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山下村

(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長龍社區下轄村)

鎖定
竹山下村,位於黃江鎮東南部,距鎮政府13千米,總面積4.4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村西南有河流竹溪河,村邊有南山水庫。北與老圍村接壤,西與下圍村、大冚村為鄰,南與塘廈大屏障森林公園相連。始建於明朝,原名“竹溪村”,後改稱“竹山下村”。
中文名
竹山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長龍社區
明朝,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六都。清末,屬東莞縣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四區塘頭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三區長龍鄉;1958年10月,屬塘廈人民公社長龍生產大隊;1962年,屬黃江人民公社長龍生產大隊;1983年9月,屬黃江區長龍鄉;1986年11月,屬東莞市黃江鎮長龍管理區;1999年,屬黃江鎮長龍行政村;2011年,屬黃江鎮長龍社區。
世居村民有葉、鄭2姓。葉姓先祖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由福建漳州平和封頭坂逃難到東莞清溪綠湖壩,後其子台雲遷至此地。鄭姓先祖於清朝遷入。
2015年末,户籍人口313人,其中男性153人,女性160人;80歲以上12人,最年長者91歲(男)。外來暫住人口約1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432人,歸僑7人。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黃江話。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地瓜、花生、木薯等,並自養家禽。改革開放後,以種植橙柑橘、荔枝、菠蘿、柿子等果樹為主,其中糯米餈、桂味荔枝品種為特產,當時名揚廣東省各縣。2015年,村有工業企業6家,有職工1000人,經營行業涉及電子、塑膠、五金等;村經營總收入142.2萬元,銷售收入10.4萬元,出租收入67.4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柿子、龍眼、菠蘿、橙子,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艾粄、雪蓮粄、蘿蔔粄、粽子、糕仔。
國道G94線,省道S358線,縣道清龍路,鄉道永龍街、長洞街、長新街經過該村。1955年通電話,1970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自來水,80年代末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1995年通互聯網。村中有幼兒園1所,2015年在園幼兒300多名;小學1所,在校學生500多人。文化廣場1座,社區綜合服務中心1個,籃球場8個,公園2個,圖書館1座(藏書3000餘冊),電子閲覽室1間。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160座,無人居住。
門樓,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2008年重修,青磚結構;用以防外敵入侵,更是嫁娶的必經之門。
步雲學校,建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內設文武館、讀書書院,是長山口第一所學校。20世紀50年代學校遷至下圍基督教堂內,為長龍小學。步雲學校從此荒廢。
楹聯“麒麟瑞葉慶千秋,鸞鳳和鳴昌百世”,存於竹山下村花轎。
匾額“旨賞換花翎”,為清光緒帝賜予葉維光;木質,高80釐米,寬50釐米;存於竹山下文化活動中心。另存花轎1台,製作於清朝,主要用於迎親,最後使用時間為1950年,後存放於竹山下文化活動中心。
秀榮別墅,建於民國時期,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由樓前花園、別墅主樓和碉樓三部分組成。主樓為兩層磚木石結構,仿西歐建築風格,每層均以四柱、三券拱承重,面闊10.1米,深13米。碉樓6層,平面呈長方形,以磚石砌築,外批灰砂,長6.2米,寬4.6米,高約20米,四周設炮眼。保存完整,風格獨特。
