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竺法雅

鎖定
竺法雅(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3世紀下半葉-4世紀上半葉),河間(今河北滄州)人。高僧佛圖澄的弟子,中國晉代僧人。 [1] 
竺法雅少年時代擅長儒、道學説,長大後精通佛教教義,當地世家大族的子弟均向他求道問學。由於這些人都熟讀儒、道經典,對佛教義理則相當陌生,於是竺法雅與康法朗一起創立了格義之法,幫助他們理解佛教學説。後在高邑(位於今河北石家莊)建立佛寺講道。 [1] 
在佛教初傳時期,竺法雅創立的格義之法有助於外來教理的傳播。但隨着對佛教教義的理解不斷加深,這種解經之法也就越來越顯得牽強迂腐,甚至產生歧義,成為深入理解教義的障礙。於是在道安與鳩摩羅什之後,格義之方法也就逐漸被摒棄了。然而,竺法雅等人的嘗試與開創之功卻不容忽視。 [1] 
別    名
法雅
所處時代
晉代
出生地
河北河間
本    名
竺法雅
【竺法雅】
師風釆灑落,善知機要,外典與佛經遞互講説,與道安、法汰,共同披釋解疑,揭示經典之宗要。後立寺於高邑(河北柏鄉),受教之徒眾數百。
每與康法朗以佛經中所説事、理等法數、名相配於外典,而為信眾解説,此稱格義。至毗浮與曇相等人,亦以此教導門徒。其法一時頗為風行。而道安以此法常違佛理真義,故禁其徒眾引用,後遂衰止。[梁高僧傳卷四]
【竺法雅】
東晉僧,格義佛教倡導者之一。河北河間人,生卒年不詳。師凝正有器度,少喜外學,長通佛義,官宧士子多來請益。又,師善解經旨,能交互引證講解外典與佛經,並與道安、法汰等共同解析疑難,以盡經要。後,立寺於高邑(河北相鄉?),訓誘僧眾百餘。弟子有曇習等人。
魏晉時代,清談流行,儒家思想逐漸衰退,老莊無為思想取而代之,故盛行以老莊思想為媒介,以解釋經典,此即格義佛教。竺法雅、康法朗等人不遺餘力以推廣格義,毗浮、曇相等亦以此教導門人。後來,道安以此法有違佛法之真義而加以排斥,其風遂漸衰止。
[參考資料] 《梁高僧傳》卷四;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九章;鐮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第二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