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竿巷

(濟寧竹竿巷)

鎖定
竹竿巷位於山東省濟寧市老運河南岸。總長約2華里。 [1] 
中文名
竹竿巷
外文名
BambooLane
所在城市
濟寧
路名由來
隨京杭運河的繁盛而生
2華里

竹竿巷發展歷史

竹竿巷名字來源

濟寧竹竿巷沿街西側的店鋪,大都是2層-3層5開間抬梁硬山式樓房,前出抱廈,明柱承託。包括竹竿巷、紙坊街、漢石橋街、紙店街以及清平巷、打繩巷、永豐巷和大閘口河南街這一大片臨河街區。實際上他是由首尾相連的五條街巷構成。從東大寺向西依次是紙坊街、南漢石橋街、紙店街。從東大寺向南,依次是竹竿巷、小閘翁城。 [1] 

竹竿巷歷史沿革

濟寧市任城區竹竿巷 濟寧市任城區竹竿巷
竹竿巷的出現,是伴隨着元代開鑿運河應運而生的,自元代京杭大運河改道濟寧後逐漸發展起來,以經營竹編、土產、雜貨等為主的濟寧著名手工業作坊區。前店後廠,下店上居的建築格局,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是目前反映明清時期濟寧商業概貌的典型街區,直接反映了濟寧運河文化的特色,具有濃厚的江南水鄉韻味。1985年,被濟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竹竿巷北端的東大寺,197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竹竿巷歷史文化

竹竿巷的五條街,西起吉市口(今任城路),東至順河清真寺,轉折向南,止於小閘口橋,恰似“曲尺”型。從佈局上看這些房屋是順河而建,街道也是順河彎曲。河與街巷之間,有諸多與之垂直的小巷,如清寧巷、永豐巷、打繩巷、清平巷等等,全部通到運河岸邊的碼頭。當地老百姓叫老龍戲水,東大寺為龍頭,龍頭扎進大運河,形成青龍戲水,彎曲悠長的竹竿巷為龍身,左右各小巷清寧巷、永豐巷、打繩巷等位龍爪,據説巷深處原有水井,不為取水,而是為“水釘”釘牢這條巨龍。如果把東大寺看作一顆璀璨的明珠,從東大寺向西、向南兩條蜿蜒街道就像兩條龍體,與東大寺形成二龍戲珠。
濟寧是山東最大的竹器市場,而濟寧竹器作坊多集中在竹竿巷,清末已有37家,民國增至60家,抗戰前增至130多家,一直到今天竹竿巷仍然是濟寧市竹器行業的大本營。
經營竹業的客商專門去南方採購毛竹,把十幾米長二三十公分粗的毛竹紮成竹筏,上面再堆放些細小的黃竹和斑竹用於做筆桿和煙袋杆。也有的是綁在漕運皇船的兩邊捎至濟寧的。當時,大批的漕運船隊兩邊都綁上很多竹竿,好處是船過閘時不使船閘相撞,即使相碰有竹竿相隔也可以緩解衝擊力,相對安全。在運輸中遇到風浪,大批竹竿也可增加船的浮力,從而減少沉船的危險。這些毛竹,運至濟寧後廉價銷售,這樣,大批的毛竹在運河南岸堆積如山,多的年份數量可達百萬斤以上,漸漸便形成了竹業一條街,從而出現了竹竿巷。後來隨着竹業的發展和繁榮,竹業店鋪也從竹竿巷向臨近的紙坊街,漢石橋和紙店街延伸,形成了大概念上的竹竿巷。因竹竿巷巷道兩旁多為兩層樓閣式的鋪面建築,古樸雅緻,小巧玲瓏,其前店後坊的建制,既有江南水鄉靈巧清秀的風格又有北方穩固厚重的感覺,因而又被人們譽為“江北小蘇州”。
竹竿巷的房屋建築獨具風韻,二層樓閣,下面為全敞開式的活動門板,鋪面亮堂,方磚烏瓦,青石板鋪地,行走其間,清新陰涼。樓房順河而建,參差進退,蜿蜒錯落,形成了門前交易,院後乘船的獨特風貌。樓與樓之間又相互搭連,高低錯落,跌宕起伏,閣樓下面做門面,上面多為學徒、夥計的歇息住宿之所。竹竿巷的樓房,在構造上經過了南方工匠百多年的數次改進和北方泥瓦匠的不斷翻新,便兼具南北風格了。素有“濟州之花”的竹籃,更招惹各地客商的青睞。竹器製品,書畫古董,茶房酒館,歌樓妓院,三教九流無所不有,“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館相喧 ”這兩句詩,就貼切的描繪出了當時的繁榮局面。