崇真會基督教堂,建於1937年,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2009年由基督教清溪堂重建。部分信教村民每週三晚上到教堂禱告,週六晚唱詩,週日早做禮拜。
怡園,是葉俊謙、葉俊凱、葉錫榮三兄弟的老屋,建於1937年。
村裏有客家舞麒麟、醒獅以及接馬娘等活動。舞麒麟、醒獅和武術,形成於清朝。舞麒麟主要圍繞“採青”進行表演,由一男青年舞動麒麟頭,一少年牽動麒麟尾,隨打擊樂節奏,表現麒麟舔腳、採青以及喜怒哀樂的情緒。村有武術隊,常表演單人、雙人武術套路,器械有刀、棍、藤牌等。每年節日期間進行舞麒麟、醒獅表演,併到每家每户參拜,寓意太平、吉祥。
接馬娘,形成於清朝。每年農曆正月初八,凡上年生子的家庭,負責抬神轎到廟下(地名)把馬娘接到村的眾鋪。正月十五送回。生有兒子的家庭需備燈茶(準備各種食品如花生、客家米橙、粉條等),供前來道賀的村民食用。
每年端午節有“走皇兵”習俗,形成於清朝。傳説,因該村葉姓先祖犯事,害怕皇帝趁節日期間派兵捉拿,於是提前過節,端午當天則不過節,到山中躲避。此後每年端午節(五月初五),村民提前一日(五月初四)慶賀端午,吃粽子。
農曆七月初七有盛水習俗,形成於民國時期。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中午12時,每家每户都派人到山中小溪或山泉盛上清水,用於浸泡沙梨等水果。相傳七月初七水最清澈、乾淨、甘甜,存放不變質、不生蟲。20世紀80年代後因水體污染,只有少部分村民到山的深處裝七月初七水。
1944年3月,竹山下村、下圍村抗日常備隊配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第三大隊在黃京坑殲滅偽軍2個連,繳獲輕機槍3挺,步槍100多支,其他軍用物資一批。
1944年5月8日,駐樟木頭日軍加藤大隊400多人,偷襲駐梅塘鄉一帶村莊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領導機關和第三大隊。竹山下村、下圍村抗日常備隊配合第三大隊進行反擊,並把日軍圍困在梅塘山坡上。後來日軍在漢奸帶領下,突出包圍圈。此役斃傷日軍近百人。
1946年7月,國民黨軍劉光部包圍長山口村,將全村人趕到竹山下門坪。此後,又將下圍村葉秀華、竹山下村葉帶福等進步青年押解到莞城監獄,並對他們進行嚴刑逼供,葉帶福因遭嚴刑死於獄中。
2006年6月26日,長龍村(含竹山下村)與省華僑物業公司簽訂《物業管理服務委託合同》,對村內社會治安、出租屋、環境衞生、公共設施等試行全方位託管服務。託管之後,出租屋管理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媒體先後進行報道。
2012年6月28日,長龍社區制訂並通過《長龍股份經濟聯合社統籌管理改革實施方案》,為黃江鎮第一個社區管理改革方案。
該村代表性人物:
葉俊謙(1887—),曾任國民政府派駐朝鮮領事,國民黨中央委員。
葉俊凱(1889—),曾任國民政府駐越南大使。
葉運生(生卒年不詳),國民政府公費留學生,留學美國。
葉碧流(1922—1948),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衞生員,歸國華僑、烈士;1948年10月,在東莞縣三區戰鬥中犧牲。
葉錫榮,(1892—),曾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婦產科教授、主任。
葉飄揚(1921—1988),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江南支隊第三團東莞大隊三龍隊指導員,獲三級獨立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寫有《大嶺山之歌》。
鄭華(1922—2007),早年參加中共領導的游擊隊,曾任廣州某設計院院長、省糖業機械局書記。
葉福長(1922—1989),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十三團雙豹隊指導員兼黨組書記,長江鄉地下黨組書記。
葉康寧(1926—2013),曾任佛山市工商局局長。
葉新(1924—2016),曾任廣東省民政廳辦公室主任。
葉木球,(1892—1934),曾任大慶油田、江漢油田採油廠黨委書記,石油工業部第四機械廠黨委書記,江漢石油學院宣傳部部長兼統戰部部長。
葉玉青(1939—),曾任第四機械部總書記、總工程師。
葉應徵(1955—),1979年2月參加對越自衞反擊戰。後任東莞市公安局警務督察支隊政委,一級警督。
葉柳東(1961—),曾任東莞市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