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海長裙竹蓀

鎖定
竹海長裙竹蓀,四川省長寧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1-2] 
長寧縣是“中國竹子之鄉”,境內的蜀南竹海是“中國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蜀南竹海林中天然生長培育的長裙竹蓀獲得了“四川省科技成果認證”、“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合格證書”,先後獲得國際銀獎1次,國家級金獎6次。
竹海長裙竹蓀富含21中氨基酸,含有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其中有八種是人體所必須的,具有防癌抗癌和提高免疫力等功能,享有“真菌皇后”美譽。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訪華都品嚐過竹海長裙竹蓀。 [3]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竹海長裙竹蓀”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2] 
中文名
竹海長裙竹蓀
產地名稱
四川省長寧縣
品質特點
朵裙大、肉質厚、香味濃郁
地理標誌
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農業部公告第1517號
批准時間
2010年12月24日

竹海長裙竹蓀產品特點

竹海長裙竹蓀品質特性

食用菌竹蓀,又名竹參,屬真菌門、擔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竹蓀屬,是食用菌中名貴的山珍。“竹海長裙竹蓀”是將蜀南竹海的野生竹蓀馴化、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種。 [4] 
竹海長裙竹蓀除了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醫療價值和保健價值之外,還具有較高的防腐功能,是天然的防腐劑,它在常温下能有效抑制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的繁殖和生長,這就保證了用竹蓀做的菜或燉的湯不致腐敗變質。
天津市工業微生物研究所的韓慧、張剛、赫景雯、王東博、何雨青5人也對長裙竹蓀的抑菌作用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結果《長裙竹蓀抑菌研究》認為,竹蓀含有天然的抑菌成分,具有廣泛的抑菌作用,特別對枯草芽胞桿菌、蠟樣芽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蘇雲金槓菌8種細菌的抑制作用明顯;即使經過了高温高壓之後,其抑制作用也十分穩定。他們還將竹蓀提取液在米粒澱粉類、豆腐蛋白類、豬肉肉類等食物中進行試驗,結果表明,食物質地無變化,長裙竹蓀的防腐作用十分明顯。 [5] 
竹海長裙竹蓀 竹海長裙竹蓀

竹海長裙竹蓀外在感官

竹海長裙竹蓀幹品色澤潔白,菌體長12—20釐米,菌托直徑約3—5.5釐米,菌幕白色,從菌蓋下垂達10釐米以上,網眼多角形,寬5—10毫米。柄白色,中空,壁海綿狀,基部粗2—3釐米,向上漸細。具有竹蓀特有的香氣,質地脆嫩。 [2] 

竹海長裙竹蓀內在品質

竹海長裙竹蓀成品含粗蛋白≥14%,粗纖維≤10%,水分≤13%。 [2] 

竹海長裙竹蓀等級分類

竹海長裙竹蓀分一級、二級、三級三個等級,分級標準如下: [2] 
等級指標名稱
一級
二級
三級
水分(%)
≤13
氣味
具該品種典型氣味,無異味
滋味
具該品種特有滋味,無異味
色澤
白色或微黃
米黃
黃色
完整度(%)≥
96
93
90
菌體長釐米≥
18
15
12
菌體整齊度
均勻整齊
均勻整齊
基本整齊
雜質(%)
≤0.3
≤0.4
≤0.5

竹海長裙竹蓀產地環境

竹海長裙竹蓀產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有冬暖春早、夏長較熱、初秋降温快、仲秋多綿雨,雲霧多、日照少、濕度大及雨量充沛等特點。年平均温18.3度,最高年平均氣温為22.2度,最低年平均氣温為15.4度,無霜期357天,屬四川多霧地帶之一,年日照時數僅有1198.4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100.6毫米,最大降雨量集中在7—8月份,空氣濕度在79—87%之間。
竹海長裙竹蓀產區主要為低山和淺丘地貌,沿長寧河輻射分佈,由於地形傾斜與河流走向一致,比降較大,切割較強,形成腹部以長寧河為軸心狀地形發育。產區土壤以紫色土和黃壤土為主,土壤母質83.1%系各類砂、頁岩風化物,質地沙壤,耕性良好,pH值4.4—8.5,以酸性和中性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適合竹蓀的種植。 [2] 
竹海長裙竹蓀 竹海長裙竹蓀

