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麻號子

(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竹麻號子是一種流傳於四川省成都市的地方民歌,屬於當地造紙工人在打竹麻時所唱的一種勞動號子,主要流行於成都所轄邛崍境內平樂鎮金華村金雞溝、金河村楊灣、同樂村的蘆溝以及花楸村等地。竹麻號子唱腔原始、質樸、粗放、高亢,是川西地區民間少數原汁原味演唱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濃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邛崍市文化館獲得竹麻號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中文名
竹麻號子
分    類
民歌
地    區
四川省成都市

竹麻號子傳承保護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3] 

竹麻號子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四川·成都·邛崍市
竹麻號子 竹麻號子
文化遺產名稱:竹麻號子
遺產編號:Ⅱ-7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成都市邛崍市羣眾藝術館
遺產級別:省 [2] 

竹麻號子遺產簡介

平樂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建鎮歷史已有2000多年。早在宋朝,平樂鎮便以造紙業的興盛而享譽海內外。根據宋代《九域志》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平樂鎮的富庶和繁榮:“平落(樂)鎮,瀕河,水陸通道,市井繁富,紙市尤大。”《邛州志》也明確提到平樂鎮的造紙工業影響甚大,所謂“成都草紙半平落(樂)”,説的就是此地造紙工業的盛況。在宋代,整個成都地區有一半的草紙產於古鎮平樂,紙張的運輸和傳播主要是通過白沫江水路運抵臨邛鎮南河,再由南河進入成都各大碼頭,或通過樂山水路運出四川銷往全國。
傳統的手工造紙一般須20人左右一起配合,方能完成艱鉅而繁複的造紙任務。每當工人們在感到疲乏或勞累時,他們就會敞開喉嚨,唱起高亢激昂的竹麻號子。跟中國所有的勞動號子一樣,都是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通過勞動羣眾的智慧創造的,因此它就具有原始、質樸、貼近下層普通羣眾的藝術特點。
竹麻號子的演唱風格為“一領眾和式”的民間音樂形式,在繁重而單調的勞動過程中,當鈎子手手執長釘耙,把需要打的竹麻交給工人時,竹麻號子嘹亮的歌聲就開始響徹整個造紙作坊。開始時,由一名工人領唱,然後眾多的工人一起合唱,以此達到鼓舞幹勁、統一節奏、抒發感情和消除疲勞的目的。隨着號子的節奏由慢到快,造紙工人們的動作也越來越剛勁有力,當竹麻快被打完時,工人們的情緒和竹麻號子的詠唱也達到高潮,給人以一鼓作氣和熱烈奔放的藝術美感。
竹麻號子的唱腔和曲調包括高腔、平腔、連環扣、銀絲調和扯麻花等,富於節奏和變化。唱詞的內容也很豐富細膩,樂段的隨意性和伸縮性較強,段落之間常用“嗦咿”、“喂”、“喲嗬”等襯詞,尤以傳統唱腔《數十二月》最為典型。
勞動的熱情和歌唱的情緒被完美地統一起來。竹麻號子唱詞所反映的內容主要包括當地的民風民俗和民間文藝,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等。而且隨着時代的變化,內容也隨之更新,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平樂地區竹麻號子傳人楊祚壽和楊祚欽對竹麻號子有深切的體味,他們稱竹麻號子是平樂鎮“紙文化的魂魄”。這樣的概括非常深刻,因為它包含了造紙工人們最艱辛的勞動和最樸素的感情。祖祖輩輩的造紙工人,既歌唱祖輩的生活也歌唱自己的生活。根據楊祚欽老人的講述,竹麻號子至遲在清代末期便已形成固定的曲調,並且廣為傳唱。楊祚欽的祖上三代都是歌唱竹麻號子的能手,其高祖楊成相一生以造紙為業,其祖父和父親也是當地赫赫有名的造紙工人,因此不難看出,當地很多能唱竹麻號子的人都是子承父業,在從事手工造紙的同時,學會為演唱竹麻號子。
打竹麻是傳統手工造紙過程中最艱苦的勞動,需要用工具把完整的竹子打碎,因此人們在艱苦的勞動中發明了表達快樂和生活的竹麻號子。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平樂鎮及附近的手工造紙作坊已經逐漸被機器造紙所代替,但是竹麻號子仍然作為一種羣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形式保留下來,成了那個時代的見證。
平樂地區健在的老造紙工人,大多能完整地演唱竹麻號子。20世紀50年代,經過收集整理的竹麻號子被搬上舞台,成為川西壩子獨具特色的民俗文藝節目。這一源於生活的古樸號子,曾參加四川省文藝調演並獲獎,還到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民歌精英匯演,得到觀眾的喜愛和高度評價。
竹麻號子記錄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平樂古鎮的古造紙遺址已被列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在造紙過程中誕生的竹麻號子也成為廣大遊客和文藝舞台上備受歡迎的“原生態”曲目。對竹麻號子的繼承發揚,無疑是對一個時代、一種生活、一種創造的緬懷和歌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