岛链是阻止自东亚大陆边缘国家海军进入太平洋的第二道屏障,其中心为关岛。第三岛链,主要以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为主。 [4]

自然地理

播报
编辑

位置境域

第一岛链
第一岛链北起阿留申群岛,往南依次分别是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第二岛链北起日本的小笠原群岛,往南依次分别是火山列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第一、二岛链之间的海区(120°E-150°E,5°N-35°N)是中国突破第一岛链以后进行海上活动的重要区域。 [6]

板块地带

在板块构造位置上,第一和第二岛链均属板块边缘的沟(海沟)弧(岛弧)盆(海盆)体系,位于板块边缘的俯冲带,构造活动频繁且复杂。 [4]
第一岛链,北部的阿留申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白令-育空板块边界,属阿留申海沟-阿留申群岛弧和白令海盆体系;千岛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鄂霍次克板块边界,属千岛海沟——千岛岛弧和鄂霍次克海盆体系;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国台湾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位于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边界,发育南海海槽、琉球海沟、马尼拉海沟、菲律宾海沟和爪哇海沟,与海沟平行的岛弧有日本岛弧、琉球岛弧和菲律宾群岛弧,海盆则有日本海、东海和南海。沿着南海海槽、琉球海沟和马尼拉海沟。菲律宾板块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 [4]

气候

第一岛链主要位于西太平洋, [4] [8] 处于副热带高压气候带是影响东亚季风区气候异常的重要环流系统之一。 [32]

地理态势

播报
编辑
“‘岛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西太平洋海域中排列相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岛群地理位置而提出的概念。直至当今,美国的第一、第二、第三“岛链”进一步强化,各岛链上的基地体系更加配置有序,以日本、韩国以及冲绳与关岛等诸多军事基地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锁链,几乎扼守全球海洋战略咽喉通道。 [5]

岛链包围

与中国沿太平洋漫长的海岸平行,有一条北起自位于西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朝鲜半岛,经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及中国的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新月形岛链,横锁在中国万里海疆的边缘。 [5] [8]
  • 千岛群岛
千岛群岛为俄罗斯在西太平洋北部的弧形岛群,位于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海道之间,西临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为鄂霍次克海的东南屏障,扼鄂霍次克与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全长1200千米,由两列大、小千岛群岛组成,中间有多条海峡。群岛中以择捉岛最大,面积3 139平方千米,有海湾10余处,均可停泊大型舰船。俄罗斯在几个岛分别建有机场或潜艇基地。 [8]
  • 日本群岛
日本群岛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及附近小岛组成。日本群岛西、北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同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临太平洋;扼控日本海与太平洋间的咽喉,战略地位重要。自东北向西南呈弧形延伸,外临深海沟。该群岛临太平洋一侧岸线曲折,多海湾和良港。沿日本海一侧,岸线平直,少良港。岛上山脉纵横,河谷交错,平原相间。 [8]
  • 琉球群岛
琉球群岛位于日本九州岛与中国台湾岛之间,东临太平洋,西濒东海。距中国大陆沿岸445~704千米,为扼控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战略要地。琉球群岛由大隅群岛、吐噶喇列岛、奄美群岛和冲绳群岛、先岛群岛等岛群组成,呈东北—西南弧状布列,蜿蜒1 000余千米,总面积4600平方千米。其中冲绳岛面积最大,为琉球群岛的主岛,面积1 176平方千米。该群岛各岛多珊瑚礁海岸,岸线曲折,多港湾,但大、中型港口较少。群岛中多海峡、水道,主要有大隅海峡和宫古海峡等,是联系东海与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道。 [8]
  • 中国台湾岛
中国台湾岛位于“第一岛链”的中央,是该“岛链”距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近的一环。其战略位置使得其可以有效地扼控东海与南海间的咽喉通道,掌控通往“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通向远洋的便捷之路。台湾岛就仿佛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在整个“第一岛链”中起着承上启下、中间枢纽的重要作用。 [8]
  • 菲律宾群岛
菲律宾群岛由7 100多个岛屿组成,南北排列,绵延1800余千米,面积约29.97万平方千米。该群岛北隔巴士海峡与台湾岛遥对,西濒南海,与东沙、中沙、南沙群岛隔海相望,西南和南隔苏禄海、苏拉威西海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相对,东临太平洋。该群岛扼东亚和南亚间海、空交通要道,其中巴士海峡为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8]
  • 印度尼西亚群岛
印度尼西亚群岛由大小约三千多个岛屿组成,海岸线长约3.5万千米,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该群岛跨赤道两侧,地处亚洲大陆与大洋洲之间,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扼两洋交通要冲。群岛内海域、海峡和岛屿相间,群岛间的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均为海上咽喉要道。 [8]