竹海長裙竹蓀歷史淵源

長寧縣萬嶺箐(現稱蜀南竹海)因盛產竹蓀而早有盛名。據調查竹海有野生竹蓀五種,即長裙、短裙、紅託、棘託,雜色等,其中尤以長裙竹蓀優於其他幾個品種竹蓀。
清《素食説略》:“竹松,或作竹蓀,出四川。滾水淬過。酌加鹽、料酒,以高湯煨之。清脆腴美,得未曾有。或與嫩豆腐、玉蘭片、色白之菜同煨尚可。不宜夾雜別物並搭饋也。”
據民國版《長寧縣誌》記載,竹海可年產野竹蓀一千數百斤,價高達十餘銀元一斤,在清代成為了貢品。
1999年出版的《辭海》在竹蓀條目下的註釋為“中國四川南部最多,可供食用”。
建國後,由於鏟山、鬆土改變了竹林生態環境等原因,野生竹蓀產量下降到每年只能採收到數斤幹品,遠不能滿足市場之需。
1972年2月,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他在嚐到川蓀(即由長寧縣提供的長裙竹蓀)製作的慈禧御膳中的名菜“竹蓀芙蓉湯”後讚不絕口,傳為佳話。自此,國際上出現了“竹蓀熱”,竹海竹蓀隨之被世界餐飲業認識,尤其是國外幾千家中餐館都紛紛要求得到這種國宴上的山珍,日本一家公司到四川訂貨,開口出價每公斤竹海竹蓀300美元,香港市場售價為6000港幣,“竹海竹蓀與黃金等價”之美譽,激發了長寧縣的農業科技開發熱潮,從此長寧人便開始研究人工栽培長裙竹蓀。
1984年,長寧縣成立了“竹蓀研究所”,建立了“竹蓀協會”,先後邀請各類專家來縣考察、講學、培訓。
1986年,長寧縣培育出首批室內人工栽培長裙竹蓀。
1990年,長寧縣首次在林下人工栽培成功,填補了中國長裙竹蓀人工栽培的歷史空白。從此,長寧進入了人工栽培長裙竹蓀時代。經過多年的栽培種植,不斷探索,已研究出果樹林下及玉米、油菜、冬豆等多種農作物套種竹蓀的種植模式,使得竹蓀得以大面積推廣。長寧躍升為中國最大的長裙竹蓀基地,並由長寧推廣到四川省內30多個縣、市及雲南、貴州、廣西等西部省、區,四川長寧縣(長裙竹蓀)與福建古田縣(棘託竹蓀)、貴州織金縣(紅託香蓀)基本形成全國三大竹蓀產業鼎立的局面。 [6] 
2009年,由長寧縣申報的《竹海長裙竹蓀產業化開發》項目已被四川省科技廳、省財政廳列入擴權強縣試點縣後的第一批科技項目予以立項,並正式行文下達。該項目是長寧縣承擔,進行創新性開發研究的省級重點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2010年,長寧縣註冊“竹海長裙竹蓀”商標。 [4] 

竹海長裙竹蓀生產情況

2009年,長寧縣制種1200多萬瓶,播種面積達12000多畝,年產幹竹蓀600噸,鮮竹蓀蛋近4000噸,總產值16000多萬元。有10萬瓶以上的制種大户25家,40萬瓶以上的2家,100畝以上成片的竹蓀種植示範户10户,50畝以上的35户;全縣有竹蓀營銷大户25户,竹蓀及竹蓀蛋加企業3家。 [6] 
2014年,長寧縣竹蓀種植面積保持在2萬畝以上,示範帶動周邊近20個區縣發展種植面積近5萬畝。全縣竹蓀總產量1000噸(幹品)以上,單一竹蓀品種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一,產業產值超過3億元,初步形成“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户”的產業化運行機制,粗略估計全縣竹蓀種植專業大户500户以上,營銷大户30户以上。普通農户通過土地租用、基地務工等形式參與產業發展,粗略估計帶動農户2萬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產品每年出口日本、東南亞、香港和台灣等國家地區100噸左右,出口值近0.5億元。 [4] 
2015年,長寧縣竹蓀總產量1000噸(幹品)以上,單一竹蓀品種總產量位居中國第一,產業產值超過3億元,初步形成“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户”的產業化運行機制。全縣竹蓀種植專業大户500户以上,營銷大户30户以上;普通農户通過土地租用、基地務工等形式參與產業發展,帶動農户2萬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7] 
2018年,長寧縣竹蓀種植面積達2.5萬畝,常年制種能力達1500萬袋,幹竹蓀產量1250噸,直接總產值5億多元。 [8] 
竹海長裙竹蓀 竹海長裙竹蓀

