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絲嵐村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竹絲嵐村)

鎖定
竹絲嵐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有常住人口1500人,500户人家,居住在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上,有近7000畝的竹山,世代以竹為生。
中文名
竹絲嵐村
行政區類別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
所屬地區
中國浙江
面    積
7000畝的竹山
著名景點
大山頭崗,大庵水庫,塔嶺崗,大灣峽谷。

竹絲嵐村村莊經濟

竹絲嵐村是一個毛竹生產專業村,竹林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近年來,鄞州區大力建設萬畝有機竹筍基地,在區農林局的引導和推動下,竹絲
挖掘春筍 挖掘春筍
嵐村建立了四季筍高產示範基地,大力推廣和應用毛竹筍早出覆蓋技術。通過幾年的摸索,現已熟練掌握這項技術措施,使有機筍產量和質量有了明顯提高。2009年,在區林業站的幫助下,竹絲嵐村成立了竹絲嵐竹筍專業合作社,並註冊了商標。合作社竹農們已經開始移除覆蓋在竹林地上的礱糠,挖掘春筍了。通過毛竹筍覆蓋技術培育的有機春筍筍體碩大,明顯優於一般毛筍。據估算,每畝產筍量約3000斤,按目前1.7元/斤左右的市場價格計算,畝產值可達5000元以上,而未經覆蓋的毛筍一般僅不到1千斤的產量。
竹絲嵐村竹筍產量提高了,如何打開銷路是關鍵。在各級領導部門的關心和指導下,竹絲嵐合作社通過報紙、雜誌、電視和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提高竹絲嵐品牌的知名度;在各大蔬菜農貿市場設立銷售點,爭取擠進寧波老百姓的菜籃子;由鄞州區農林局牽頭,與寧波地區的竹筍加工企業對接,形成穩定的供需關係,促進竹筍產銷持續穩定發展等途徑,力爭將竹絲嵐竹筍專業合作社這個品牌做大做強,為竹農增加收入。 [1] 
竹絲嵐村風景 竹絲嵐村風景

竹絲嵐村村莊文化

與竹絲嵐的感情
竹絲嵐,很好聽的名字,大概是位置在山頂以竹編為主業的意思吧。這個竹絲嵐村,位於孔岙大山頭的山頂,我去過兩次,一次就是爬過這個山頭,另一次是經袁馬繞羊腸山路走的。
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村莊的名字,一個姑姑嫁到了那裏,只是姑父的面我是從來沒有在自家小村岙底見過他的。聽父親説,姑父姓陳,我常要跟鄭搞錯,是奶奶姓鄭的緣故,奶奶是下鄭村人,現在找不到這個村子了,在陸埠水庫底下。我去勘察過,只有水乾的冬季,方能看出被淹沒的是個村子,有小橋和山石房子依稀可見,邊上的上鄭村接納了移民,都是一姓人,好説話,怕是早些時候是一家人。上鄭還有個父親的遠房表妹,嫁到了青龍山,是奶奶的表兄弟的孩子吧,這些還是和竹絲嵐多少有點關係,只是關係有好幾重。
與姑姑一家人相處印象較深的,一共有三次。一次是表哥明軍結婚,父親帶着我從岙底出發,在中央村處翻越王家嶺到趙岙坑,王家嶺的石頭路被磨得光滑滑的,似有三五百年的歷史了,趙岙有座廟,被拆拆建建好多回了。過磨石坑,廟下張,這些村莊的名字都很奇怪,要麼岙要麼坑的,岙大多在山頂,坑一般在峽谷地帶,再往上就是孔岙了。竹絲嵐村和孔岙村就隔着一座山,現在我也不知道具體的山名,只知道大家都叫它孔岙大山頭,孔岙在山的北麓山腳,竹絲嵐在山的南麓山頂,按照地理上説,竹絲嵐算是台地吧。
四明山多的就是竹子,尤其是東部。就像一個伯伯説的,這麼多年來,山林田地貢獻最大的就是竹子了,竹子的畝數和株數都快翻倍了。竹絲嵐村也一樣,靠山吃山,有竹子吃竹子,村莊的名字也是和竹子分不開來。姑父的家就在一片竹林下面,飲用水用皮管接的,一個大水缸裏積着,這個和四明山北部平原地區用水缸接天漏水完全不同,一個泉水一個雨水。最近在河姆渡文學網看到螞蟻(筆名)先生寫了一篇有關天漏水的文章,覺得蠻有意思,不過現在怕是沒人敢吃了,酸雨嘛。
男方家派出隊伍去女方家挑嫁妝,還有作為陪客去女人家迎親,我當時年紀太小沒有去,一般多是要表兄弟堂兄弟出馬的。新娘的家也不遠,也就是隔壁的村莊,好像村莊裏有個大水塘,專門洗洗啥的,像是個古村落。在姑姑家呆了有三天的樣子,也不知道哪裏來的説法,要吃那麼多天的剩魚剩肉。
第二次去竹絲嵐,是黃土嶺的表姐嫁了過去,表姐夫的綽號叫王仙崗,我一直以為這是他的真名,現在還這麼認為,有意思的是,查了地圖,竹絲嵐村邊上也有個小村莊名叫王仙崗。前些日子,我回岙底對七十出頭的伯伯作了錄音聊天,瞭解到他的一個姐姐也嫁到了叫王仙崗的地方,説起錄音聊天,伯伯也蠻有興致,我倒是覺得,年老人的故事我們有必要去整理一下。
表姐出嫁那年,我大概有十歲的樣子了,這回是作為小舅子正式出門的。我們一幫表兄弟們坐在大貨車的後面,風吹着,雖然穿了不少衣服,還是覺得挺冷,或許那已經快接近秋冬之交了。這次走的羊腸山路,一路不知道繞了多少個彎,只是冷得希望汽車快快到。在竹絲嵐男方的喜宴上,姑父他們也來了,竟然他是介紹人。
再有的印象,小表哥結婚,我們並沒有去赴宴,記得是他們送來了喜糖,好像有個禮節,是婚後新郎新娘要親自登舅舅家拜訪的,還帶來一大個芝麻餅。其實最最深的印象,是我奶奶過世,姑姑們都來了,表兄弟們也來了,是我帶着他們一起在祠堂守靈,那也是我們表兄弟們最最親的一段時光了。無論如何,這位竹絲嵐姑父是沒有來過我們家的,至少我的印象中是這樣。
鄞州和餘姚市政府聯合出資的竹絲嵐到孔岙的公路就要開通了,再不用爬高山了,也不用繞羊腸山路了,岙底到竹絲嵐的大馬路十公里出頭一點,汽車很快就能到了吧。姑父還不來嗎?或許姑父老了,那麼我來看你吧。
竹絲嵐再見,竹絲嵐
從竹絲嵐--小皎村--再暴走到密巖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7月4日難得的陰天,氣温不算高,一人探路:從竹絲嵐--小皎村。
上午從新中醫院坐630到橫街公交總站,趕上10:00發車到竹絲嵐的613路公交車,10:45到竹絲嵐下車開始步行,先沿公路走到茶場,再到大庵水庫,然後沿小路、沿溪坑下山,花時一個半小時,正好走到童皎村委旁,在童皎公交站碰到幾位從算坑下來正在等車的驢友,一打聽下一班的公交車還要等將近兩個小時,乾脆一人沿公路暴走到密巖,沿途還拍了些照片,出了好幾身汗,於16:30乘上637回寧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