海峡控制

第一岛链
“岛链”,用途是围堵亚洲大陆,对亚洲大陆各国形成威慑之势。美国著名军事家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甚至把第一岛链称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因为该岛链仅距中国内地160公里从这里能够向整个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投射力量。中国通往西太平洋的国际航道有大隅海峡、吐噶喇海峡、奄美海峡、宫古海峡(最宽)、石垣水道(石垣海峡)与那国海峡、宗谷海峡等,以及巴士海峡、菲北海峡群,菲律宾南部海峡群等都在第一岛链之内。 [9] [15] [27]
  • 大隅海峡
大隅海峡位于日本九州岛以南,是连接太平洋和东海的海上要道,也是司令部设在日本横须贺的美国海军第7舰队的常用航道。大隅海峡宽度不足24海里,按照国际惯例可以被划归为领海,但日本为了美军行动方便,将包括大隅海峡在内的五处海峡做了领海宽度为3海里的特殊规定,海峡中央区域为公海。 [16]
大隅海峡为东海、黄海沿岸港口与日本东岸港口间的海上捷径。日本“领海法”规定的4个特定海域之一,领海宽3n mile,中央为国际航道,宜于各类舰船通航和潜艇水下航行。 [13]
该海峡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长约 24km,宽约33km,最窄处位于竹岛与大隅半岛的佐多之间,宽约 28km。一般水深 80~150m。多泥、沙、贝、珊瑚底。除沿岸有礁石外;无碍航物。海峡北岸界于大隅半岛东南岸佐多岬至火崎之间,多300~600m高的丘陵,一些多树木的山地迫近海岸,除部分沙质岸外,海岸峻峭,沿岸陡深。海峡南岸为大隅群岛的东部诸岛岛岸险峻。沿岸助航标志明显,利于各类舰船昼夜通航。 [13]
该海峡是东海与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有多条国际航线经过,亦为美国第7舰队的常用航道火崎与海峡南岸种子岛北端的连线为东海与太平洋的分界线。种子岛南端附近设有日本宇宙飞行试验中心。沿岸多港湾,主要港口有喜入、鹿儿岛、屋、大泊、宫崎、硫黄岛、西之表、岛间、一凑等,其中海峡北岸鹿儿岛湾内的鹿儿岛港扼海峡西南口,可靠泊万吨级舰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鹿儿岛港与鹿儿岛湾东岸的鹿屋港曾为日本海军舰船驻泊地。海峡南岸的西之表港、一凑港可靠泊 5000t 级以下舰船。 [13]
  • 吐噶喇海峡
吐噶喇海峡(Tokara Strait)位于琉球岛链北端,介于日本九州岛和奄美大岛之间。海峡宽约290千米,平均水深634米,最大水深达1077米。吐噶喇海峡连接东海与太平洋,其在东海与太平洋的水交换中具有重要作用。黑潮携带着热带太平洋高盐暖水流经中国台湾以东,进入东海,穿越吐噶喇海峡,汇入北太平洋。吐噶喇海峡黑潮对北太平洋物质、水循环以及气候变化具有深远影响。 [17]
  • 宫古海峡
位于琉球群岛的主岛冲绳岛和宫古岛之间的宫古海峡,宽约140 海里。宫古海峡的近岸海域属于日本的领海,其余海域是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27]
  • 宗谷海峡