竹海長裙竹蓀產品榮譽

1994年,竹海長裙竹蓀獲“亞太地區國際銀獎”。 [6] 
1995年,竹海長裙竹蓀獲“中國巴蜀食品節金獎”。 [6] 
1998年,竹海長裙竹蓀獲“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12月,竹海長裙竹蓀在南京召開的國際食用菌科學大會上受到25個國家代表的讚譽,被專家們公認為“竹蓀珍品”。 [6] 
1999年,竹海長裙竹蓀獲全國竹類展銷會金獎。 [6] 
2000年7月,竹海長裙竹蓀獲四川省綠色食品銀獎。 [6]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竹海長裙竹蓀”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2] 
2014年8月,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長寧縣 “中國長裙竹蓀之鄉”稱號,並於9月下旬在陝西楊凌舉辦中國國際食用菌烹飪大賽中正式授牌。 [4] 

竹海長裙竹蓀地理標誌

竹海長裙竹蓀地域保護範圍

竹海長裙竹蓀產於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宜賓市長寧縣北部淺丘區的長寧鎮、三元鄉、花灘鎮、井江鄉、銅鑼鄉、竹海鎮、桃坪鄉、老翁鎮、下長鎮、梅白鄉、古河鎮、開佛鄉、銅鼓鄉、南部的低中山區硐底鎮、龍頭鎮、雙河鎮、富興鄉、梅硐鎮等18個鄉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04°44′00″—105°03′00″,北緯28°25′00″—28°48′00″。東接江安縣,南連興文和珙縣,西靠高縣,北與翠屏區、南溪縣接壤。 [1-2] 

