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符淙斌

鎖定
符淙斌,1939年10月14日出生於上海市,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芬蘭科學與人文院外籍院士,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南京大學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院長 [3] 
符淙斌於1962年從南京大學氣象系畢業;1967年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之後調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1981年至1983年以訪問科學家的身份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合作研究;198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氣候研究室主任;1995年主持組建國際全球變化分析、研究和培訓系統東亞區域研究中心,並擔任國際主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  ;2009年出任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 [14]  ;2015年當選芬蘭科學與人文院外籍院士 [4] 
符淙斌長期從事氣候和全球變化研究 [1] 
中文名
符淙斌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市松江
出生日期
1939年10月14日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5年當選為芬蘭科學與人文院外籍院士
性    別

符淙斌人物經歷

符淙斌
符淙斌(7張)
1939年10月14日,符淙斌出生於上海市松江。
1958年9月—1962年7月,就讀於南京大學氣象系,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62年9月—1967年7月,就讀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博士學位 [2]  ,之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工作,調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1981年,以訪問科學家的身份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合作研究兩年。
198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氣候研究室主任。
1995年,主持組建國際全球變化分析、研究和培訓系統(START)東亞區域研究中心,並受聘擔任該中心的國際主任。
2001年,在舉行的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大會上,作為唯一被邀請的中國科學家在大會上作了特邀報告。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領導的“季風亞洲區域集成研究”國際項目得到地球科學系統聯盟(ESSP)批准,使得中國科學家首次成為國際重大科學計劃的發起人 [9] 
2009年,回到母校出任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 [14] 
2015年,當選為芬蘭科學與人文院外籍院士。

符淙斌主要成就

符淙斌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符淙斌的代表性成果如下:
1、在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的研究中,發現赤道海温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之間3—4年的週期性時滯振盪關係,提出了海温—副高雨帶位置的預報思路和方法,並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在汛期預報中應用。首次提出用沿赤道海温廓線劃分厄爾尼諾的思想和方法,發現了赤道增暖的三種模態及它們的不同影響,被中國國外稱為"符DF廓線",50多名科學家用此研究ENSO對世界不同地區氣候的影響。
2、系統地研究了氣候的年代際變化和突變現象,揭示了季風區在氣候突變中的敏感性及其與全球增暖的關係。 20世紀20年代南亞季風的突然增強與全球迅速增暖是同步發生的,同時中國北方以突變方式進入乾旱期。
3、系統地研究了季風區氣候與生態系統的相互關係,拓寬了傳統的季風研究領域。發現東亞地區植被的季節變化、年際和更長時間尺度的變化都具有明顯的季風驅動的特徵。同時大範圍植被覆蓋狀況的變化可以對區域氣候,乃至季風環流產生明顯的反饋影響。自然植被的破壞可以改變一系列的地表參數,從而減弱地表水分循環,使氣候變幹。相反,根據氣候和生態條件合理地恢復自然植被,可以產生明顯的氣候和環境效應。
4、領導和組織的研究小組和南京大學合作發展了用於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的區域環境系統模式(RIEMS),較好地模擬了東亞季風氣候特徵和人類有序活動的影響。己有15個國家的32個研究單位或個人通過網絡平台註冊使用該模式。他發起並主持有中、美、日、韓和澳大利亞的十個研究組參加的亞洲區域模式比較計劃,被有關國際組織作為全球變化區域研究的一個範例。
5、領導建立了有國際影響的全球變化東亞研究中心 [1] 
  • 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7月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網站顯示,符淙斌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其中SCI論文和其它國際刊物上的論文30餘篇,SCI引用300餘次,CSCD引用400餘次,著譯編書6本 [10] 
  • 承擔項目
項目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2005年—2010年
亞洲區域模式比較計劃(RMIP I/II)和CEOP 半乾旱區研究計劃


我國生存環境演變和北方乾旱化趨勢預測研究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北方乾旱化和人類適應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我國未來生存環境變化趨勢預測研究
科技部“九五”攀登預選項目 [9]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1年7月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網站顯示,符淙斌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自然科學三等獎等共4項 [3]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2004年
東亞季風氣候—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4] 

符淙斌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符淙斌認為:擁有國際化的視野,才更有可能做出國際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 [13] 
  • 講授課程
2019年2月26日,符淙斌為南京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與環境理科實驗班2017級的同學講授《地球系統科學》學期第一節課 [12] 

符淙斌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03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10月
瑞典哥德堡大學名譽博士
2015年
芬蘭科學與人文院外籍院士
芬蘭科學與人文院
2019年9月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

符淙斌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90年
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 (IGBP)國際科學委員會成員
2003年—2014年
季風亞洲全球變化區域集成研究(MARIS)科學委員會主席 [3] 
2006年05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1] 
2007年6月

國際START全球變化東亞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國際科學聯盟(ICSU)執行委員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氣候變化”江蘇省協同創新中心科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符淙斌人物評價

符淙斌在熱帶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季風氣候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氣候突變以及區域氣候模擬等前沿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6] (中國政府網評)
符淙斌在全球和亞洲季風研究領域所做出了傑出貢獻 [7] (中國科學院評)
符淙斌院士作為最早參與開拓全球變化科學領域的中國學者之一,為中國全球變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10]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