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子開花

鎖定
竹子在我國不僅是重要的林業資源,而且也是大熊貓的重要食物來源。但竹子是竹亞科多年生一次開花植物,大多數種開花週期大於60a(這裏“a”指的是年),且大多數同種竹子不論其分佈遠近均會同時開花同時死亡,僅有少數是零星開花。由於竹子大面積開花並沒有明顯徵兆,且開花死亡後自然更新需要8~10a,這就給竹子的引種栽培造成了一定的困擾。而大熊貓棲息地竹子大面積開花同樣會威脅大熊貓的生存,如20世紀80年代箭竹大面積開花就曾導致超過200頭野生大熊貓的死亡 [1] 
中文名
竹子開花
外文名
the blossom of bamboo
別    名
青竹
單竹
別    名
蘆荻竹
成    因
竹子進入開花週期
後    果
竹子死亡
週    期
10至120年
植物界

竹子開花種類特點

竹子,四季常青,挺拔秀麗,色彩繽紛,千姿百態。其主要種類分別有:鳳尾竹,枝葉挺秀細長;琴絲竹,在金黃色的枝幹上鑲有碧綠的線條;湘妃竹,枝幹上生有花斑,青秀婀娜;斑葉苦竹,在葉片上生有斑白圖案;紫竹黃竹赤竹,其枝幹分別帶有紫色、黃色和紫紅色;花身竹,在綠色的竹竿上鑲有黃色的線條;佛肚竹,枝幹短粗,並向外凸出,好似羅漢的大肚子。此外,還有龍鱗竹、碧玉竹、雞爪竹等,也是竹中的珍稀品種。
竹子吸水量大,在房前屋後種上一些竹子,不僅可美化環境,而且在夏季非常陰涼。

竹子開花現象簡介

1985~2000年杜凡等人深入雲南各地進行竹子調研,15a中共發現有包括毛花酸竹(Acidosasa hirtiflora)、碟環慈竹(Dendrocalamus patellaris)、簕竹(Bambusa blumeana)、緬竹(B. burmanica)、料慈竹(B.distegia)、綿竹(B. intermedia)等在內的23屬、61種竹子開花;毛高喜、張春霞觀察了南京林業大學竹類植物園1984~1996竹子開花的情況,分別有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水竹(Ph. hetercolada)、角竹(Ph. fimbriligula)、壽竹(Ph. bambusoides f. shouzhu)、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等11種竹子開花;安吉竹種園自1974年建園以來先後已有早竹(Ph. praecox)、紅竹(Ph. iridescens)、五月季竹(Ph. bambusoides)等10多種竹子發生開花面積達 3.03hm2 ,其中衢縣紅殼竹(Ph. rutila)、美麗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等因開花死亡而絕種;浙江上虞已有700餘年栽培歷史的角竹據程有龍等統計1993年開花時開花竹株佔 30%左右,1994年達到 85%;浙江鄞縣金陸村在1990年下半年有10餘hm2淡竹(Ph. glauca)開花;浙江西天目山的毛竹於1954年成片開花;1963年廣西梧州桂林有幾十公頃毛竹開花結實;其它如楠竹(Ph.Heterocycla cv. pubescens)、媽竹(B. boniopsis)、紫竹(Ph. nigra)等也有開花的報道。 [2] 
其實,竹子開花在我國古書中早有記載。《山海經》中這樣寫道:“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結實,結實必枯死,實落又復生。”《晉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晉惠帝元康二年,草、竹皆結子如麥,又二年春巴西羣竹生花。”
近代,中外有關竹子開花的記載也不少。有趣的是,有時竹子還會出現越山隔省、跨海隔洲地開花。例如,1907年,日本的淡竹開花,而遠隔萬里的英國皇家植物園中的淡竹也同時開了花。又如,1933年,我國浙江嘉興的竹林開花,而安徽六安馬頭鎮周圍10公里的竹林也全部同時開花。