竹海長裙竹蓀質量技術要求

(1)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栽培品種為長寧縣野生竹蓀經人工馴化後選育的長裙竹蓀。
(2)生產過程管理:竹海長裙竹蓀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無公害林產品生產技術規程竹蓀》(DB51/T509—2005)操作。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必須符合《無公害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T/T5017—2001)和《無公害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5018—2001)。為了保證竹海長裙竹蓀的品質特色,尤其要掌握好五項技術措施和注意把好“四關”,注意病蟲害防治:
①掌握好五項技術措施
a.選好場地:排水良好、無積水、背風陰涼的林地、緩坡地,坡向朝南、腐殖質高。以酸性沙質輕壤土、病蟲害較少的環境為最適宜。如果其他條件適宜,僅土質不肥,則應異地另取肥沃土作覆蓋土。
b.搭棚作畦:選好場地後,除去雜草,整平,開挖排水溝,整理畦牀。畦牀寬1—1.3米,長度不限,畦高10—20釐米,畦溝四邊傾斜,利於排水。整畦時,先把牀內土壤挖4—6釐米,向兩邊堆積,敲碎後留作覆土。再挖深10釐米,讓陽光曝曬至白色(過白)後,打碎整平畦面。然後用石灰水噴灑畦牀內外消毒,也可按0.2千克/平方米茶籽餅浸液噴灑地面殺蟲。鬱閉度小於0.8的栽培場地需搭遮陰棚。搭棚採用竹、木條做柱樑骨架。竹木條一般長2.5米,埋入土中30釐米,蔭棚高2.2米左右,每間距2米左右埋一根。縱橫排架後用鐵絲捆紮牢固,以防風吹雨打倒塌。蔭棚上方用帶葉的杉樹枝條或蘆葦、茅草、玉米秸、遮陽網等遮蓋;四周用草簾圍住,靠北向注意適當加厚草簾,以防冬季風寒。
c.堆料播種:在畦牀上堆料5釐米,撒一層菌種,再堆料10釐米,撒一層菌種,最後堆料5釐米,覆土3釐米,並加弓條罩膜。其中第二層培養料和菌種量要比第一層增加一倍。全部用料和用種量為25千克/平方米培養料,4—5瓶/平方米菌種,料與種的比例為5:1,培養料含水量65%左右。播種採用點播與撒播均可。
d.發菌培養:
通風換氣:播種後保持每天上午揭膜通風一次,時間0.5小時。夏季氣温較高時,早晚揭膜各增加通風一次,使畦牀內空氣新鮮。
竹海長裙竹蓀
竹海長裙竹蓀(10張)
保持濕度:菌絲髮育期一般為30天。由於培養基內固有的含水量,前期足夠菌絲生長所需,所以一般不必噴水。薄膜內相對濕度保持85%,即蓋膜內呈現霧狀,並掛滿水珠。若氣候乾燥或温度偏高,表面覆蓋物乾燥或覆土發白,就應即時噴水,以免因培養基幹燥而影響菌絲萌發於生長。噴水前期宜少不宜多,若過濕,易導致菌絲黴爛。
控温發菌:長裙竹蓀菌絲生長階段温度5—29℃,最適温度24℃。秋末播種氣温低,可採取罩緊蓋膜並縮短通風時間,同時拉稀蔭棚蓋物,引光增温,促進菌絲加快發育。初夏播種氣温高,注意早晚揭膜通風,並加厚蔭棚蓋物,防止因温度過高料內水分蒸發,影響菌絲正常生長。
e.出菇管理:首先要注意濕度變化,靈活掌握噴水。出菇期培養料含水量以60%為宜,覆土含水量不低於20%。出菇前期即菌蕾形成初期每天噴水一次,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5%為好。從感官上看,畦牀罩膜內呈霧狀,並掛滿水珠。若水珠明顯下滴且量多,表明已達95%以上,應揭膜通風半小時,防止濕度過大引起爛蕾。在夏季,需加厚蔭棚遮蓋物,防止水分蒸發。當菌蕾長成球狀時,每天應在早晚噴水,使空氣相對濕度達90%—94%,否則,水分不足引起子實體萎縮。噴水要作好“四看”,即一看覆蓋物,竹葉或草變干時,就要噴水;二看覆土,覆土發白,要多噴、勤噴;三看菌蕾,菌蕾小,輕噴、霧噴,菌蕾大,多噴、重噴;四看天氣,晴天干燥,蒸發量大,多噴,陰雨天不噴。其次,要調適温度,創造最佳生長環境。長裙竹蓀從菌蕾形成到子實體成熟,大約需要30天左右,温度要求20℃以上,而25—32℃菌蕾生長速度最快,一般25天即可形成子實體。