宗谷海峡——又称拉彼鲁兹海峡,位于日本北海道和俄罗斯库页岛之间,扼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要冲,是日本通向太平洋的北方出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9]1787年法国探险家拉彼鲁兹曾穿越海峡,因此又称拉彼鲁兹海峡。海峡大体呈东西向,长约42千米,最窄处为北海道岛北端的宗谷岬至萨哈林岛南端的克里利昂角之间,宽约43千米,一般水深30~70米,最深处达118米。 [12]
宗谷海峡北岸地势陡峻,南岸地势低平,岸线平直,宗谷湾的稚内港是不冻良港,可停泊巨型轮船和舰艇。该海峡是日本和俄罗斯之间交通运输最短的航道。 [9]
宗谷海峡犹如日本海的“北大门”,扼守日本经济“命脉”。日本的工业和经济区集中在靠近北太平洋一侧,作为日本通向太平洋的北方出口,宗谷海峡牵动着日本敏感的神经。 [9]
  • 津轻海峡
津轻海峡位于日本本州岛与北海道岛之间沟通日本海与太平洋的重要航道。海峡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口在下北半岛尻屋崎与龟田半岛惠山岬之间;西南口在津轻半岛龙飞崎与松前半岛白神岬之间。东西长约130千米,南北宽20~50千米,中央水道一般深200米,最深处位于大间崎东,深449米。两侧为大陆架。从本州岛下北半岛北端的大间崎至北海道岛龟田半岛南端的汐首岬是海峡最窄处,宽约18.52千米。沿岸大部为丘陵地。岸线曲折多岬角和港湾。峡底地形复杂。底质以沙、砾、贝为主。 [10]
津轻海峡主要海湾有陆奧湾、三厩湾、木古内和函馆湾等。注入海峡的河流有大野川、知内川等。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春夏多东南风,冬季多西风和风暴。年平均气温约9℃。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春末和夏季常有雾,以6、7月最多。表层水温:夏季20℃,冬季7℃。为日本北部唯一不冻海峡。南北两岸是由第三纪岩石组成的平均海拔500米的丘陵。因地处温带与亚寒带气候的交界,这里成为一条生物地理的自然界线。这一界线最早为英国动物学家布拉奇斯顿发现,故命名为“布拉奇斯顿线”。 [10]
  • 朝鲜海峡
朝鲜海峡是北太平洋西缘沟通日本海与东海、黄海的水道。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九州岛、本州岛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00千米,宽约180千米,一般水深50~150米。韩国的济州岛、巨济岛,日本的对马岛、壹岐岛和福江岛等,是控制海峡的要地。对马岛将海峡分为西、东两条水道:西水道仍称朝鲜海峡,宽约46~67千米,平均水深约90米,最深228米;东水道宽约98千米,平均水深约50米,最深131米。位于东水道中部的壹岐岛又将该水道分为两部分:对马岛与壹岐岛之间的水域称对马海峡,宽约46千米;壹岐岛与九州岛之间的水域称壹岐水道。海峡两端开阔,航路畅通,向西南直抵东海;向西经济州海峡通黄海;向北出日本海,经宗谷海峡(拉彼鲁兹海峡)达鄂霍次克海;向东经关门海峡,出濑户内海入太平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多西北风和西风,夏季多西南风和南风。6~9月为雨季和台风季节,3~7月为雾季。平均气温:1月2℃,8月26℃。年平均降水量1400~2200毫米。表层水温:夏季20~25℃,冬季10~15℃。多半日潮,潮差从东北的0.5米向西南递增至3米。 [11]
海峡地当东亚海上交通要冲,为朝鲜半岛东西两岸海上联系的必经之路,历史上是俄国舰队南下太平洋的咽喉要道,也是日、朝、俄三国争战之地。 [11]