竹子開花主要特點

1、開花的週期
總體來説,竹子是多年生一次開花的植物。不同竹種其開花週期不同,即使同一竹種,各地的開花週期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如毛竹(Ph.Heterocyclacv.pubescens) ,一般認為其開花週期為60a,但據記載,浙江奉化石門毛竹林200多a也沒有開花。
2、開花次數
竹子開花後,竹葉變為枯黃色,部分或全部脱落,竹稈褪色變黃,竹鞭變黑甚至腐爛。大部分竹子開花後,竹葉全部脱落,當年或相繼幾年會陸續開花至死,而有些卻仍能長出變形的小竹子或抽出小竹鞭繼續生長,進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開花,並不立即死亡。對於花竹等竹種,則可以年年開花而不死亡。
竹子開花 竹子開花
3、開花類型
在竹子開花狀況方面,杜凡等人從雲南15a開花竹子觀察記錄中得出,竹子開花狀況可分為全體成片開花和零星開花兩類,其中多數野生竹種(88%)和少數栽培竹種(12%)屬於全體成片開花類型,這一類型竹種一旦開花就整片、整叢開花,不再正常發筍,新發枝及竹筍抽枝後也很快開花:而多數栽培竹種(64%),少數野生竹種(36%)則屬於零星開花類型,它們在一定面積範圍和時間內通常只有1~2叢或零星竹株、零星小片開花。
4、開花結實
開花結實是高等植物的共有特性,竹子也不例外。但竹子開花後的結實情況又可分為開花結實和開花不結實兩類。
大多數竹子在開花後都能結實,尤其是野生竹種。1975年以後,四川岷山山系和邛崍山系大熊貓主食竹種缺苞箭竹、糙花箭竹及冷箭竹,相繼發生大面積開花枯死,都是通過天然下種後人工促進而獲得有效更新。1958-1960年,孟加拉國吉大港的Matamure和Sungu林區,幾萬公頃的梨竹(Melocannabaccifera)開花結實,老竹枯死,1960年後,種子天然更新成竹林。
同時,部分竹子尤其是栽培竹子,開花後不結實,或種子敗育,即使初期結實,卻不能發育成熟,最終得不到能育的種子。杜凡等人統計的雲南68種開花竹種中,只有10%左右的野生竹種開花後未發現結實,而栽培竹種開花後不結實的比例高達73%左右。例如,對於浙江的角竹、雷竹(Ph.Praecoxcv.prevernalis)等,因長期來用無性繁殖方式繁衍後代,有性繁殖的機能明顯退化導致開花華而不實,很難採到發育飽滿的成熟種子。 [2] 

竹子開花主要原因

關於竹子開花原因的研究,目前主要還是從開花歷史資料的分析、開花現象的觀察和開花竹林的調查着手,主要有生長週期説、營養説、外因説、自由基理論、病理學説、個體變異和突變學説等。
生長週期説
竹子開花
竹子開花(8張)
生長週期説認為,竹子開花具有一定的週期,而週期則決定於竹子的內部發育節律。生長週期説最有力的證據是竹子的同步開花現象。陳嶸研究了中國和日本竹子開花的歷史記載,發現毛竹開花的公元年代為 60的倍數,美國Adamson(1978)報道,白哺雞竹開花週期約為43a;台灣學者報道,牡竹開花週期為47a;浙江箬竹100a開花1次;《昌化縣誌》記載箭竹曾於公元1491、1541、1607年開花,期間相隔60 ~ 66a。
Bhupesh Mangla認為,竹子看來有非常同步的生物鐘,這就使得同一來源的竹子,不管它們在世界哪一個角落,都在同一時期內開花、結實、死亡。曾有報道説,在英國花園裏來自印度和中國的竹子分別與它們在亞洲同一來源的竹子同時開花,開花後竹子產生種子並立即死亡。 [2] 
營養説
根據對開花竹林地下鞭系的調查,發現全部或多數立竹開花的鞭系,老鞭所佔的比例較大。而老鞭對營養的吸收能力較弱,導致竹子的養分缺乏,從而引起開花。
上田弘一郎(1960)曾對剛竹竹稈中的碳氮比(C/N)進行了測定,開花的C/N為296.2,而不開花的為140.5,這説明開花竹子的營養嚴重缺乏,導致開花。
柴振林等人對雷竹的開花研究中發現,對於植物生長所需的大量元素氮(N)、磷(P)、鉀(K),無論是竹葉、竹枝,還是竹鞭,不開花的雷竹在花期都保持相對穩定或有所增加,而開花雷竹的竹枝和竹鞭在花前、花期、花後明顯地減少,最多的減少達60%以上(鉀)。同時,在9月開花期,對於雷竹的竹枝、竹鞭來説,包括氮、磷、鉀、鐵、鋅、銅等營養元素,開花雷竹的營養水平低於不開花雷竹的營養水平。
高培軍等人對開花與未開花綠竹進行營養元素研究,發現開花綠竹比未開花綠竹根部的N、P、K元素濃度分別減少17.02%、33.76%、29.84%,竹蔸分別減少27.43%、66.63%、51.17%。
邱爾發等人對開花麻竹竹葉的N、P、K及灰分進行了研究,發現開花麻竹竹葉中N、P、K及灰分等成分的含量在麻竹竹冠各部位分別比同一年度未開花麻竹低5.40%、23.51%、2.52%和3.30%。
綜合柴振林、高培軍、邱爾發等人的研究結果,可以認為,隨着開花的進行,一方面,竹子的生長活動比較旺盛,代謝活動加強,在生殖生長期,竹葉的N、P、K等營養元素向生殖器官轉移,對營養元素的消耗量加大,另一方面,由於某種原因,對營養元素的吸收能力相對降低,生長受到抑制,生長勢減弱,出現“飢餓死亡”,導致竹子開花後的大量枯死。
杜凡等人發現,將小薄竹、空心箭竹從原產地開花竹叢中分兜引種於昆明後,最初仍開花,約1a後則停止開花,完全恢復營養生長,而原產地的開花竹從花後幾乎死亡。這可能是由於開花竹從經過分兜引種後,營養條件發生明顯變化,導致開花的延遲。 [2] 
外因説
外因主要是指氣候因素和土壤水份因素。竹子的開花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的轉化。氣候乾燥,竹子對水分和營養元素的吸收能力下降,導致竹子生理代謝失調,抑制了竹子的營養生長,促進了其向生殖生長的轉化,從而出現開花。例如,1953年浙江西部發生旱災,次年西天目山的毛竹林成片的開花。 [2] 
自由基理論
J.Gielis等通過開花逆轉與環境及營養條件關係的研究,提出了竹子開花的自由基理論。他們發現竹子開花後葉片中超氧化歧化酶過氧化物酶活力呈現升高,而過氧化氫酶活力出現下降,經過人工逆轉後則出現相反趨勢。這些保護酶活力的變化表明了開花後植物內防禦能力的下降及自由基含量的上升,從而加速了一些竹子的開花發育及衰老,而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又可以誘導逆轉。 [2] 