出菇期間,氣温如高於35℃時,常出現菌裙粘結不易下垂,或託膜增厚破口抽柄困難。因此必須採取四條有效措施防止高温:一是蔭棚遮蓋物加厚,形成“一陽九陰”;二是早晚揭膜通風,中午氣温升高時,打開罩膜兩頭,增加透氣,夜間揭開四周蓋膜;三是用井水或泉水早晚噴水一次;四是畦溝淺度灌水,即灌跑馬水,降低地温。再次,要加強通風換氣,防止畸形。竹蓀菌蕾發生至子實體形成,需要充足的氧氣,若二氧化碳濃度高,則子實體變為鹿角狀。因此,出菇期間必須加強通風換氣。一是堅持每天上午通風半小時,氣温高,早晚揭膜通風各一次,以防二氧化碳沉積;二是中午氣温極高,蓋膜兩頭打開透氣,若降温需要,也可四周揭膜通風;三是蔭棚南北向打開通風窗對流,使畦牀保持空氣新鮮無異味。
②、注意把好“四關”
a.菌種質量關:竹蓀菌種要求菌絲粗壯,長勢整齊,無中斷,無雜菌污染斑塊。氣生菌絲濃密,呈束狀;培養基與瓶壁緊連,無收縮脱節。對於菌絲軟弱無力,顏色發黃,甚至自溶,一級菌齡過長衰老、抗逆性差,不宜選用。
b.堆料播種關:培養料鋪入畦牀採取平鋪,用物輕拍,保持料與種能接觸即可。如果料太鬆與種脱節,則不利菌絲生長。三層料二層種,中層料厚、上下層稍薄。粗料宜佔70%—80%,碎料應占20—30%,使料粗細均勻,有利菌絲吸收養分繼續生長。堆料播種時做到邊堆料,邊播種,邊覆土,一氣呵成,切不可讓料和菌種被風晾乾,影響菌絲萌發,甚至乾死。
c.菌絲保護關:菌絲在生長蔓延出土面時,不要隨意翻動培養料和覆蓋的竹葉或樹葉等,一旦扯斷菌絲或毀壞竹蓀原基,會影響竹蓀長出。
d.田間管理關:發菌期與出菇期兩個階段嚴格區分。發菌期以通風保濕為主,覆土後蓋草蓋膜保温保濕,濕度不超過85%,温度自然。出菇期30天以噴水防高温為主,幼蕾期噴水宜輕、小霧;發育期則需重、多、勤,前後有別。高温季節採取措施降温,防止菌蕾萎爛。
③、病蟲害綜合防治:長裙竹蓀在生長過程中遇高温、高濕,在酸性培養料上會發生綠、毛、麴黴等雜菌危害。其防治方法是勤通風換氣,避免高温高濕。當雜菌出現後,輕輕去掉雜菌的培養料,再用石灰粉覆蓋,或用1:500倍的多菌靈或託布津藥液噴於除去雜菌的表面,並加強管理。長裙竹蓀在生長過程中常遇白蟻、蛞蝓、跳蟲、蟎類蟲害。可分別用以下方法殺滅:
白蟻:按生活習性,可人工捕殺、燈光誘殺、或用白蟻淨藥殺;
蛞蝓:一般用1—2%的食鹽水滴殺;
跳蟲:出菇前用500倍辛硫磷噴殺;
蟎類:用克蟎特2000倍液噴殺,再加強通風換氣。
(3)竹蓀的採收及乾製
①竹蓀的採收:竹蓀從菌蕾生長至破蕾成熟,需20天左右。但從菌蕾破殼至子實體發育成熟,僅需4—6小時。因此,竹蓀的採收一定要及時,最佳採收期是菌裙完全張開時。竹蓀破蕾是有規律的,每天凌晨6—9時竹林內空氣相對濕度高,應在每天早晨8—9時去栽培場等待竹蓀展開,一旦菌裙張開,立即採收。用金屬刀子作為採收工具,切記不要用手扯斷,必須用刀從菌托底部切斷菌索。採時應儘量避免成熟孢液粘污在菌裙、菌柄上。採收後,應及時剝離菌蓋及菌托,及時處理好菌裙和菌柄,將未被粘污孢液或泥土的潔淨菌體存放於乾淨塑料籃內,將粘污了的菌托分開放在其他容器內。被孢液或泥土污染處,還要用水洗淨。水洗時,先用柔軟的小刷刷去污染處,注意保護好菌裙和菌柄的完整,切勿弄斷。
②竹蓀的乾製:新鮮的竹蓀具有濃烈的氣味,可用10%葡萄糖水浸泡20—30分鐘,即可除去異味,又可保持菌體潔白。竹蓀的乾製可採用曬乾和烘乾的方法。將採收的菌幕和菌柄用清水洗淨,然後放入經清洗並塗有一層豬油的烤篩上烘乾。也可先曬一下,再用電烤箱或炭火烘房烘乾。烤箱或炭火烘房的温度控制過程:開始為40℃,然後升到60℃,以後又降到40℃,每兩小時變温一次。烤箱或炭火烘房上面要有排濕孔,下面要有進氣孔,以便排濕。烘乾後將烤篩取出,經20—30分鐘,待其變軟後再包裝。
(4)生產記錄要求:竹海長裙竹蓀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田間生產檔案、加工製作檔案、產品出入庫檔案,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閲。 [2] 

竹海長裙竹蓀專用標誌使用

本規定地域範圍內的竹海長裙竹蓀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