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竺陽洞

鎖定
竺陽洞位於浙江義烏市廿三里鎮華溪村的武巖山麓。相傳古時有一僧人在此書刻“竺陽洞”三字而得名。又名稱祝公巖
中文名
竺陽洞
外文名
ZhuYang hole
地理位置
浙江義烏
氣候條件
温帶

竺陽洞竺陽洞地理位置

竺陽洞三面環山,洞坐東朝西,洞門頂端巖壁上有明萬曆知縣周士英、竺陽洞主虞國奇所書“雲山石室”、“漱石枕流”、及清乾隆年間鶴州虞恩綬所書“雲飛”、“禪巖”等石刻。洞內有裏洞、外洞、邊洞和巷弄,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形狀奇巧。最大的洞深約10米、寬5米、高2米多,面積50餘平方米,裏面寬若堂室,光線明亮,可容百人。洞內不僅有胡公廟,觀音廟,還有形態各異的岩石,被稱之為石臼、石枕、石牀、石鼓……
這裏的洞室與奇石吸引了古往今來的眾多遊客。誠如古人遊罷贊曰:“佳哉,此巖也,豈非天造地設!”

竺陽洞歷史和傳説

滄海桑田祝公巖
祝公巖是廿三里鎮華溪森林公園武巖山景區的重要景點。這裏滿山翠竹,古樹挺拔,怪巖奇洞,令人流連忘返,更吸引人的還是豐富的人文景觀,這些景觀記載着歲月的滄桑,藴含着一段古老的歷史和傳説。
據有關史料載,祝公巖人文景觀創建者是明朝嘉慶年間華溪下房春三派的虞國奇。虞公字伯正,號亦純,是當朝六御史虞懷忠的幼子,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擅長詩詞。他性情寬厚仁良,慷慨大度,喜廣交朋友。其父親虞懷忠為政清廉,正直嚴明,但時逢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在任江西道監察御史時,因直言觸犯朝庭遭罷官數年,後經幾個好友力薦才得以復出,任安慶潛山知縣。父親一生仕途的坎坷經歷在虞國奇幼小的心靈上投下了深深的陰影,使他後來漠視仕途,不願為官。青年時確因才華出眾,虞國奇由文華殿中書科中書舍人誥授徵仕郎,屢封旨封藩餉邊,但最終還是看不慣官場一些腐敗現象,毅然辭官回鄉。歸隱山林之後,他捐出家中巨資在武巖山以天然洞穴為基礎,修建了唯一洞、竺陽洞和黃頂洞(又名華陽洞),其中祝公巖的竺陽洞是耗資最多,也是面積最大的,三個洞建好以後,虞國奇自命為竺陽主人,終日和一些詩友在洞中飲酒作詩。
祝公巖三面環山,景色秀麗,尤在夕陽西下時觀看落日餘輝別有一番情趣,視譽為“竺陽夕照”。竺陽洞是一個天然三層石窟,洞旁蒼松鬱鬱葱葱,裏面洞洞相通,曲徑通幽。洞中冬暖夏涼,洞外烈日炎炎,洞中卻是透心般地清涼。洞中還人工置有石臼、石枕、石牀、石鼓,美妙絕倫。虞國奇對建築竺陽洞十分得意,遂將此洞命名為“雲山石室”,並親書四個大字鐫刻在洞中的巖壁上。在石枕之旁巖隙中有一弘清泉流出,人睡在光滑的石牀上,在三九炎夏涼快舒適,實為一大享受,對這一美景,據説,在竺陽洞竣工之日,虞國奇宴請賓朋慶賀,欲題“枕石漱流”四字命名,結果錯寫成“漱石枕流”,在眾人面前,他礙於面子,將錯就錯自圓其説道:“枕頭有水能淨耳,石旁有水可潔容。”得到大家的讚許,於是仍將“漱石枕流”刻於巖壁之上,至今這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仍清晰可見。
