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笑鷹鴞

鎖定
笑鷹鴞(學名:Ninox albifacies)是鴟鴞科、鷹鴞屬的一種鳥類。體長35.5-40釐米,翼長26.4釐米,體重約600克。雌鳥體型大於雄鳥。羽毛呈黃褐色,有深褐色的斑紋。肩膀上有白斑,有時在頸後也有。背部羽毛有白邊,雙翼及尾巴有淺褐色斑紋。腳上有橙黃色羽毛。眼睛周圍及下方呈白色,向中央漸變成灰色。一些個體較為紅色,面部呈褐色。最初認為它們是一個亞種,但更有可能是個別的變異。雄鳥色彩較為豐富。眼睛呈深橙色。
該物種在開闊地帶和森林邊緣的岩石中棲息和築巢。叫聲像陰深的笑聲,故得其名。另外亦有指它們的叫聲像狗吠聲、像尖聲的呼叫聲、或是憂鬱的嗚響聲等。只有在夜間、雨後或它們飛行時才聽到它們的叫聲。一般生活在充滿岩石及低雨量的地區。亦會在北島的森林地區出沒。食性雜,包括甲蟲、鳥類及老鼠等。是新西蘭的特有物種。
中文名
笑鷹鴞
拉丁學名
Ninox albifacies
外文名
英文 Laughing Owl
西班牙文 Lechuzón Cariblanco, Nínox Reidor
同義學名
Sceloglaux albifacies (Gray, 1844)
國際瀕危等級
滅絕(EX)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鷹鴞屬
笑鷹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44)

笑鷹鴞形態特徵

笑鷹鴞體長35.5-40釐米,翅長26.4釐米,雄性比雌性小。體重約為600克。羽毛呈黃棕色,帶有深棕色條紋。肩角上有白色帶紋,有時後頸上也有白色帶紋。披羽鑲有白色邊緣。翅膀和尾巴上有淺棕色的條紋。跗節有淡黃色到淡紅色的羽毛。面盤在眼睛後面和下面呈白色,逐漸變成灰色,並在中心出現棕色條紋。有些個體的顏色更紅,面盤是棕色的。這最初被歸因於亞種差異,但可能與個體差異有更多的相關。雄性被認為更常見於顏色豐富的變體。眼睛呈深橙色。腿到腳趾都長滿了淡黃色的剛毛。剛孵出的雛鳥身上稀疏地覆蓋着粗糙的黃白色絨毛。 [3-4] 

笑鷹鴞分佈範圍

笑鷹鴞是新西蘭特有種,南島斯圖爾特島有指名亞種(骨頭來自查塔姆羣島),而北島有紅褐色亞種(rufifacies)。直到19世紀上半葉,該物種在分佈區並不罕見,但到了1840年代,笑鷹鴞變得越來越稀有。最後一批紅褐色樣本採集於1889年,直到1930年代才有未經證實的報告;白相樣本於1914年採集,直到1960年代才有未經證實的報告。 [1]  [3] 
笑鷹鴞分佈圖 笑鷹鴞分佈圖 [1]

笑鷹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滅絕(EX)。 [1] 

笑鷹鴞滅絕原因

到了1880年,笑鷹鴞已變得很稀少,最後的標本是於1914年在坎特伯雷發現。自此以後有很多未確認的觀察。最後一次是於1925年及1927年在北島發現。於1940年代,在近奧波蒂基曾指觀察到笑鷹鴞。於1956年,在菲奧德蘭聽見一隻不明的鳥類發出像笑鷹鴞的叫聲。在坎特伯裏亦發現像笑鷹鴞的卵碎片。 [5] 
笑鷹鴞的滅絕是因被獵殺、失去棲息地及如白鼬及野貓等物種的入侵所致。20世紀前,一般都接受笑鷹鴞的消失是因與入侵物種爭奪掠食緬鼠。但是由於緬鼠本身也是一種入侵物種,笑鷹鴞原先應是獵食其他小型的鳥類、爬行動物及蝙蝠,後來則才獵食緬鼠。笑鷹鴞似乎更有可能是被掠食而滅絕。 [5] 
到了1880年,該物種變得越來越稀有。由於其位置原因,僅收集了少量標本。很快,最後一個有記錄的標本於1914年7月5日在新西蘭坎特伯雷的藍崖站被發現死亡。此後不斷有未經證實的報道;最後一次(未經證實的)北島記錄是在1925年和1926年,在懷卡里莫阿納湖的懷勞莫阿納支流(St. Paul & McKenzie,1977年;布萊克本,1982年)。布萊恩·帕金森(Brian Parkinson)在其著作《流浪的博物學家》(The Wandering Naturalist)中描述了20世紀40年代奧波蒂基附近的帕卡希(Pakahi)地區出現一隻笑鷹鴞的報道。1952年2月,在峽灣地區的馬鞍山,有人聽到一隻身份不明的鳥從頭頂飛過,發出“一種最不尋常的怪異叫聲,幾乎可以被描述為瘋狂”,1960年,在坎特伯雷顯然發現了笑鷹鴞卵碎片。 [6] 
滅絕是由迫害(主要是針對標本)、土地利用變化以及貓和白鼬等掠食者的引入造成的。直到20世紀末,人們普遍認為該物種的消失是由於外來掠食者對笑鷹鴞最喜歡的獵物緬鼠的競爭造成的(這一想法最初由沃爾特·布勒提出)。然而,由於緬鼠本身就是一種引進動物,笑鷹鴞最初捕食小鳥、爬行動物和蝙蝠,後來可能也捕食引進的老鼠。對這種粗心而性情温和的鳥類的直接捕食似乎更有可能導致該物種的滅絕。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