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笛卡爾的錯誤

(2007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笛卡爾的錯誤》是2007年6月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安東尼奧·達馬西奧 [1] 
中文名
笛卡爾的錯誤
別    名
情緒
推理和人腦
作    者
安東尼奧·R.達馬西奧 [1] 
譯    者
毛綵鳳
出版社
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年6月
頁    數
251 頁
定    價
30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04137784 [1] 

笛卡爾的錯誤內容簡介

《笛卡爾的錯誤》為結束心理和身體兩者之間的鴻溝提供了科學的基礎。安東尼奧·R.達馬西奧認為,理性決策並不僅僅是邏輯思維的產物,還需要情緒與感受的支持。此外,他還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情緒的本質進行了詮釋:它是對我們身體狀態的直接觀察,是身體和以生存為目的的身體調節之間的聯接,同時還是身體和意識之間的聯接。
本書思想富於智慧,文字優美,它改變了我們關於心理和身體兩者關係的觀點。

笛卡爾的錯誤版本信息

毛綵鳳 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1] 
《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 《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
[美]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 著,殷雲露 譯,湛廬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 [2] 

笛卡爾的錯誤圖書目錄

導 言(1)

笛卡爾的錯誤第一編

發生在佛蒙特州的不幸事件(9)
菲尼亞斯·P.蓋奇/9
蓋奇不再是以前的那個蓋奇了/12
為什麼要講菲尼亞斯·蓋奇的故事?/15
關於顱相學的插述/18
後見之明/20
蓋奇的腦所揭示的(23)
問題/23
關於神經系統解剖學的插述/26
解決方 法/31
一個現代的菲尼亞斯·蓋奇(34)
一個全新的心理狀態/38
迎接挑戰/41
推理和決策/42
還有更冷靜的(47)
來自其他前額葉損傷病例的證據/48
來自非前額葉皮層損傷的證據/54
關於解剖結構和功能的反思/ 59
來源/61
來自動物研究的證據/62
來自神經化學的解釋的插述/65
結論/66

笛卡爾的錯誤第二編

組合出一種解釋(69)
一種神秘的聯合/69
有機體、身體和腦/71
有機體的狀態/72
身體和腦相互作用:有機體內部/72
行為和心理/73
有機體和環境互相作用:應對外 部世界/75
關於神經系統結構的插述/76
完整心理由分類活動組成/78
現在的表象,過去的表象和將來的表象/79
知覺表象的形成/81 表象在記憶中的存儲和形成/82
知識以痕跡表徵的形式表現出來/86
思想主要由表象組成/87
關於神經發育的一些闡述/89
生物調節和生存(93)
與生存有關的痕跡表徵/93
關於基本調節的更多論 述/96
特里斯坦、伊索爾德和愛情之藥/98
超越內驅力和本能/100
情緒和感受(103)
情緒/104
情緒的神經機制的特異性/112
感受/ 115
腦被矇騙了/119
感受的種類/120
身體是 情緒的劇場/124
關注身體/127
感受的過程/ 128
軀體標識器假設(132)
推理和決策/132
個人和社會範疇的推理和決策/ 134
工作中的理性/136
軀體標識器假設/138
關於利他主義的插述/140
軀體標識器:它們來自何處?/141
軀體標識器的神經網絡/144
軀體標識器:劇場是在身體中還是在腦中?/146
隱蔽和公開的軀體標識器/147
忍冬玫瑰!/147
直覺/149
個人和社會領域以外的推理/150
情緒的作用: 有好有壞/152
在軀體標識器的旁邊和之外/155
序列的偏向和產生/157

笛卡爾的錯誤第三編

軀體標識器假設的檢驗(161)
知道卻感受不到/161
承受風險:賭博實驗/165
對未來的短視/169
預測未來:生理學方面的關聯/ 171
關注身體的腦(173)
沒有身體,就沒有心理/173
以身體作為基本參照/ 181
神經系統中的自我/182
推理的激情(189)
笛卡爾的錯誤/191
後 記(195)
處於衝突中的人類心靈/195
現代神經生物學和醫學觀點/196
對於目前神經生物學侷限性的一點解釋/198
生存的槓桿/200
注 釋(206)
推薦閲讀書籍(225)
致 謝(229)
索 引(231) [1] 

笛卡爾的錯誤作者簡介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 [2]  ,美國南加州大學戴維·多恩西弗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教授、腦和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同時擔任索爾克研究院及衣阿華大學兼職教授。作為當今世界公認的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袖,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他曾獲得多項榮譽(其中幾項與同為神經科學家和神經病學家的妻子漢娜·達馬西奧共同獲得),其著作《笛卡爾的錯誤》、《感受發生的一切》(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尋找斯賓諾莎》(Looking for spinoza)備受讚譽,成為世界各國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必讀書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