军事战略

播报
编辑

战略形成

从地缘战略视角,第一、第二岛链岛屿总计达12000余个岛屿,除中国的台湾岛之外,基本上是他国控制。这种地理区位,使中国海域处于半封闭的态势。面对国家安全与海洋权益,具体涉及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国防防御纵深的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诸多岛屿归属与海洋划界纠纷,大多发生在第一岛链内及其附近海域。 [5]
海上安全通行关系到中国海洋贸易、进口石油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所通过的诸多海峡水道,战略意义尤为重要。 [5]
中国周边岛链形地缘战略带正成为美国布局投子的主要区域,从国家安全和海军发展的角度上讲,岛链上设有大量军事基地,针对潜艇设置了水下、水面和空中立体监视网,中国海军舰艇驶出岛链进入大洋受到严密的监视。
美国意欲构筑一条以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一线基地为基轴,以日本、韩国、冲绳、关岛等基地和设施为核心的 “太平洋多重锁链”,来围堵中国和亚洲大陆,加速构建军事包围体系。 [5]
最初美国海军只在太平洋地区形成三大基地网雏形:第一线基地网分布在西太平洋和白令海地区;第二线基地网位于太平洋中、南部地区;第三线基地网位于美国西海岸至巴拿马运河一线,组成亚洲战场的后方基地网。由点到线构成了三道封锁链,即第一道防线是韩国、中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 [5]
美国出于亚太战略甚至全球战略的需要,部署一条所谓的 “太平洋锁链”,将太平洋上的基地链与印度洋上的基地链连在一起,构筑起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千米的超长防线。美国建立太平洋锁链所要围困的国家指向非常明显。 [5]
以日本诸岛为基干的第一岛链北半段基本覆盖了东亚沿海,控制着东亚、特别是东北亚的绝大多数出海通道。为此,美军加强同日本等国的合作,企图使这条岛链 “更加坚固”。第二岛链是遏控太平洋地区海运和空运的重要地带。 [5]
在第一岛链的封锁链条中,最为关键的是中国的台湾岛。它位于第一岛链的中间,具有极特殊的战略地位,控制了台湾岛就能有效地扼控东海与南海间的咽喉战略通道,也有了通往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远洋的便捷之路。 [5]
以关岛为中心的各个岛屿构成了亚太多军第二线基地的北翼。该岛地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的最南端,是美军前沿部署和支援基地的战略要地。第三岛链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指挥中枢和其本土西海岸支援前沿基地的中转站,美国将这线岛链作为主导亚太的大本营和大后方来大力经营。 [5]
西太平洋岛屿之间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海峡通道,多属于国际航道,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必经咽喉地带。有鉴于此,国际贸易总量的 95% 是由海上运输来承担的。中国的船队已经航行在全球每一条著名的水道中,因此无论是海上通道、对外贸易、海外市场、海洋产业,中国都必须有强有力的海上安全力量来保障。保护国家不断延伸的海外利益,期待着中国海军舰队能够浩浩荡荡地穿越岛链驶向大洋。 [5]
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根据世界能源机构预测,中国2020年进口石油将达到2.5亿吨,并且中国进口石油的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中国海上其他物资贸易,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海上运输的重要性。其中战略意义尤为重要的是位于第一岛链的朝鲜海峡、琉球诸水道、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 [5]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75%是跨越岛链从海上入侵的。第一岛链距离中国大陆海岸很近,最近处约200n mile,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 “突发” 事件,引向岛链。“岛链” 在其全球战略中的作用与地位更加凸显。对此,2003年,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学院的一份出版物中专门有一章表述了《岛链战略下的中国海军》,全面分析岛链对中国安全及海军建设的影响。 [5]
美军大力加强以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的建设。自琉球群岛向东达810~1080n mile,即由小笠原群岛、硫黄列岛、马里亚纳群岛等岛屿组成的 “第二岛链”。截至2013年,美军在关岛设有安德森空军基地、阿普拉海军基地等多个重要的海空基地。 [5]
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的纵深军事布局,有着极强的针对性。“C 形包围圈” 系指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在中国周边的 “C” 形战略布势,或有的称之为在中国周边所搞的 “新月形包围圈”。即从日本、韩国、琉球群岛、中国台湾岛、菲律宾、印尼、泰国、印度等到构筑起了对中国的 C 形包围态势。战时,在如此 “C” 形包围态势下,中国不可能从这些 “C 形包围圈” 的海上获得物质运输输入的通道。2009年底出版的《C 形包围》一书中,对此有翔实的表述。 [5]

军事装备

第一岛链是指北起花彩列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中国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xùn)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海洋长度约6400km,包围圈面积近87万km²。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布局,最早是为了围堵苏联战略核潜艇及其相应的海上力量。 [7]
在第一岛链中,美军的主要兵力驻扎在日本本土及琉球群岛,冲绳岛是其最大驻地,目前驻扎2万多人,同时还有美军唯一驻扎在海外的空军联队——第18空军联队。这支联队不仅装备有包括48架F-15战斗机在内的大批作战飞机和支援飞机,还拥有若干侦察机部队。 [7]