竹竿巷介紹

濟寧竹竿巷的竹業靠運河的開掘而興,竹編技術也得益於江南竹編藝人的傳授。隨着運河的開通,江南的竹編藝人能工巧匠也順運河來到濟寧,他們靠河就近開店設鋪,開館收徒,傳授技術。用鋸、竹刀、手鑽為主要工具,根據品類和用途將竹子製作成粗、細、精等各種檔次的竹篾,再編織成新穎、精美、輕巧、實用的竹製品。
竹竿巷的竹業按品類用料分為若干專業,他們把從事不同的專業稱為“行”。比如,專門從事綁紮掃帚、擰鞭挑子、做筢子等一類竹製品生產的稱為條子行,做工較粗,選料後不用深加工;專門做婚嫁大轎的稱為轎行,多選用大料,做工有粗有細;從事編扎鳥籠的稱為籠子行,在選料的基礎上基本全是細活,一隻鳥籠要經過摸竿、劃竿、在起、拉條等近十道工序才能做出編籠的篾子。要編紮好一隻鳥籠,從頭到尾要用近百道工序。這些產品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1)鞭條與竹竿類:趕牲畜用的鞭尖、三股條、四股條、船蒿、賬杆、竹扁擔、竹掃帚、竹筒、竹耙子、家用小竹竿、竹梯、竹筷、竹茶盤、風箏線枴子等。
(2)編織竹器類:大小各式筐、籃、篩、雞罩、粉罩、豆濾子、打油圈、粉釺子、捕魚宿籠等。
(3)鳥蟲籠子類:各式大小方籠和園籠,專用的百靈籠、畫眉籠、點顏籠、鸚鵡籠,各式捕鳥用的打籠與拉籠,乃至最小型的蟈蟈籠。產品工藝精巧,玲瓏剔透,美觀大方。
(4)轎牀傢俱類:大小各式竹牀、竹椅、竹凳、花轎、喜慶用的儀仗(傘、扇、花棍、裙燈等)轎、牀、椅等產品較木質的輕便,適合山區使用。
從竹編品的檔次上分,粗編的竹製品多是簡易的,根據不同用途,大到竹筐、竹簍,冬季御風防寒的竹門、風門、竹牀,小到拍打蒼蠅的蠅拍等;較細的則是竹筷、竹篩、竹蓆等,舊時,從壩口糧行到普通農家,哪一家沒有竹竿巷編織的竹篩子;較精緻的竹製品則是竹箱、竹籃等,僅竹籃一類,就有很多花色品種,有大有小,有方有圓,有長有扁。
要製作一隻傳統工藝品的竹籃,從破篾到拉、浸、染、編等,經過多道講究的工序。上面編織出“吉祥如意”、“富貴有餘”等字樣,再編織上不同的花卉、鳥蟲圖案加以襯托。籃底也有講究,多為圓底承託着鼓腔,新月形的籃提手下配有漂亮的籃蓋,籃蓋色彩鮮豔。這樣的一隻設計新奇,構圖新穎,變幻奇妙的竹籃,簡直是一件百看不厭的精美藝術品,既具有欣賞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濟州之花”的美稱實是當之無愧。不過現在懷有這種高超技術的竹編藝人已經不多了,手藝面臨失傳,如不盡快挖掘,後人就難以欣賞到這種竹編藝術品了。
濟寧在歷史上是魯西南的重鎮,水陸交通方便,這給竹製品的銷售帶來廣闊的市場。竹竿巷的竹製品輻射至方圓二三百里的廣大農村。臨近濟寧的農民進城大多順便到竹竿巷捎回自家所需的竹器,也有遠方慕名而來的客商將竹竿巷的竹器販往曹(州)沂(州),或是順水路隨漕運船隊銷往京(北京)津(天津)沿途。
至解放前,濟寧的竹業發展到極盛時期,此時的竹竿巷,除了五户較大的竹貨行外,還形成了“祥太”、“順興”、“太茂”等一百多家有名的店號和竹器作坊。但是,在兵匪橫生的戰爭年代,苛捐雜税多如牛毛,再加上運輸困難,原材料匱乏,銷路受阻,竹竿巷的竹業生產一時蕭條,不少店鋪作坊歇業停產,名勝一時的竹竿巷,無可避免的陷入了“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蕭條局面。
解放後,隨着社會的安定,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及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一些較大的店鋪開始用機動駁船拖來大批毛竹。兗濟鐵路修復後,江南的毛竹沿津浦線轉兗州來到濟寧,至此,沉寂了多時的竹竿巷又漸漸“甦醒”過來。隨着生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事竹業生產的匠人開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4年,組織起紅光、黎明等生產組,1956年,在小集體互助組(生產組)的基礎上,個體經營竹業的店鋪作坊聯合起來,建立了紅光、黎明、建新等竹器生產合作社。為便於管理,建新、紅光、黎明竹器合作社先後改稱為第一、第二、第三竹器合作社。1958年,第一竹器社改名為建新竹藤廠,有工人三百餘人,重竹竿巷遷移至越河南街。
竹竿巷社區
竹竿巷社區(3張)
漕運的暢通帶來濟寧貨暢其流、商賈雲集的景象,河上漕船、鮮船、快船、馬船、供船、巡船、鹽巡船和民間商貨船穿梭往來,漕船的鑼鼓聲,衞丁的叫嚷,縴夫的號子此起彼伏,日夜不息。北方的皮毛、藥材,南方的絲、竹、茶葉、陶瓷沿運而至,魯冀豫皖上百縣盛產的糧、棉、油裝船外運,南北商人匯聚於此。濟寧城內先後有九個省的商户建立了七處會館,均佈局在竹竿巷周圍,呈現出“通渠要道、運河兩岸、店鋪林立”的繁榮景象。航運的暢通,貿易的繁榮,手工業的發達,加之水司衙門林立,朝廷命官紛至沓來,金釵玉墜招搖過市,強力刺激着竹竿巷建設規模的擴大和風格的形成,一度使竹竿巷在濟寧這座古老城市裏名聲大噪,令人流連忘返,成為濟寧城區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濟寧是孔孟之鄉,文化聖地,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孔、孟、顏、曾、子思五大聖人,給這座城市都增加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擁有700多年曆史的竹竿巷更為我們濟寧的發展提升了濃厚的運河文化氣息,竹竿巷是一處歷史典型的歷史文化名城,見證了運河的興衰,見證了濟寧的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