竹子開花主要影響

竹子開花 竹子開花
過去由於我們對竹的生態的錯誤認識,曾錯誤認為竹樹開花會對一些以竹為主食的動物,例如大熊貓,造成毀滅性的損害,因為他們只以一種竹類作為主要食糧。然而,專家認為,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根據四川卧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表 示, “大熊貓有吃單一食物的偏好,習慣長時間只吃一種竹子,一種竹子開花死亡後,大熊貓將不得不尋找其他食物,這將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其中老弱病殘的大熊 貓可能會被淘汰。”事件“肯定會對當地生存的大熊貓造成不良影響”。不過,大熊貓是會隨着食物而遷徙,所以即使它們身處的竹林開始枯萎,只要鄰近地方仍然 有可供食用的竹林,大熊貓還是會生存下去的。加上中國政府在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使大熊貓棲息地進一步擴大,大熊貓現時很少會因為缺乏食物而餓死。 [3] 
而一些老人家常説的“竹樹開花,必有大災”並不只是迷信或謠傳,科學家發現每逢一些災難性旱災前夕竹樹便會大規模開花並枯萎,據説是因為竹能夠感應到土壤的一些變異,所以經散播種子遷移到適合的新土地,或在原來的地方等待適當的時候(如旱災過後),此外亦有“鐵樹開花”一詞。
另一方面,竹米(竹的種子)亦是齧齒類動物的優良食物。科學家曾計算過,在印度東北50年一度的竹樹開花週期發生時,老鼠的數量會激增4倍。突然增加的鼠量使村莊所儲存的糧食急速的被消耗,導致饑荒的發生。所以,亦有説法指饑荒的發生只是因為齧齒類動物的突然增生,而非因為天災。

竹子開花預防措施

1.加強管理,促進竹子營養生長。
金竹開花
對竹園進行除草壓青,及時防治病蟲害,在雨季前後或冬季進行帶墾整地,結合整地挖除開花竹、老鞭和殘蔸,留壯鞭和萌生的小竹,鋪施河泥或池塘淤泥,改善竹園水肥條件,使之保持旺盛的營養生長,不斷產生新的組織和器官,抽鞭發筍,永保幼齡和壯齡階段,從而抑制生殖生長,達到延遲開花的目的。為使全林更新,要連續5~6年輪換帶墾。
2.合理伐竹,減少傷流。
竹子一旦開花,應立即砍伐利用,以減少竹蔸養分消耗,同時,對全林要合理留筍養竹和適時適量採伐,保持林內適度鬱閉。如果次年再次開花,亦要砍除。俗雲:“隨開隨砍,林內出筍,開花不砍,林地草滿”。伐竹時,要採用雞窩形方法進行,即把竹株的土挖開,露出竹株,在緊接竹蔸處下刀伐除,結合填土封坑,施人人糞尿。這樣,一方面可減少伐根傷流,另一方面可增加肥力,促進竹林更新、復壯。
3.增施氮肥。加速復壯。
竹子開花後,體內糖類物質增加,氮和磷的含量減少,出現較高的碳、氮比。如果採用尿素75~150千克/公頃、碳酸氫銨或硫酸銨300千克/公頃進行根施或伐樁施,可以明顯提高竹子的代謝水平和吸收能力,促進生長,延遲衰老,抑制開花。加速復壯。
4.選擇起源不同的竹種造林。
選擇起源不同的竹種造林,如用開花週期不同的母竹或實生苗培育的竹苗造林,形成混合竹,即使開花,只要砍掉開花竹,加上適當管理,可防止竹林成片開花。 [4] 
參考資料