各国博弈

播报
编辑

美国遏制

“岛链”最初是冷战时期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的,即在太平洋海域的一些岛群部署军事力量,建设包围封锁苏联和中国的基地圈。而第一岛链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向西部署的最前沿,也是最为严密的一线。 [14]
以美西战争为标志,美国全面进入太平洋腹地的一百多年来,美国战略界对太平洋岛国的地缘价值已有稳固认知:太平洋岛国构成护持“美国湖”(American Lake)、阻遏欧亚大陆竞争对手的“岛链”。早在19 世纪末,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Alfred Mahan)就已经系统阐述了太平洋岛屿的地缘战略价值,认为“通过保有太平洋岛屿并将其建设为军事基地,不仅(美国)海军战斗力得以提升,而且机动性得以增强”,主张美国海军要控制从夏威夷群岛延伸到关岛的“海上领土之链”。这是美国“岛链战略”的思想源头之一。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则认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rimland)战略价值非凡,要防止其被欧亚大陆单一势力控制,因而美国要改变马汉式海权思维,转而在“边缘地带”建立影响力,为此需要在太平洋托管岛屿上建立海空军基地作为支撑。由此,强调制海权的“马汉传统”与强调“由海向陆”的“斯皮克曼传统”二者交替主导美国对太平洋岛国战略与政策。 [29]
二战结束后,以时任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提出构筑“太平洋战略防线”和“美国湖”为标志,美国“岛链战略”正式形成,此后美国的太平洋岛国政策呈现出两大鲜明特征。第一,护持霸权是美国对太平洋岛国政策一以贯之的行为逻辑,旨在以军事手段巩固和支撑“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阻遏拒止竞争对手进入太平洋腹地的“岛链战略”贯穿始终。第二,美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战略投入时强时弱,主要取决于该时期竞争对手威胁大小:当竞争威胁较小时,例如二战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倾向于“斯皮克曼传统”,将战略重心放在欧亚大陆,对岛国尤其是南太平洋岛国采取战略忽视,支持其盟友维持地区秩序;当竞争者(苏联或中国)威胁上升时,比如20 世纪80 年代“南太平洋冷战”高峰期以及近年来,美国重回“马汉传统”,重视太平洋岛国的制海权价值,通过加大对太平洋岛国的战略投入确保对“岛链”和地区秩序的控制。这是美国太平洋岛国战略的历史规律。
美国的太平洋岛国战略可以概括为“扩大的岛链战略”,主要体现在: [29-30]
第一,地域仍以“第二岛链”为基础,但扩大到“第二岛云”(The Second Islands Cloud)地带。与传统的“岛链战略”相比,近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这些“岛链”之于美国的角色从“大后方”变为“新前沿”。由此,近年来,美国学界出现“第二岛云”新概念,旨在扩大“第二岛链”战略纵深,对“第二岛链”形成网状的后方支撑。事实上,美国已经在进行网状化军事部署,突破狭义的“第二岛链”,分别沿帕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一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斐济一线打造“第二岛链”及以外的网状支撑体系,构筑“分布式战线”,特别是试图将美国在巴新的马努斯、密克联邦和帕劳三个海军基地对关岛构成网状支撑,并更强调攻防一体。 [29-30]
第二,场域虽仍以海军基地为基础,但已扩大到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等立体场域。在美国海洋战略出现“重返制海权”转向的背景下,美国全方位强化对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海洋安全介入,主要手段可概括为“三位一体、多维支撑”:海上军事部署、海上执法合作与海域态势感知构成“三位一体”,相互配合,意在维护前沿地带制海权;涉海舆论炒作、海洋安全机制和海洋治理合作构成多维支撑,意在争夺影响力。此外,“岛链战略”还向海底、空天、网络等立体场域全面扩展。 [29-30]
第三,对象仍以岛屿实体为基础,但扩大到抽象的地区秩序。太平洋岛国地区格局变化是美国出台对太平洋岛国整体战略的背景,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国影响力上升、太平洋岛国自主性提升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对地区秩序的控制力下降,冲击传统上以西方为中心的地区秩序。这加剧了美国的焦虑,刺激美国从幕后走到台前,加强对太平洋岛国的直接介入,试图维护以西方为中心的地区秩序。 [29-30]
第四,主体仍以美国及其盟伴为基础,但扩大到太平洋岛国。与传统的“岛链战略”主要依赖美国或其盟友军事力量、完全将太平洋岛屿当作客体不同,新的“扩大的岛链战略”重视与太平洋岛国的协作,试图以“伙伴关系”为名将更多太平洋岛国拉上美国战车。其中,巴新因其在“第二岛云”的地缘战略重要性尤为突出,成为美军“一体化威慑”在太平洋岛国的重要合作对象。此外,美国还拉拢斐济、瓦努阿图、汤加和所罗门群岛等岛国开展军事合作。 [29-30]
第五,手段仍以军事安全为基础,但扩大到“混合战略”(Hybrid Strategy)。美国有意识地在太平洋岛国实施“混合战略”,融合使用外交介入、信息传播、军事部署和基建外交等多领域手段,以“全政府方式”展开全方位对华竞争,扩大“岛链战略”的手段外延,增加“岛链战略”的多维性、融合性、对抗性和模糊性。 [29-30]
截至2023年6月,美军在第一岛链常态化部署的导弹较少,美军正在探索在第一岛链机动部署导弹的战术。2022年3月,美国陆军“爱国者”导弹系统借助两艘两栖气垫登陆艇从“阿什兰”号登陆舰上运上岛屿,演习的成功证明了美军在亚太地区快速部署“爱国者”导弹系统的能力。此外,为了提升打击能力,美军还计划在第一岛链机动部署中程导弹。2023年2月份,日本《产经新闻》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美国政府已经向日本提出,计划在日本部署中程导弹。日媒透露,美军最有可能在日本部署的中程导弹是一款代号“暗鹰”的高超音速武器。另一个选项是陆基版本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媒指出如果美军在日本部署射程超过2700公里的高超音速武器,其射程范围将覆盖中国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美日将第一岛链打造成“导弹链”的军事意图非常明显。 [31]

