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葉椒

鎖定
竹葉椒,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竹葉椒ZanthoxylumarmatumDC.的果實。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台灣等地。具有温中燥濕,散寒止痛,驅蟲止癢之功效。用於脘腹冷痛,寒濕吐瀉,蛔厥腹痛,齲齒牙痛,濕疹,疥癬癢瘡。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芸香目
芸香科
花椒屬
竹葉椒
分佈區域
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台灣等地
中文學名
竹葉椒
採集時間
6-8月
毒    性
小毒

竹葉椒形態特徵

竹葉椒又名:土花椒。高3-5米的落葉小喬木;莖枝多鋭刺,刺基部寬而扁,紅褐色,小枝上的刺勁直,水平抽出,小葉背面中脈上常有小刺,僅葉背基部中脈兩側有叢狀柔毛,或嫩枝梢及花序軸均被褐鏽色短柔毛。葉有小葉3-9、稀11片,翼葉明顯,稀僅有痕跡;小葉對生,通常披針形,長3-12釐米,寬1-3釐米,兩端尖,有時基部寬楔形,幹後葉緣略向背卷,葉面稍粗皺;或為橢圓形,長4-9釐米,寬2-4.5釐米,頂端中央一片最大,基部一對最小;有時為卵形,葉緣有甚小且疏離的裂齒,或近於全緣,僅在齒縫處或沿小葉邊緣有油點;小葉柄甚短或無柄。花序近腋生或同時生於側枝之頂,長2-5釐米,有花約30朵以內;花被片6-8片,形狀與大小几相同,長約1.5毫米;雄花的雄蕊5-6枚,藥隔頂端有1幹後變褐黑色油點;不育雌蕊墊狀凸起,頂端2-3淺裂;雌花有心皮3-2個,背部近頂側各有1油點,花柱斜向背彎,不育雄蕊短線狀。果紫紅色,有微凸起少數油點,單個分果瓣徑4-5毫米;種子徑3-4毫米,褐黑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竹葉椒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叢中及路旁。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台灣等地。

竹葉椒別名

山椒、狗花椒《中國中部植物》、花胡椒、野花椒、臭花椒、山花椒、雞椒、白總管、萬花針、巖椒、狗花椒、菜椒《雲南藥用植物名錄》。

竹葉椒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通風處。

竹葉椒入藥部位

果實。

竹葉椒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

竹葉椒歸經

歸脾、胃經。

竹葉椒功效

温中燥濕,散寒止痛,驅蟲止癢。

竹葉椒主治

用於脘腹冷痛,寒濕吐瀉,蛔厥腹痛,齲齒牙痛,濕疹,疥癬癢瘡。

竹葉椒相關配伍

1、治胃痛,牙痛:竹葉椒果3-6g,山姜根9g。研末。温開水送服。
2、治痧症腹痛:竹葉椒果9-15g。水煎或研末。每次1.5-3g,黃酒送服。(1-2方出自《江西草藥》)
3、治虛寒胃痛:(1)土花椒果3-6g。水煎服。(《浙南本草新編》)(2)竹葉椒果6g,生薑9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腹痛泄瀉:竹葉椒6-9g。煎服。
5、治蛔蟲性腹痛:竹葉椒6g,苦楝皮9g。水煎服。服時兑醋適量。(4-5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竹葉椒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研末,1-3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含漱;或酒精浸泡外搽;或研粉塞入齲齒洞中,或鮮品搗敷。

竹葉椒使用注意

孕婦忌用。

竹葉椒炮製

竹葉椒一、採集加工

6-8月果實成熟時採收,將果皮曬乾,除去種子備用。

竹葉椒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竹葉椒鑑別

竹葉椒一、藥材性狀

球形小分果1-2,直徑4-5mm,頂端具細小喙尖,基部無未發育離生心皮,距基部約0.7mm處小果柄頂部具節,稍膨大。外表面紅棕色至褐紅色,稀疏散佈明顯凸出成瘤狀的油腺點。內果皮光滑,淡黃色,薄革質。果柄被疏短毛。種子圓珠形,直徑約3mm,表面深黑色,光亮,密佈小疣點,種臍圓形,種脊明顯。果實成熟時珠柄與內果皮基部相連,果皮質較脆。氣香,味麻而涼。以色紅棕、味麻有涼感者為佳。

竹葉椒二、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性狀”項。

竹葉椒藥理作用

本品有鎮痛、抗炎、調節免疫、抗菌等作用。

竹葉椒現代應用

用於治療神經衰弱,失眠,胃腸功能紊亂,腰肌勞損,前列腺炎,鼻炎,皮膚真菌感染致頑癬和感冒頭痛咳嗽等。

竹葉椒相關論述

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感冒,氣管炎。”
2、《江西草藥》:“散寒止痛。治胃痛,牙痛,痧症腹痛。”

竹葉椒附註

竹葉椒根、葉也入藥。根具有祛風散寒,温中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葉具有理氣止痛,活血消腫,解毒止癢之功效。
[1-4] 
參考資料
  • 1.    黃克南等編.《果實類中草藥彩色圖鑑》: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年
  • 2.    楊衞平,夏同珩主編.《新編中草藥圖譜及常用配方 6》: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0年
  •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4.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