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一二胡狂想曲

鎖定
第一二胡狂想曲是江蘇無錫籍作曲家王建民根據雲南多個少數民族的音樂為素材,並加以融合與提煉而創作的一首極具雲南音樂風格又體現了時代氣息的優秀二胡曲。樂曲採用了單樂章多段體的形式,巧妙而頻繁地運用了節拍律動的變化,並通過了大小三度和絃的交替應用、不同主題音調的發展變化以及多種變化音與調式調性的色彩對比,展現了神奇的雲南風光和美麗的西雙版納原始叢林以及雲南邊寨的展現,表現了樸實的民風和濃烈的音樂風格。那幽深的原始森林、神秘的林間景象,那慓悍的和柔美的舞姿無不生動地表現了作者對那方深情的土地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眷戀和熱愛。
中文名
第一二胡狂想曲
創    作
王建民
形    式
單樂章多段體
展    現
展現
變    化
節拍律動
色彩對比
多種變化音與調式調性

第一二胡狂想曲背景介紹

曲子對二胡演奏水平的要求頗高,二胡各種弓法的各種運用、泛音的運用,等等等等。曲中的“三度音階”與半音階作對比,把我們帶入了美麗的雲南。
二胡演奏家鄧建棟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此曲,無不給中國人增光!

第一二胡狂想曲寫作特點

一、鮮明的時代感
(一)創新意識
(二)可聽性
二、濃郁的民族情
(一)汲取傳統民歌中的“情”與“韻”
(二)旋律中滲透着民族情
(三)其他特殊的演奏技法
1.敲擊弓
2.右手擊打琴皮
3.撥絃與擊弓連用
如同《三狂》中段第一次的散板之前,有一處旋律用到了撥絃與擊弓連用的方法,即左手在輪指撥絃的同時,在每一小節的後半拍,右手都要刻意地去敲擊一下琴筒,從而產生一種模仿新疆舞蹈節奏感與打擊樂伴奏的新鮮感。
綜上所述,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繼承和創新,沒有繼承就會失去傳統;而沒有創新,也就談不上發展。優秀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又同樣離不開音樂藝術的民族性。王建民的三首二胡狂想曲就是在民族音樂的基調中融入了時代的新意。
民樂作品在表現時代感和民族情的同時也離不開技巧性。有了技巧性,才能更加豐富音樂的表現力。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將中西絃樂器的演奏技巧有機地結合了起來,豐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拓寬了二胡表現手段,從而使二胡這一古老的民族樂器煥發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ps:狂想曲(Rhapsody)是一種器樂體裁。這個詞源於古希臘的史詩詠吟者,他們用樂器伴奏歌唱或朗誦,後來在專業創作中是指以民歌曲調為主題而發展的器樂幻想曲。大多數“狂想曲”是以緩慢的民歌曲調為基礎進行變奏,又與宣敍調式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間舞曲段落相對比,音樂富於民間特色。
這個詞本意就是“民族的”,這個詞由日本傳入中國,被日本人弄錯了,但在中國,狂想曲還是沿用至今。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