日本附庸

“第一岛链”,其核心是利用日本列岛构建起封锁苏联等国家的军事基地群,为此日本把70%以上军力部署在北海道、本州北部地区。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和日本继续强化美日同盟,并不断完善在日本北部地区的军事基地力量。如今,日本北部地区仍是美日严密防范的区域,美日在该地区部署大量兵力,日本空中自卫队最好的装备也部署在北部一线。 [9]
中国主要依赖琉球群岛诸水道,如大隅海峡、吐噶喇海峡、宫古海峡、古垣海峡、与那国东水道等。这种海洋地理不利环境构成了中国海军进出大洋的天然地理障碍,但这种障碍并不是阻碍中国海军进出大洋的真正或主要的障碍。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为中国海军摆脱这种天然地理障碍提供了合法合理的权利和手段。 [27]
依据《公约》,所有国家的船舶在领海享有“无害通过”权利,即“通过只要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就是无害的”,沿海国就不能予以阻挠。在专属经济区和公海则所有国家的船舶和飞机都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对于处于国际航运交通要道的海峡,即使该海峡狭窄,完全位于沿岸国的领海范围内,但只要其事实上是“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则适用“过境通行”制度,即所有船舶和飞机在这些海峡均享有过境通行的权利,且过境通行不应受阻碍。如果说有何限制的话,那就是船舶和飞机在行使过境通行权时是以“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为目的,应“毫不迟延地通过或飞越海峡”、“不对海峡沿岸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27]
位于琉球群岛的主岛冲绳岛和宫古岛之间的宫古海峡,宽约140海里。宫古海峡的近岸海域属于日本的领海,其余海域是日本的专属经济区。按照《公约》任何国家的军舰和飞机,包括中国的军舰和飞机,享有“航行和飞越”宫古海峡的自由。 [27]
而比宫古海峡狭窄的宗谷海峡、津轻海峡、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东水道、对马海峡西水道)、大隅海峡等则均为《公约》所规定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也就是说,中国船只和飞机,包括军舰和军用飞机,在这些海峡均享有《公约》赋予的过境通行权。 [27]
中国船只航行经过上述海峡的权利不仅有国际海洋法的保障,也符合日本相关法律。依据日本《领海及毗连区法》,日本实行12海里领海宽度,任何外国的军用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日本领海的权利。并且该法同时明确规定,在“特定海域”,即5个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对马海峡东水道对马海峡西水道、大隅海峡及其相毗连海域实行3海里领海。日本在上述5个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没有主张12 海里领海,而是仅主张3海里的领海,从而在这些海峡中留出了供外国船舶自由航行的“公海走廊”。也就是说,即使根据日本的法律,中国军舰和飞机也享有“航行和飞越”上述海峡的自由。 [27]
因此,制约中国海军进出大洋的主要因素,不是不利的海洋地理环境,更不是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制约中国海军进出大洋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中国所处的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也就是美日依托这种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所构筑的岛链战略。 [27]
按照日本领海法律制度的规定,日本实行12海里领海宽度,但在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大隅海峡以及对马海峡东西水道共五处海域实行3海里领海宽度,从而在海峡中间留出了专属经济区通道,使这五处海峡水道成为实行自由航行制度的非领海海峡。另有一些海峡的宽度超过了24海里,比如宫古海峡,也构成了非领海海峡。但是,除这些非领海海峡和日本一些内水航道外,包括吐噶喇海峡、2004年发生汉级核潜艇事件的石垣水道等在内的大部分日本诸海峡水道都是适用过境通行制度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1]

中国突围

中国被第一岛链”包围,无法走向大洋。中国要避免陷入第一岛链的包围,有几个关键的战略节点要牢牢把握住。第一是台湾地区,台湾地区问题如果解决, 中国大陆面对太平洋的大门自然打开,第一岛链就突破了。另一个是南沙群岛,南沙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能够有效管理控 制,在南海的战略回旋余地就很大。现在菲律宾在南沙及黄岩岛问题上跳出来,中国坚决不能让步。中国必须加快加强建设现代化的海上力量,海上力量到了一定程度,解决南海问题的基础就更坚强。 [14]
处在岛链中心点的中国台湾地区,冷战期间,被麦克阿瑟称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哈德森智库(Hudson Institute)研究员长尾贤(Satoro Nagao)表示,美国最近在岛链的种种部署及串连,重点都是在遏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地区东部与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因此,以防御角度来看,台湾地区要如何不成为岛链破口,也是关键。 [20]
美国“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对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增添干扰因素。由于该战略的融合性、迷惑性与隐蔽性等特征,在一些领域造成比以往更大的阻碍,主要表现有:第一,一些太平洋岛国与中国合作的顾虑增加;第二,中国同美国盟伴开展涉岛国三方合作难度加大;第三,太平洋岛国地区组织与中国的关系受到影响;第四,渔业等中国同岛国的重点合作领域被重点攻击;第五,部分岛国政客和人士产生托大和投机心理,试图利用美国因素对中国“要价”,一些关键国家在涉华关键问题上出现反复。 [30]
美国的遏压并没有阻止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发展关系。2023年以来,中国同岛国合作恢复强劲态势。2023年,时任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访华,巴新总理马拉佩访华并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斐济副总理加沃卡访华并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4年1月,瑙鲁顶住内外压力与中国台湾省“断交”、与中国政府复交。2024年3到7月,瑙鲁总统阿迪昂、瓦努阿图总理萨尔维和所罗门群岛总理马内莱相继访华。 [30]

