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譜

鎖定
《竹譜》,晉朝人戴凱撰。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雲:凱之字慶預,武昌人。又引李淑邯《鄲圖書志》謂:不知何代人。案:《隋書》[經籍志譜系類]中有《竹譜》一卷,不著名氏。《舊唐書》載入農家,始題戴凱之之名。
書    名
竹譜
作    者
戴凱
類    別
古籍

竹譜內容簡介

《竹譜》是一部竹專論,又名《竹譜詳錄》,共十卷。該書分《竹譜》、《墨竹譜》、《竹態譜》、《竹品譜》四譜,全書卷各有圖,自序謂與常竹同者不復作圖,遂使部分章節無圖。《畫竹譜》以文同授蘇軾畫竹之法開篇,引出“學”與“法度”之重要,再分言位置、描墨、承染、設色、籠套五法,附説粘幀、礬絹二事。《墨竹譜》分言畫竿、畫節、畫枝、畫葉四事。《竹態譜》詳言竹之各種名目風態。《竹品譜》又分全德品、異形品、異色品、神異品、似是而非竹品、有名而非竹品六子目。全書有完整的系統,嚴密的邏輯,徵引繁博,言之有物,詳明可解,是畫論中的力作。 [1] 
《竹譜》的理論基礎是文同、蘇軾關於畫竹之論,但文、蘇作原則性闡述,尚明而未融,李衎作系統敍述,全面而深刻。先以文同授予蘇軾成竹在胸、振筆直追,而蘇軾心手不相應,説明“時習不倦,真積力久”是作畫的基礎,胸中成竹來之於此。與此相關,則強調繩墨規矩的重要,明確“學者必自法度中來始得之”,“一節一葉,措意於法度之中”,反對那種以放弛情性、東抹西塗為“得乎自然,”之見。應該説,這種由拘而放,由有法而無法的見解,是繪畫的正途,是符合由必然到自由的認識規律,是具有樸素辯證精神的。
經營位置是“六法”之一,李衎在論述畫竹之法時首言位置。認為着意審度非常重要,不要急於下筆,雖無成法可守,卻要防止沖天撞地、偏重偏輕、對節排竿、鼓架勝眼、前枝後葉等“十病”。在論描墨時所説的速緩、肥瘦、起落、來去,葉之勁中求和,竿之婉中求剛,節之斷而連等,都體現出兼顧兩端、善解矛盾的精神。餘如論承染、設色、籠套,均出於長期實踐,是重要的經驗傳授,連未入五法的粘幀、礬絹亦言之詳實,對指導創作極有實用意義。
關於畫墨竹,李衎獨撰《墨竹譜》,“筆筆有生意,一面面得自然”是總體精神,再分言畫竿、節、枝、葉,從正反兩方面言應從與應忌,都全面而正確。《竹態譜》詳言竹之名目、風態,可見作者憑藉對竹子的長期觀察,故能知之極深。
在《竹品譜》中,李衎所論頗有“比德説”況味,如“散生者有長幼,之序,叢生者有父子之親”,“沖虛簡靜,妙粹靈通”,“其可比於全德君子矣”,這既是文人畫託物寄情的表現,又是特定歷史時期土人心態的反映。因為元代實行民族壓迫,作者雖仕至高官,亦不免有身處人下之感。竹心虛節高,以“全德君子”明志,當是作者意之所在。正如趙孟頫所説:“吾友仲賓為此君寫真,冥搜極討,蓋欲盡得竹之情狀。二百年來以畫竹稱者,皆未必能用意精深仲賓也。”(《松雪齋集》)《竹譜》較之文同、蘇軾、柯九思所論,既詳盡又實用,堪為學畫竹者之津樑。
隋書·經籍志》“譜錄類”著錄,無撰人姓名。《舊唐書·經籍志》“農家類”收錄,題戴凱之撰。但未註明作者時代。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也有記載。

竹譜作者簡介

李衎(1245——1320年),字仲賓,號息齋道人。薊丘(今北京)人。皇慶元年(1312年)為吏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後贈翰林學士承旨,追封薊國公,諡文簡。擅畫古木竹石,師法文同,更南下雲南、交趾,深入竹鄉,故所畫生動傳神。傳世作品有《修篁樹石》、《雙勾竹石》、《雙松》、《沐雨》等圖。 [3] 

竹譜版本介紹

宋以後流傳很廣。有《百川學海》、《説郛》、《漢魏叢書》、《龍威秘書》等多種版本。 [2] 

竹譜其他信息

曾全載於《永樂大典》,《四庫提要》謂浙江鮑氏所傳抄者僅一卷,疏略殊甚,《書畫書錄解題》以為此本即《畫苑補益》之詳錄本而非原著。另有《知不足齋叢書》、《畫論叢刊》、《美術叢書》等本。(《畫論叢刊》將《墨竹譜》誤為管道昇撰。)
參考資料
  • 1.    左圭·《百川學海》:晉人,而其字則曰慶豫。預豫字近,未詳孰是。其曰晉人,亦不知其何所本?然觀其以侖韻年船以邦韻,功同猶存。
  • 2.    《竹譜》  .農科網[引用日期2012-010-1]
  • 3.    《竹譜》  .家國網 每日一籍[引用日期20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