當時的義烏知縣周士英就是竺陽洞的座上賓,可見當時竺陽洞風光之秀美。應虞國奇所請,周士英欣然為其作《竺陽洞記》。這位知縣在《竺陽洞記》序言中寫道“竺陽洞一名祝公巖。縉雲鄉武巖山北。昔有僧書‘竺陽洞’三字,後為風雨所落。序班虞國奇築樓於此為肆講所。”周士英的撰書刻在石碑上,鑲嵌在巖壁旁,至今保存完整。
虞國奇在鄉間山林之中過着奢華的生活,後家道日漸中落。雖然虞國奇恃才傲物,然而卻好施與貧窮人家,未嘗凌人忤物,四鄰百姓無不稱德。
在祝公巖第二層巖洞中入洞一米餘處,有一個圓圓的石臼,這個直徑不到八十公分,深不足五十公分的神奇石臼,傳説着一段遠古的刻骨銘心的神話愛情故事。相傳王母娘娘七月七日生日,宴請八方神仙和四海龍王。老龍王有病不能前去,派六龍太子赴宴。宴會上,六龍太子偶見梨花仙子長得如花似玉,貪色的六龍太子藉機肆意猥褻梨花仙子。不料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盛怒之下,斬去六龍太子龍尾並貶謫下凡到廿三里伏龍山。伏龍山側有一龍潭,碧波盪漾,深不見底,六龍太子遂隱形於龍潭之中。在龍潭附近住着一對年輕夫妻,丈夫叫祝陽,妻子叫梨娘,育有五歲的女兒蓮花,男耕女織,恩愛無比。梨娘貌似天仙,到龍潭洗衣取水時,被六龍太子窺見。龍太子頓起邪念,將梨娘搶入龍潭宮中。祝陽心如刀絞,帶着女兒天天坐在潭邊哭泣呼喚妻子。後經觀音菩薩點化,告訴他山上有一顆鎮龍珠,可制服六龍太子救出梨娘。於是祝陽披星戴月挖山挑泥,只盼早日找到鎮龍珠。但不幸妻子因不忍六龍太子的凌辱而自殺,女兒蓮花也被捲入龍潭之中。祝陽悲憤交加,發誓報仇雪恥,把山腰挖成一個大巖洞。突然,發現一個圓圓的巖臼,如鍋一般。他就把巖臼洗刷乾淨,將吃剩的飯菜放在裏面,蓋上笠帽擋土。結果,到第二天,祝陽驚喜地發現巖臼裏裝滿了熱氣騰騰的米飯。祝陽這才知道這是一個要什麼變什麼的神臼。生活有了保障,祝陽更加專心地挖土,終於找到鎮龍珠,戰勝了六龍太子。
祝公巖自虞國奇修建竺陽洞之後,開始為人們所重視,明代兵科給事中、雲南參政、徵仕郎、翰林院檢討虞德燁對專門撰寫了《祝公巖記》,刻成石壁置在竺陽洞的巖壁上,如今已是珍貴的文物了。
因為祝公巖旖旎的自然風光和峻奇的巖洞,後人在洞中陸續建了“胡公廟”、“關帝廟”等,並在第三層石窟上新建了長13米餘、高2米餘的卧佛。卧佛樓北側有緬甸國贈送的高2米的觀音菩薩玉佛像一尊。千百年來,祝公巖由初建時的休閒勝地嬗變成以從事宗教活動為主的佛教聖地。1986年2月,義烏縣政府批准全縣10處重點寺(庵)作為遊覽和開展合法宗教活動的場所,祝公巖位列其中。
改革開放以後,頗具市場經濟意識的華溪村人,將祝公巖作為旅遊資源予以開發利用。1995年該村投資8萬元在祝公巖東南方挖通了86米長的隧道,使祝公巖和尚巖景點打通,交通更加便捷。1998年,華溪村籌資25萬元,在祝公巖興建了“圓通寶殿”一座,高兩層,三間兩弄,琉璃瓦頂,頗具氣勢。內塑“千手觀音”一座,高達3米,旁塑32個觀音菩薩化身,全用樟木雕刻而成,神態各異,形象逼真。同時,該村又在祝公巖建了融休閒娛樂居住為一體的房屋22間,風景亭3座,高大的“武麓勝境”碑坊一座。
祝公巖風景如畫的自然景色和奇特的峯巖地貌及豐富的人文景觀,不但使人們可享受大自然的秀美風光,同時還可尋古探幽,追尋古人足跡,由此,吸引了大批遊客。據祝公巖管理小組的成員介紹,現在每天祝公巖旅遊的門票多時可賣到數百張。如今,祝公巖又由以從事宗教活動為主演變成為從事宗教活動和旅遊休閒度假相結合的旅遊度假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