历史纷争

播报
编辑

初期形成

19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来担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在海上遏制共产主义苏联和中国的岛链,被视为这一战略的开端。 [18]

对抗时期

1976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252潜艇率先穿越“第一岛链”,成功深入太平洋腹地。从此,人民海军吹响了远征大洋的号角,加速了驶向蓝水的步伐。 [19]
1980年4月底,为完成远程运载火箭末区弹着点测量、打捞数据舱和护航警戒任务,海军18艘舰船组成的大型特混舰艇编队,驶出领海、穿过岛链,首次亮相太平洋,这是人民海军成立以来水面舰艇编队首次进入大洋。 [19]
2013年7月,中国7艘主力战舰组成的海军编队穿越对马海峡(Tsushima Strait)进入日本海与俄罗斯舰队进海上联合军演,军演结束后中国战舰通过宗谷海峡突破第一岛链,进入北太平洋继续进行远航训练。 [24]
2013年7月25日在国防部在京举行例行记者会上,关于日本防卫大臣对中国军机突破所谓“第一岛链”的言论,新闻发言人耿雁生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飞机赴西太平洋进行训练,是年度计划内的例行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符合相关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中方在相关海域拥有飞越自由等合法权利。他表示,中方今后还将继续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远海训练,希望有关各方能够客观理性看待。 [3]
中国海军穿越日本周边海峡前往西太平洋训练,被部分媒体解读为“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耿雁生说,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训练已实现常态化,“不存在突破的问题”。他还说,在西太平洋相关海域和海峡,各国均享有航行和飞越自由的权利。中方今后将继续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远海训练,希望有关各方能客观理性看待。而对于印度媒体炒作中国边防部队“越界巡逻”,耿雁生回应称“有关报道与事实不符”。 [3]
新闻发言人耿雁生特别说明:中国军机赴西太海域,这并不是第一次,以前曾经有过多次赴西太平洋海域的训练。他强调,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远海训练已经实现了常态化,不存在突破的问题。 [3]
对于日本《防卫白皮书》中所称中国正在尝试使用武力改变现状的说法,耿雁生回应说,日方的言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是不负责任的。日方应该深刻反省自身的错误行径,谨言慎行,用实际行动来取信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3]
2015年6月23日,美军潜艇“密歇根”号抵达韩国釜山,“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休斯顿”号7月15日抵达新加坡,同样属于“洛杉矶”级的“杰克逊维尔”号7月27日驶抵新加坡,“基韦斯特”号攻击核潜艇11月4日抵达苏比克湾,“弗吉尼亚”级潜艇“北卡罗来纳”号11月5日抵达横须贺,“夏洛特”号攻击核潜艇12月23日停靠日本神奈川县的横须贺。2016年1月5日,美国最先进的一艘“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得克萨斯”号抵达菲律宾苏比克湾。在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1月,美军核潜艇频频出入第一岛链,在太平洋的部署力度明显加大。军事专家在接受央视《今日关注》采访时表示,美国攻击型核潜艇在西太平洋的活动频率提升显然是冲着中国而来,会给中国带来多重威胁,但中国海军的常规动力潜艇也可对其采取跟踪、监视等反制措施。 [25]

开始衰退

2016年12月,中国首支航母编队辽宁舰编队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远海训练,这是辽宁舰首次远海训练。 [19]
2017年1月9日,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发布的消息显示,1月9日,中国海军一架运-8预警机、一架运-9侦察机和6架轰-6轰炸机从东海穿越对马海峡,日本紧急出动战斗机进行应对。 [2]2017年11月,中国解放军飞越由冲绳、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等构成的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进行远洋训练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据日本《产经新闻》11月25日援引《人民日报》24日报道称,解放军空军实现了远洋训练的“常态化、体系化、实战化”。解放军轰-6K等多架军机近日飞越冲绳本岛与宫古岛之间的宫古海峡、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进行远洋训练。解放军空军还在南海上空进行巡航。日本防卫省23日也称,解放军空军轰-6等5架军机当天飞越宫古海峡。这也是解放军军机本月第三次飞越宫古海峡。 [26]
2021年以来国际上盛传美军企图在日本西南诸岛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美军相关人士亦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加强第一岛链建设,实现中「一体化威慑」力量。陆媒引述大陆军事专家分析称,美日此举不利于印太地区和平稳定,日本联美对抗中国的用心险恶,必将自食恶果。 [21]
2022年1月,日美召开「2+2」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声称美军与日本自卫队将逐步加强对西南诸岛军事设施的共享使用。据悉,与美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不同,部署陆基中导无须就地开展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由MDTF异地装配后,机动、迅速进驻美日军事基地。大陆军事专家宋忠平对此分析称,美国在日本西南诸岛部署陆基中导将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也会让美国更多介入中国周边事态。而且,一旦陆基中导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武器装备,必然引起军备竞赛,不利于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1]
2022年2月,美军与日本自卫队近日在宫古海峡和吕宋海峡附近举行大规模「壮丽融合」(Noble Fusion)联合演习,五角大厦在声明中强调,该演习意在展示美日将如何在第一岛链作战。大陆军事专家对此表示,这次联合演习重点在于演练「远征前进基地作战(EABO)」概念,目标在夺取第一岛链的岛屿,并以此为基地,在对手反介入能力范围外实施打击,显然这是美日专门针对中国量身打造意图干预台海的战术。 [28]
日本《共同社》报导称,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海军为应对中国,于2022年2月3日到7日在冲绳宫古海峡附近等地实施「壮丽融合」联合演习,包括让小规模部队分散行动的「远征前进基地作战」。仅美方出动兵力就超过1万人,包括美国两栖攻击舰埃塞克斯号(USS Essex)、海军陆战队快速反应部队、第11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等。日本海上自卫队也参加了该演习。 [28]
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持续在印太地区扩大军事部署,并以结盟为外交主战略,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与菲律宾、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盟友加强军事合作。美国的战略专家认为,美军的部署状况很像冷战初期,解放军要如何突破第一岛链封锁,并在区域间与美国抗衡,是中国军事部署的重要核心。 [20]
美国军方对于通过强化第一岛链抵御中国的信心,是以拜登在重新连结战略伙伴的工作为背景。2023年4月马尼拉同意开放4个新据点给美军,引发国际关注及北京强烈抗议。4月底,拜登与韩国总统尹锡悦在华府达成协议,并首次同意开放美国核潜艇部署在韩国,这是1983年以来的第一次。加以日韩大和解,同意加深在印太区域的军事外交合作,这些都能证实美国正在串连第一岛链各国。 [20]
2025年6月,中国海军辽宁舰、山东舰航母编队赴西太平洋等海域开展训练,检验部队远海防卫和联合作战能力。中国两支航母编队首次同时在第一岛链外演训。此举也引发外媒的关注。“战区”网站,《纽约时报》、路透社和《外交学者》等外媒,普遍将中国航母部队在第一岛链外和美方经常炒作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联系起来。外媒表示,中国海军正在远洋部署航母,目的是在台湾地区发生紧急情况时,防止美军和其盟友进行武力干预。 [22]

现况

播报
编辑
随着近年来中国军队综合实力的不断增长,“第一岛链”已经名存实亡,为此美军更加看重“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的战略枢纽作用,将“去中心化”思想引入作战体系布局,企图通过增加节点、分散功能等方式,打造广域分布、形散神聚的亚太作战体系。目前,美军已经在“第二岛链”沿线岛屿重启、新建和扩建机场、港口、雷达站等军用基础设施,试图以各种方式获得东南亚国家和太平洋岛国军事基地和重要基础设施的临时使用权,有意将关岛打造成西太地区的情报共享中心、兵力集结中心和后勤保障中心。与此同时,美军还正在升级夏威夷印太总部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功能,提升战区一体化指挥能力。 [23]
美军还大力推进各岛链间的动态力量部署和“分布式打击”作战思想,通过“前沿部署的纵深防御态势”布局,将力量广泛分布在不同地理空间。例如,美军已经将驻日本冲绳的近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先后撤至关岛、澳大利亚和夏威夷,驻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的2个F-15C/D中队也撤回美国本土,实现了兵力在“第二岛链”、“第三岛链”和美国本土西海岸的梯次部署,在提升美军生存力和威慑力的同时,达到“战略上可预测,行动上不可预测”的效果。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